【连珠子】在文礼书院当老师是一种什么体验?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4-03-01 22:43:56
标签:

在文礼书院当老师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者:连珠子

来源:“子正的后花园”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正月十九日壬戌

          耶稣2024年2月28日

 

 

 

子正按:倏忽一周年,当有所纪念。

 

去年今日,书院“放假”,学生一空。

 

此后,故人虽在,天涯两隔,“文礼”之名不复。

 

此时回望,似乎还如同梦中。

 

庆幸的是,在书院最后两年,我的工作是在最核心的本部做班导师,得以近距离接触书院的学生们。

 

期间曾写过一篇文章,以知乎体记录感受,未及成文,搁置至今。今天稍作补充,以为纪念。

 

问:在文礼书院当老师是一种什么体验?

 

答:谢邀。

 

首先界定一下,这里的文礼书院老师指的是书院本部的老师。

 

文礼书院事业庞大,部门众多,单教学机构就有本部、国学院、国际学校,子弟学校几个部门。本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包本背诵了三十万经典,进入书院学习的孩子。国际和子弟大概可以类比为学堂,国学院则是书院的补充,不能包本30万,或者需要一个出路的读经学子,可以入读国学院。

 

这几个教学部门,体系各有不同,还有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也称老师,但是体验自然又是大不相同了。

 

本部的老师,又分带班的和管生活的,带班老师称为班导师,生活老师称为训育老师,这里单谈班导师。

 

班导师的职责,一言以蔽之:陪伴学生。

 

这“陪伴”二字,并不简单。

 

季谦先生在文礼书院宣传片中有言:我愿陪伴着学生,终老于竹里,终老于书院。本来,书院只有先生这一位山长陪伴着学生,其余明师硕儒,或开坛授课,或暂住教导。但草创时期,学生还不成熟,便有班导师之设,作为先生的辅助,陪伴学生。

 

故班导师可称班主任,直接管理学生,但不讲课,每日只是与学生同作息,关注学生状态,处理班级事务。对于在书院的各项课业,如解经、阅读、晨话心得等,检查批阅,上传下达。

 

这里说“管理”,似乎有些政治不正确,一般人对于饱读诗书,包本三十万经典的学生们期待很高,怎么还需要管理?尤其文礼书院的教学理念是相信学生的自觉性、光明性,人是活的,经典是活的,纵使一时没有表现,长远看总有长远的效用。

 

其实管理还是需要的,管理也是一种辅助。这些学生毕竟还在成长之中,非常需要外在的辅助,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最早在书院担任助教,也是带班时间最长的陈桂林老师曾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抛去三十万字的经典,他们不过就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啊!

 

这些经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酝酿、发酵,发挥出更多的效用,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消化这些经典。我们一方面要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一方面在刚开始时也要尽力去辅助,而不仅仅是打着“相信”的名义袖手旁观。

 

文礼书院所期望的,是康德所言的“目的王国”,每个人在其中都是目的,而非工具。但现实上,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工具,或言手段,或言方法,所以目的和工具不是对立排斥的,而是包含笼罩的,即目的即工具,即工具即目的,这才是真正的“目的王国”。

 

教育也是一样,教育不排斥管理,但这种管理一定要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方便而管理。最终的管理一定是自我管理,也即自觉在现实中的发用。季谦先生常言:文礼书院的学生有两种,一者自觉,二者受教。此之谓也。

 

作为班导师,一班之负责人,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班级里陪伴着学生,观照到每个人的状态,对受教者引之自觉,自觉者引之向道。方式有很多,如单独谈话、班里训话、评语点拨等。

 

而最重要的学习,是向先生学。书院之所以为书院,不在楼宇校舍,而在其为传道之所,先生则为传道之人。季谦先生乃当世大儒,其为人之宽厚、学问之广博,足以为法于后世,而我们有幸采芹于先生之门,如何能不珍惜?

 

在书院最重要的课程,是每周六的先生晨话,以《传习录》为脉络,讲学论道。平日先生每天又有晨始夕毕之训勉,随机指点,提撕志气。师生们都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或许不能一时契入,但终生可资受用。

 

若说有何具体表现。我想但最难得的还是那一份情谊。情谊由礼来表达,每日上下课拜圣自不必说,已成习惯。寒暑假归家,称为“归省”,临行前,学生都会想所有的老师辞行,包括班导师、生活老师、任课老师,恭恭敬敬地行一揖礼,老师亦回礼。人间最美好的画面莫过于此,无限情意,只在此一揖之间。

 

我作为班导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动。在本部工作期间,我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时刻:结婚、生子,得到了学生们的祝福。

 

学生们饱读诗书,但也并不古板,多才多艺,创意丰富,对于视频制作也颇有在行者。最后就来一点直观的体验吧!

 

先生生日,黑板报是这样的:

 

 

 

举办运动会,我收到的邀请函是这样的:

 

 

 

结婚时我收到的礼物,是这样的:

 

 

                 

诚然,溪山作伴,山中沉潜,真乃人生中难得之体验。

 

然而,这毕竟只是一段体验,亦不必贪恋。

 

“送君者,自崖而返,而君自此远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有读不完的经典。

 

诸君,珍重!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