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论坛第5讲,刘梁剑主讲“船山《西铭》题解孝道思想引义”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03 16:16:54
标签:

刘梁剑:船山《西铭》题解孝道思想引义

来源:“船山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九月十七日壬戌

          耶稣2023年10月31日

 

2023年10月24日15:00,船山论坛第5讲暨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思想所校庆学术报告于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云端会议同步在腾讯会议进行。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梁剑教授主讲“王船山《西铭》题解的孝道思想引义”。华东师范大学、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赟教授担任主持。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邓辉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暨郑州大学田丰教授、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暨湖南王船山研究院院长胡国繁担任与谈。

 

 

 

刘梁剑教授从船山《西铭》题解对于“天地—父母”这一对关系的内在张力出发,认为“大者”与“切者”如何协调是在孝道视域中理解船山《西铭》题解的重要径路。这一张力或可比喻为“智叟难题”:孝道的合理性应当基于父母之为父母的事实,还是由于他们是正确的。刘教授从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了对问题的解释:第一层次以“挽气化之偏”作为行孝道的方式,指出船山对于不同情景中孝道的行动理解不同;第二层次以“天地人”的三才结构扩展了孝道的理解,表明“事天地”这一维度应当在场;第三层次以孝与身心成长的关系进入,将孝理解为一种个人自我成就的径路。

 

 

 

在第一层次,刘教授首先阐述了船山对于事情的双向理解。一方面,“不可逆者亲”,顺父母是孝道最基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有时不能顺”,在父母失序的时刻,“事亲”不意味着顺遂父母。这是由于父母仍然是天地之间的人,有“气化之偏”。因此,在第一层的理解中,无论父母是否对错,行孝道确实是“事亲”最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父母行为的合理性不同,行孝道的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关键在于,要以天地建顺之理正父母气化之偏。

 

在第二层次,刘教授指出船山的语境与我们不同,“天地人”的三才结构是孝道的背景。“人之于天,理气一也”,父母和我们既是天地中的生命,我们又由父母所生,“使我有形色”。这意味着对每个人而言,“大者”——天地乾坤之德;“切者”——生我之父母都同时在场。父母因其有乾坤之德,故成其为父母;而我们则由父母以知天地。因而,乾坤之德构成了父母权威和行孝道的合理性背景。

 

在第三层次,刘教授认为,船山主张天亲合一。作为性日生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亲知天的过程正是心、性、情、身诸方面共同成长的过程。借由在“事天地”的背景中行孝道,我们从父母之德实证乾坤之德,由孝道尽天人相“继”之蕴。从其切者觉知乾坤,由人道、更确切地说则是人道中最切己的孝道上通天道。这一过程不仅是理上了解,亦是切身之体知。由此体知,其大者转化其切者。由此体知,身体亦由仅能体知居之所安,食之所甘,色之所悦的自然身体生长为能体知父母之乾坤的道德身体,进而成长为可以体知天地之乾坤的超道德身体。作为未定者的人,作为性可以日生而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孝知天的过程正是心、性、情、心、身诸方面共同成长的过程。

 

最后,刘教授认为“知孝”、“知天”之“知”还有可以引申之处。“知”不仅是主动性的进入天地万物,同时也有借由他人之知而“如在”,通过相互的“知”,我们的生命可以走出物质的形体,进入精神化的状态,以意义的方式让我们感知自身生命的意义。

 

 

 

在与谈环节,邓辉教授首先指出刘梁剑教授的观点把握住了“天地之知”转化为“人对天地之知”这一大问题。并提供了三个补充思路。第一,争议问题可以与宋明理学的伦理异化问题相参。船山以孝解“天亲合一”,有补于“从其大者”谈伦理问题的弊病。第二,大者与切者的统一,可以视作理论思辨和现实生存的统一,有补于当下宋明理学的研究。第三,身心合一的问题涉及自然与体道何以可能,需要在突破观念论的意义上加以理解,西方近代的历史主义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余治平教授认为,刘教授的报告回应了父母“不全是”的现实情景,并以“从其大者”作为解决方案。关于“知”问题的分析更是有很多启发之处。从与《公羊传》对谈的角度而言,余教授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的话题与此有类似,郑伯是“毁仁之大恶”。在亲亲尊尊的话语系统之中,门内之治恩断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田丰教授指出,刘梁剑教授的观点是以父母之德切知天地之德,但可以放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加以补充。从汉宋转型的角度来看,孝悌从人之本根逐步转变为本体,被整合入了天理为本的逻辑中。但是《西铭》是一部转型过程中的作品,其中可以看见孝本论和仁本论的双重结构。程朱的理解更多抓住了其中礼制的差序结构,从“理一分殊”的意义上,将“事亲”看作“事天”的分疏之用。但在张载或船山这里,事亲和事天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阐发。

 

 

 

胡国繁院长从学术普及化的角度指出,应该提供一些让学术走出校园的形式。比如,船山思想缺少一个类似“致良知”的明确主题,或许可以“从天理,顺人情”为主题。而刘教授的报告可以概括为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以及事亲、事天的关系的统一。

 

 

 

主持人陈赟教授认为刘梁剑教授的问题在之前的成文基础上,又极大的推进细化了很多内容。各位与谈人的评议也提供了很多可以扩展或深化的细节。刘梁剑教授对各位教授的观点做出回应。从天亲合一和理一分殊的关联来看,思想史的视角确实是很重要的,田教授的评议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余教授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引入,其中“克”字也许表达了天人之间的主从关系。而宋明理学的思路以及事亲、事天在此背景中的考察,是进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讲座的最后,刘梁剑教授、几位与谈教授和线上线下的诸多与会同学就上述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