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汉文化研究南都论坛在河南南阳举行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8-11 21:53:50
标签:汉代历史文化面貌

原标题:全方位考察汉代历史文化面貌

作者:张清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廿五日辛丑

          耶稣2023年8月11日

 

 

 

南阳汉画馆的汉画像石本报记者张清俐/摄

 

7月28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南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汉文化研究南都论坛在河南南阳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政治、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汉代历史文化的丰富面貌。

 

从中国文化史看汉代历史

 

地处汉江流域的南阳,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穿越今天南阳市的浩浩白河水,养育了世代先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表示,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元素。汉代的南阳经济发达、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丰富的历史遗迹及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等艺术珍品,见证了汉代南阳的繁荣和辉煌。汉代南阳的区域文化具有多元丰富、包容并蓄的鲜明特征,代表着汉代较高的文化发展水平。

 

谈到汉代文化研究的价值,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赵国华认为,进一步开展汉文化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汉文化研究对于建构秦汉历史的认识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从秦汉时期疆域治理的沿革中发现,秦统一之前,在南阳已有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秦统一之后对南阳的统治更加稳定,更加注重这一带的发展。至汉武帝之后,南阳为汉王朝的南疆稳定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梳理汉代思想文化制度脉络

 

两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生成、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奠基期。学界普遍认为,“汉承秦制”。不过,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振宏看来,汉代一方面继承秦所建立的皇权专制,同时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在立国之初就开始进行与之相配套的统治思想体系建设,历经陆贾《新语》、贾谊《新书》到董仲舒《春秋繁露》,以至到东汉章帝时期的《白虎通义》最终完成。

 

相比于西汉,学界对东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注意到,刘秀对儒学的重视,使先秦以来的制度、思想、文化真正凝聚为新的思想走向,在国家行政的基层运作中,实现了儒学思想与用人制度的一体化,在社会观念上引导了儒生从仕价值观的转变。

 

中国自秦汉就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和观念,被诸多学者视为国家发展“早熟”的体现。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曾撰文就中国国家成长“早熟论”作过辨析。他认为,中国文明和国家内在的条件决定了中国比较早地产生行政官僚体系这些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才出现的现代国家要素。在此次论坛上,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教授刘太祥细致考证了简牍中秦汉行政执行制度。他注意到,秦汉依律令行政已经成为行政基本原则,且对行政执行的质量和效率有着较高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官吏考核的一项“指标”。从中可见,秦汉形成了行为比较规范、有章可循的行政执行制度和责任比较明确、优质高效执行的行政执行机制。

 

汉画像石是汉文化的物质载体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独特的文化景观,反映了汉代先民对自身生活世界与信仰世界的全面理解与认识。汉画像石已经成为汉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注意到,汉画像石中有许多日月元素,揭示了汉代及汉以前日月神话传说的历史镜像,展现了汉民族形成时期源于其史前观天测地的历史智慧。日月神话图像是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神话表现,最能体现先秦中国神话思维的特性,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原型内涵,也是汉代形成汉文化统一性的时空基础。

 

汉画像石如同汉代社会生活的“化石标本”,刻画了诸如祭祀、饮宴等重要生活场景。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院长高二旺注意到,这些画像涉及祭祀的诸多方面,包括祭祀对象、祭祀场所、祭祀仪式、祭品等。画中的祭祀之礼反映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证明了礼仪的传承性和实践性。汉代祭祀不仅继承了先秦的许多礼制和礼俗传统,更成为汉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形象史学的兴起为汉画像石研究提供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刘中玉认为,汉画像石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其研究应超越艺术审美的认知,将其置于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放在社会文化史的层面去考察,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替与发展的层面去发现其现代价值。

 

此次论坛提交的50余篇学术论文,涉及汉代政治、思想、文化、学术、艺术等各个领域。在分组讨论中,第一组研讨内容涉及职官制度、政治改革、性别建构、兵器管理、边疆史等方面,综合运用简牍及传统文献等资料,拓展了汉代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二组研讨内容涉及道德信仰、汉画像石研究内在机制、艺术中的民族性、乐律、古琴、建鼓舞等内容,主要以汉画像石等材料探索汉代艺术,既有关于宏观理论的思考,也有对具体艺术形式的考证和研究;第三组研讨内容以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为主,重视在扎实的文献分析基础上进行汉代历史研究,体现了秦汉史研究一贯重视文献资料的学术风格;第四组研讨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出发,依据各种材料,呈现出汉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展现了汉文化研究地域特点。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