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讲座第124期,王正主讲“身心意与精气神:传统工夫论理解中的‘人’”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8-05 23:02:02
标签:精气神、身心意

原标题:身心意与精气神:传统工夫论理解中的“人”

作者:李嘉荣、童少康

来源:思想与文化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十二日戊子

          耶稣2023年7月29日

 

2023年7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举办“思与文”讲座第12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王正老师受邀主讲“身心意与精气神:传统工夫论理解中的‘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老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洪卫老师、上海财经大学吴晓番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老师与谈,讲座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老师主持,在线上举行,共有两百多位师友和同学共同参与了这次讲座。

 

 

 

王正老师首先在第一部分陈述自己的研究进路。对于工夫的研究而言,哲学是最与其接近的学科,因此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下,关于工夫论的研究似乎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天命。但是在哲学的研究中,往往更关注于本然的、公共的、普遍性的问题,关注于形而上的论域,相对而言,工夫则更关注于形而下的论域,是关涉到方法、手段,关注的是具有个体性、具身性特征的问题。因此在哲学与工夫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王正老师将此概括为哲学的收敛性与工夫的开放性之间的张力。

 

 

 

王正老师为听众讲座

 

王正老师陈述了杜维明、倪培民、陈立胜三位学者对于这种张力的处理方式,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进路:让哲学先等一等。即先抛开哲学的特征,完全进入工夫论的领域进行研究,最后再回到人是什么的哲学根本问题。

 

在第二部分中,王正老师陈述了在传统工夫论中的两套话语体系,即身心意的体系与精气神的体系。

 

王正老师首先说明,工夫论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所有的工夫始终是由人去做的,因此工夫是开放给更多的人的。并且举例儒释道三家与医家、武者视角下的工夫来论证工夫的问题始终是身体的问题,而身体的问题又总和境界的问题相关涉。

 

王正老师认为在儒家尤其是理学和武术中,身心意是非常重要的说法,在道教中则意识到了身心意和精气神的关系,并且用了一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即:以身心意为主,以精气神为用。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深刻关联。

 

接着王正老师分别陈述了身心意和精气神的内涵。

 

在阳明学中,身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观念,在王龙溪和罗念庵的学术中,身只是载道之器,只是一个凭借与手段,而非目标,因此可以轻轻放掉,而在王心斋的学术中,则明确提出了尊身,尊身即是尊道。这表明了身体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明心见性的资材,另一方面又具有动物性的负面内容。心在阳明学中往往作为本体出现,常常成为根本性的内容。意发端于《大学》的“诚意”说,在佛教观念进入后,与佛教的“念”的观念相汇合,越来越得到重视,其高度的精致性被显现出来,成为做工夫的对象。

 

精是指精神、精气等。是指维护人体存在的高级物质,有阴精、阳精、元精等分类。气的内涵是元气、生气等,是人身体存在的物质根本,有先天与后天之气、清气与浊气等分别。神是指神灵、神明等,是身体所具备的高级能力,有元神、识神之分。其中气是作为生命本根的存在,气的观念得到重视与本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对于精气神的关系,伍柳仙宗则提出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观点。

 

王正老师总结,身心意的话语体系偏重于精神状态,关注于精神的提升,关涉的是境界的问题,精气神则偏重于身体的保养和生命的保存。

 

第三部分中,王正老师讲述了不同学理和流派对于身心意和精气神两套话语体系与工夫的关系的处理。在佛教中,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提出了调身、调息与调心的步骤,并有锁心猿,擒意马的理路。在形意拳中,则有“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动,动合于空”的心法。在全真派,王重阳则倡导性命双修。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王正老师重申工夫的开放性。存在张力的两个系统,在工夫中可以整合为一,从而调适身心,开发生命,修养人格。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人需要也可以做工夫,人人有适合自身的工夫,人人做工夫后会有一定效验,这就表现了工夫的一种开放性。最后这些纷繁复杂的工夫都需要落实到人的身上,而这个“人”并不是完成时的人,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人。

 

王正老师举跑步为例,从修行人类学的角度,跑步的活动同时关乎身体与心灵两面的锻炼,跑步者会在团体的运动中找寻到类似于宗教的神圣感,会有即凡而圣的精神体验。王正老师在最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工夫的泛化是不是同时可以视作资本与娱乐的扩大化?

 

王正老师将本次讲座的内容总结为两点,其一是关于传统工夫论中两套话语体系的思考,其二是当代工夫论实践已经完全具体化为生活实践。

 

陈立胜老师认为王正老师的研究开拓了工夫研究的视域和范围,将工夫开放给了日常生活,并且具有宏阔的视野,同时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一是需要对两套话语体系进行溯源,其二是中国哲学中“性”的观念如何纳入这两套话语中,其三是工夫的泛化或许不仅仅是资本的操作,更有个体在后现代中的无奈。

 

 

 

陈立胜老师与谈

 

李洪卫老师认为工夫论的研究可以视为心性论的一种实践性转向,他提出的问题其一是儒学从工夫到境界都可以从收敛来思考,但是活动却是具有发散性的,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出何种解释?其二是身心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在工夫中整合?

 

 

 

李洪卫老师与谈

 

吴晓番老师引用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中的观点,身心合一是儒家的贡献之一。并提出问题,“工夫”与“功夫”有何不同?这是否可以视为一种主体界定的扩从,即从意识主体变为身心主体?

 

 

 

吴晓番老师与谈

 

刘梁剑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一是为什么要做工夫,其二是从古今之变的视域下,工夫会有所不同,通过脑机接口等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做工夫?其三是工夫做具有的外王面向,即经商、做实验等活动是否也是做工夫?其四是做哲学研究是否也可以视为这种对身心有影响的做工夫?

 

 

 

刘梁剑老师与谈

 

王正老师对几位老师的与谈表示感谢,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回应。比如“工夫”与“功夫”的区别,工夫更关注心性修养,而倪培民则使用了功夫一词,是直接借用了“Chinese kungfu”,这样使功夫这一概念更具有世界哲学的意义。脑机接口的方式不能算作是工夫,因为工夫具有内生性,离不开时间与方法,但做工夫或许可以视为一种人机之辨的标志。关于做哲学是不是做功夫,王正老师表示赞同,并且认为哲学与生命息息相关。

 

本次讲座在苟东锋老师的主持下圆满结束。

 

 

 

苟东锋老师主持讲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