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民初学人对《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解释谈起”活动纪要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四月廿一日丁酉
耶稣2023年6月8日
癸卯年四月十五日(西历2023年6月2日)下午,由钦明书院主办的第十五期“云切磋”线上活动顺利举办。活动主题为“儒学在近代面临的困境——从清末民初学人对《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解释谈起”,活动由四川大学哲学系吴瑶老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练亚坤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庞令强、杨佳秀作为评议人。本次活动在腾讯会议上开展,同时采用了线上直播的形式,整场活动可在钦明书院视频号直播回放栏目进行回看。
活动开始后,主讲人练亚坤分享了对于“民可使由之”一章的探讨,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近代“民可使由之”章“愚民”说的由来,由“不可使知之”章的争议引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儒学在近代面临的困境。
练亚坤认为,若要解释清楚“民可使由之”一章中是否存在“愚民”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其一,分析这一章里出现的各种概念,如“民”指什么,“之”指代的是什么等等,通过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以此来确定本章所要传递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强的技巧性,若无法精准还原本章历史上的本义,则依旧难以对当时是否存在“愚民”思想而辩护。故而,练亚坤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即优先讨论这种“愚民说”是在什么背景下、以何种方式产生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民可使由之”一章有何理解,以此转回对《论语》本章更细致的讨论当中。
接下来,练亚坤梳理了历史上关于“民可使由之”一章的讨论,认为在近代以前,关于此章是否“愚民”的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而清末中国衰弱,人们急于为此国情寻找缘由,再经过传教士对《论语》此章的解读,“愚民说”才成了被刻意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在当时的讨论中,已有不少对于“愚民说”的澄清,其中包括以重新句读的方式对此章提出新解,以说明“愚民说”的理解是一种错误的解读方式;亦有回归儒家思想本身,强调教化人民的重要性,以此说明儒家本身便反对愚民;再有观点从实际出发,指出了蒙昧的民众占国家人民中绝大多数的现实性,以此说明此章只是描述一种无奈的现实情况。
在诸多观点当中,严复认为“不可使知之”的“之”字可以指代宗教,认为儒家“性与天道”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不可“知”的范围,以此将话题延申到了儒家与宗教的关系上。而持反对立场的张亦镜则认为,儒学所说“性与天道”,本质上还是在讲人事,并非完全指向不可知,所以儒学并不具备“不可使知之”的特征,故而不是宗教。
最后,练亚坤对本次发言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结论。其一,“民可使由之”是在中国面临巨大挑战时,被学者所质疑的,这种质疑并非是完全出于学术的考量;其二,“民可使由之”被质疑,反映了当时学者对于“开民智”的期待;其三,近代儒学既被批评为“愚民”乃至于“专制”,又被批评为“非宗教”;其四,儒学与宗教关系的问题,有极强的时代背景,但又不能忽视其中呈现出来的儒家面临的困境。
接下来,庞令强与杨佳秀依次进行评议。庞令强引用了章太炎先生与熊十力先生的观点,以补充说明当时历史背景中学人对宗教强调背景为何,以及宗教对于提升中国人心性、使中国人能自立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另外,庞令强提出了对于“教化”一词的不同理解,他认为持儒家有“愚民”观点的一方所说的“教化”,与儒家自身所倡导的“教化”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是指民主方面的教化,而后者指的是德性上的教化。杨佳秀则着眼于“愚民”与“不可使知之”之间的关系,紧扣《论语》文本本身,补充并梳理了历史上对于这一部分的讨论。
在活动的最后,曾海军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本次活动中对儒家命运的思考,并希望大家淡化宗教的色彩,将关注点放到儒家与科学民主之间的关系上,考虑智与德之间的联系,针对儒家前途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