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与人情:儒家思想中的具体普遍性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4-28 16:57:55
标签:人情、地义、天经

天经、地义与人情:儒家思想中的具体普遍性

来源:“法大国儒”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初五日壬子

          耶稣2023年4月24日

 

2023年4月20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二讲通过腾讯会议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天经、地义与人情:儒家思想中的具体普遍性》,主讲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持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

 

 

 

陈老师精彩的讲座~

 

陈赟老师的讲座分为超越的绝对普遍性:根基、困难和终结、“天经”与“地义”的交互渗透:普遍性的具体充实、人情:具体普遍性的人性维度与归宿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超越的绝对普遍性:根基、困难和终结。陈老师讲到西方普遍性的建构采用了嵌入式和脱嵌式的两条路径,其中老师重点关注后者。脱嵌式的绝对普遍性成立的社会学条件是宇宙论帝国秩序的压迫,这种绝对普遍性既吸纳了宇宙自身的“自然”与意义,又吞噬了万有固有的多样与差异。当它进入内在世界与帝国秩序和解时,它就会面临超越性与世间性的张力,最终导向“世俗化时代”或“虚无主义时代”的到来。当人被缩减为世间存在者时,不论是宇宙或历史整体还是脱嵌式的普遍性都失去了在人那里显现自身的可能性。作为透视主义或视角主义原则的例外的视角只能建立在绝对时间的基础之上,而绝对时间的创建为西方文明对非西方社会的支配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伴随着“上帝之死”与绝对时间的终结,人类历史回到了多样性、异质性、混杂性、相对性的状态,它必须被重新理解。

 

第二部分,“天经”与“地义”的交互渗透:普遍性的具体充实。中国思想中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性,“天”就在它所命的万有之整体及其秩序中,是展现为无始无终的万有交互作用构成的网状秩序整体。基于“天道”的普遍性或可被称为“天经”。“天”落在地中有地方性之不同,落在人物中便有人性与物性的不同,于是产生了“地义”和“人情”。“天经”意味着天道作为尺度具有无所不在的普遍性,是万有的生存节奏和运作律则;“地义”意味着地方性的向度,“义”是基于风土性的适宜性原理。“地义”原则可以视为对“天经”的限制,它使得纯粹的“天经”从“天地之外”的广袤宇宙落回天地之间的气化空间。同时,不同地义之间、天经与地义之间形成一种贯通,这就是具体普遍性。

 

第三部分,人情:具体普遍性的人性维度与归宿。对于具体的人类社会而言,一切秩序在与“天经”、“地义”合拍的同时,还必须另有心性论或人性论的基础。对于秩序的调节与创建而言,人心、人情、人意正是“天经”、“地义”之外不可或缺的另一尺度。与“地义”不同,“人情”是可以被劝导的。在政治生活领域,民情往往表现为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好恶,以及行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意见或共同性情取向,即所谓的“众适”。“众适”构成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社会的制度基础。人在人情中,尤其是在共同体的共同意见与集体态度的基础上接收对天道、地道的理解。人与天地的关系被纳入由人所创造的文化领域,而文化领域随着时间与情境、问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人与天地的关系,因此文化的世界就同时是历史的世界。“天经”、“地义”与“人情”三者共同支撑、相互渗透,构建了一种颇具活力、接地气、合人情的具体普遍性。

 

 

 

讲座的点评与问答环节~

 

在讲座点评环节,王心竹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概述和总结,认为陈赟老师贯通了中、西哲学的视野,在处理中、西哲学的普遍性问题时游刃有余,将中、西哲学里的普遍性的特点及其差异分析得鞭辟入里,给予大家很多启发。王老师的点评结束后,与会的学者、老师和同学围绕本次讲座的内容提出了问题,陈赟老师耐心地为大家解答。

 

 

 

圆满结束!

 

至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二讲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