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庆】知人论世,守正创新——邵炳军《政治生态变革与诗礼文化演进——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读后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3-25 12:32:19
标签:守正创新、知人论世

原标题:知人论世 守正创新

作者:刘毓庆

来源:《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9日第8版《读书》专栏

 

历经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礼乐文明制度,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天空。《诗经》正是礼乐文明制度的最佳载体。通过《诗经》的研究,还原礼乐文明的原初形态,并顺沿而下,探讨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诗礼文化形态,同时解决在西方文化百年冲击下不绝如线的诗礼文化精神的承传问题,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文史研究的重大任务之一。

 

邵炳军教授大著《政治生态变革与诗礼文化演进——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3,以下简称“《考论》”),正是诗礼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作者以两周之际“二王并立”的政治格局为研究中心,以生活在这一特殊政治环境中的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与诗歌作品断代为研究重点,从一个历史切面去探讨春秋政治兴变与诗礼文化演化之关系,并以此为起点来展示春秋时期诗歌发展历程,进而揭示春秋诗歌创作之基本规律。此研究至少有四处创新点。

 

一、将《诗经》重新放入特定的历史政治语境中进行考察,重提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自五四运动以来,经过顾颉刚、闻一多等学人的努力,《诗经》被剥离了自身的政治意义而被视作人性化的纯艺术。《考论》的研究则突破了百年来视《诗经》为纯文学的狭隘观念,将《诗经》放在产生和早期传播的背景之下,以两周之际“二王并立”的政治格局为论述起点,详细考证与深刻阐释了政治生态环境对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二、对《诗经》断代作有力补充。《诗经》断代是《诗》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的诗歌创作,从古至今关注者甚少,无非宋李樗、明何楷、清陈启源以及今人晁福林、李山等寥寥数家而已,且俱未进行专门研究。《考论》则深入挖掘,对这一时期作家的生平、创作活动、历史事件及诗歌概况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确定了《诗经》中共有三十一首诗歌作于此时。《诗经》的创作具有聚集性特征。《考论》一出,使得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成为《诗经》断代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考证诗人事略,考订历史事件。先秦文史研究的困难在于年代久远,史料缺漏异常严重,且真伪难辨,歧说纷呈。《考论》则采用训诂考据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既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史料,又尽可能利用已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的新材料,钩沉索隐,廓清事实,对凡伯、家父、卫武公等贵族诗人群体的族属、世系、地望、生活时代及事略做了详细的考证,对“二王并立”、秦襄公立国、郑武公灭桧等史实进行考略,使两周之际的诗人重焕光彩,两周之际史实清晰明了。

 

四、接续传统,守正创新。关于诗礼文化的研究,可从郑玄以礼解《诗》算起,到清代出现了包世荣《毛诗礼征》、朱桓《毛诗补礼》之类专著,近代以来则出现了一批探讨《诗经》与礼乐文化关系的论文。《考论》承绪诗礼研究的传统,从一个历史断面去描述与分析诗礼演化之关系。诗礼文化研究是一个新命题,但其根植于中国礼乐文明之中,承担着复兴传统文化、重建礼乐精神的历史使命。《考论》是诗礼文化研究的代表之作,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守正出新,实乃是一部学术佳作。

 

两周之际是诗礼文化的转型期。春秋时期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促使诗歌与礼制以全新的方式共生互动,推动了诗礼文化的不断演进。而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政治格局的出现,既是春秋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点,又是研究春秋诗歌乃至整个春秋文学的起始点。《考论》着力于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的史实、诗人、诗歌的研究,不仅是在《诗》学研究史上,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