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老越聪明?
作者:克里斯汀·奥弗罗 著 吴万伟 译
来源:译者授权 发布
常言道,人越老越聪明。但是,克里斯汀·奥弗罗(Christine Overall)反问,这个说法正确吗?
很明显的是,并非所有老人都聪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都是很突出的例子。就像任何年龄的人一样,有些老人非常愚蠢、缺乏体贴、沉溺自我,甚至放肆恶毒或残忍。另一方面,更年轻些的人如40多岁或30多岁或20多岁的人往往很聪明。正如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在《经过审视的生活》中所说,“聪明无需老年人。”有没有更好的理由认定聪明更可能是在人上了年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我不会尝试给“聪明”准确的定义,但我赞同很多哲学家的观点,聪明有反思的一面也有实践的一面。我相信,这两面紧密交织在一起。聪明人之所以聪明不仅因为她的信念,而且因为她的见解、品质、选择和行为。也就是说,聪明既非单一维度的也非简单的命题,虽然它包括认识和体现某些真理。
关于聪明人什么样,大部分人也有一种普遍的印象。我们能从这种印象中得出描述聪明人的某些相关特征。聪明的个人并非天生聪明。聪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习得的,通常都伴随着一些困难。聪明人的视角往往很开阔。也就是说,它们并不集中在琐碎和肤浅之物上,也不会局限于人类思想或行动的单个方面。
聪明人能有长远眼光,有一种如何度过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意识。她自己关心的内容不仅仅是自身幸福而且包括其他有情众生的幸福。聪明人致力于人类的繁衍:为那些比自我更长久的未来人的幸福做贡献。
大文豪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说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也在增长,但有时候,年龄独自前来。”人们对越老越聪明的观点产生怀疑是有若干理由的。首先是上文已经提及的事实,即人们很容易想到并不聪明的老人。如果聪明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个所谓的事实为何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相反,老年人容易受到居高临下地对待(啊,婴儿潮一代。);或者被子女当作累赘,或者被认为霸占着工作、金钱、住房、医疗保健不愿意给年轻人让位;或者被认为是贪财之徒和自我为中心的人;老人是与世隔绝的人,不能理解当代文化的人,或者被认为是无用之人,是有必要生活在“养老院”的焦躁不安和忧虑痴呆的人。
对智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观点感到怀疑的另一个理由是如下事实:这个主张一直得到实证性证据的验证。比如,在论文“年龄与三维度智慧之间的关系”中,莫妮卡·阿尔德特(Monika Ardelt)及其同事依据自己的研究和对他人研究的调查显示有关年龄和智慧的观点的真理性,并不令人吃惊的是,这部分取决于“智慧”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他们区分了智慧的认知维度、反思维度和情感维度,暗示虽然没有认知因素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智慧增加的证据,智慧的认知维度在中年以后是逐渐下降的。他们也暗示年龄和智慧的联系或许更有可能出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中间。因此,依据强调实证性证据的不同方面,怀疑者的案例可能得到改善或加强。
而且,有理由认为上年纪之后再获得智慧可能比年轻时更困难。比如,很多老人不得不对付在生理健康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变化---慢性病、疼痛、视力和听力减退、骨质疏松、力气减弱、还有平衡感、灵活性和耐力的丧失。这种身体潜能的减弱使得老年人更多专注于这些东西,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也因此干扰了他们智慧的习得和实践。人们可能认为老人的精力或许更多投入在关照自我方面,如看医生、治疗和通常的慢节奏。而且,人们可能说,老年可能的认知变化---记忆力丧失,常常忘词,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难以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学习和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这些都影响智慧的习得。
老人或许还过于专注其他一些事。很多老人忙于照料他人如配偶或同居伙伴、成年子女、孙子孙女或朋友。这种投入的工作也阻碍智慧的习得。很多老人专注于如何保护自己不遭到剥削和虐待,或者确保自己在住房、饮食、健康保障或经济方面的安全。
虽然这些论证看起来有说服力,但是也有很好的相反论证。虽然并非所有老人都聪明,聪明人并非都是老人,但是,聪明往往伴随着年龄而来仍然是正确的,某些智慧更容易在上了年纪以后才被吸收。
很少有文化认可人越老越聪明,这个事实或许是若干因素造成的结果。在所谓的发达世界,上年纪就意味着丧失权威---如果他曾经有过权威地位的话。通常这意味着系统性地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或者至少对那些从职业生涯中退休的人来说,他们不再有多少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了。因为这两大因素---丧失权威和丧失机会---老人或许无法说出他们的智慧。接着,就算老人的确尝试发言时,别人也可能不想听。“啊,爷爷又要说起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了。”即使听进去了,老人的智慧也显得很稀松平常,全是些“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或者根本就不认可。“不要担心爷爷说什么,他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一点儿都不现实或者疯狂至极。”这种不愿意听取老人智慧部分是年龄歧视的结果。如果你认定老年人不够好,自然就不大愿意听取或见证老人的智慧。
但是,虽然在发达世界人们对老人的看法不高,但有些人的确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在增加。北美洲很多土著文化据说尊重老者的智慧,他们称老人是“智慧管家。”在我个人的体验中,作为当时被称为“女王大学原住民委员会”的共同主席,每次委员会会议开始时都盛情邀请从前时代的老者、爷爷奶奶加入进来,希望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我曾在日本的大学教了半年书,发现虽然作为女性在学界可能受到某种限制,但令我吃惊的是,上了年纪,六十多岁反而是个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的第三个周一,日本都会庆祝尊老节。
最近,一些西方学者比如大卫·切尼克弗(David Chernikoff)和扎尔曼·沙赫特-沙罗密(Zalman Schachter-Shalomi)以及机构如有意识老年中心(The Center for Conscious Eldering)和成圣国际(Sage-ing International)已经指出,智慧能够成为老年的显著优势。这些作者和组织试图显示老人的智慧如何得到认可、发展和实施。美国机构“老人行动网络”(Elders Action Network)说,“在美国社会,老人的才华和经验通常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他们在几十年的生活中获得的集体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休眠状态。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是对宝贵人力资源的浪费,它们本来可以被用来对付我们国家面临的严重社会和环境问题的。”
显然,甚至在发达世界,那些因为智慧而受到广泛尊重的人通常都是老人。就在20世纪和21世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圣雄甘地、达赖喇嘛、图图主教、越南禅宗僧侣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活跃的环保人士大卫·铃木((David Suzuki铃木孝义)、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利比里亚总统和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以研究黑猩猩闻名的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美国籍藏传佛教金刚乘(vajrayana)阿尼,于1982年在卡卢仁波切的座下剃度出家佩玛·丘卓(Pema Chödrön)、诗人玛丽·路斯·奥雷莉(Mary Rose O’Reilley)都是可能的例子。
虽然身体的、心理的、和认知的挑战或许让习得智慧变得更加困难,人们也能从辛苦的、具有挑战性的、和痛苦的体验中学习和成长---如视力丧失、癌症、配偶和伙伴丧失---获得智慧。同样,虽然照顾自己和他人或许占据太多时间和注意力,但这样的体验可能成为智慧的重要源头。这些责任并不总是债务负担。包括遭受歧视和蔑视在内的逆境体验能够导致人们获得一些用其他方式难以获得的深刻见解。你若处于特权地位,拥有健康的身体,无需肩负照看他人的责任,没有财务负担,能够假定自己总是能干和受人尊重等,这样的优势反而造成一些局限,阻碍人们变得更聪明。
在一篇题目为“智慧”的文章中,约翰·凯克斯(John Kekes)写到“智慧的成长和自我指导是手拉手的。它们是一辈子的任务,因此智慧和老年联系在一起。人们上了年老后可能还是傻瓜,但是聪明人很可能是老者,这仅仅因为成长需要时间。”我认为他是对的。预测到智慧的习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可能性更大,这样的人生笼统结构和发展模式是有理由的。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发达世界里人们的成长轨迹。虽然人生不同阶段的分界线是灵活的,通常在15岁到20岁的阶段,年轻人主要忙于获得身体技能、语言学习、玩耍、构建身份认同、培养人际关系和逐渐成熟,伴随着习得技能、笼统的知识、社会规范和文化,以及如何谋生。接下来的三四十年是成年初期和中期,主要花在更多的学习、工作、参与恋爱和性爱、恋爱关系、社会化、休闲、照顾自己和家人,通常包括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到了70、80、90、甚至100岁,这些活动中的很多仍然持续。
创造智慧的不仅仅是老人身份或者上了年纪,创造智慧的是经验、选择、决策和错误、观察、痛苦、思想、对话、行动等等的积累。在人生展开的不同阶段,人们带着开放吸收其重要意义的意愿,处理、评估和融合在生活中获得的深刻见解。能够产生智慧的经验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事件。正如诺齐克(Nozick)注意到的那样,“要变得聪明,人不仅必须拥有知识和理解,如果愿意拥有智慧---你就需要使用智慧和智慧地生活。”
如果用沙赫特-沙罗密(Schacter-Shalomi)的话说,老年是“收获”一辈子生活成果—智慧的机会。在很多人看来,老年有更多自由和时间让他们能反思、牢记、评估和回顾人生往事。而且,老年或许提供额外的智慧途径。继续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或者从事志愿者活动,花费更多自由时间在伙伴、朋友和孩子、孙子孙女、侄子侄女身上,指导年轻人,到远近各地旅游,正式或非正式地继续学习。因此,因为人类生活的结构和模式,老人更有可能获得智慧,更早时期要获得智慧更困难一些。
难道特别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的年轻人不能获得智慧吗?他们能。毕竟,据说佛祖就是在35岁时顿悟的。但是,如经过使用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在《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个人物的话说,“我们不是获得智慧,我们必须自己去发现智慧,那是从来没有人为我们开辟的荒野,没有任何人能替代我们旅行,在荒野旅程中,我们的智慧就是视野的前沿,我们就是逐渐用这个视野看待这个世界的。”
很多老人,或许大部分老人都经历了这个旅程,经历过这片荒野。除非是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年轻人则没有经过这个过程。难怪我们说智慧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致谢:作者感谢2023年2月23日利物浦大学斯塔普尔顿讨论会(the Stapledon Colloquium)讨论会的读者给出的评论和提问,本文的原稿曾经在这次会议上宣读。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奥弗罗(Christine Overall),安大略省金斯顿女王大学哲学教授。其著作主要涵盖女权主义哲学、应用伦理学、老年哲学、宗教哲学等。她特别感兴趣的是人类身份认同如性别、种族、年龄、阶级和宗教等的社会学方面。
译自:Older and Wiser by Christine Overall
Older and Wiser? - 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 (philosophers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