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十八期讲录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1-21 17:09:24
标签:《孟子》通讲第十八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十八期讲录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廿五日乙亥

          耶稣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1月5日下午,由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十八期举行。本期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陈岳担任主讲人,贵州大学副教授、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赵永刚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孟学与地方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曹巍巍担任主持人。因疫情防控原因,本期活动在线上举行,约有60余位学友在线上参与了活动。

 

 


主讲人陈岳博士

 

本讲承接上讲,讲《离娄上》篇的后十八章。陈岳博士指出本篇前十章,孟子通过对仁心和仁政关系的深入剖析,确立了从个体的仁心到普遍仁政的总体规模。这后十八章,便是孟子实现从“仁心”到“仁政”的具体手段,陈岳博士将其总结为:“修身”与“养老”。

 

7·11“道在迩而求诸远”章

 

第十一章是孟子“事亲”理论的提出。道就在身边,却要到远处去求,事情本是容易的,却要往难处做。道为什么是近的?因为亲长都在身边。事情为什么是容易的呢?亲其亲、长其长,尊敬自己的长辈,这就是容易的。

 

陈岳博士指出,孟子此处所言,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礼记·礼运》中的名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但《礼运·大同》里却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作为最高的一种境界,这是不是意味着孟子所说的“天下平”在层次、境界上比《礼运》篇所讲的“大同”要低呢?

 

对此,陈岳博士解释道,孟子所讲的“亲其亲,长其长”并非是“独亲其亲,独长其长”,而是“始亲其亲,始长其长”,指从身边的亲、长开始,推己及人,最终实现“立爱自亲始”的治理效果。可以说,孟子这里所遵循的仍是儒家化家庭情感为社会秩序的理路:化“亲其亲”的亲情为仁心,变“长其长”的敬意为恭和。

 

陈岳博士援引李景林先生之言,指出孟子在此章的思想理路承自曾子、《中庸》,与孔子“忠恕之道”一脉相承,建立了一种修齐治平的推扩路径。从两人间的“你-我关系”,到三人间的“你-我-他关系”,从一人之“恕”推广到多人之“絜矩”,这便是儒家由“忠恕”而起的政治治理构想,也是《离娄上》这十几章特别强调的推广仁义之心。

 

7·12“居下位而不获于上”章

 

第十二章引出了儒家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诚”。此章亦见于《中庸》,但文字上稍有出入,对于这一点,历代学者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岳博士指出,在《中庸》中,将“诚”标举为哲学上的最高境界,但在《孟子》这里,孟子却依旧在讨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这二者之间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是自洽的。

 

陈岳博士认为,“诚”在这里指得是人内心所实有的“性”,是存有着地真实,而“诚之”则是人实现自身之性,达臻存有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进行自觉地自我反思和自觉地伦理道德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关于这一点,陈岳博士推荐大家阅读李景林先生的《孟子通释》,可以更进一步的体会这里所蕴含的哲学意蕴。

 

陈岳博士指出,此章谈儒家的“诚”观念,所谓“诚”,即朱熹所言“真实无妄”,而要实现“诚”,则需要我们反求诸己,只管去恭、去敬、去做事、去思诚,此即是朱熹所谓“理自能动人”。

 

7·13“伯夷辟纣”章

 

第十三章语言比较通俗,孟子讲了两个小故事,即伯夷和太公两个老者因西伯有“养老”之善政而赴周的故事。陈岳博士指出,这一章是我们思考“善养老”与“为政于天下”这两者间关系的起点,在这十八章中有重要意义。

 

7·14“求也为季氏宰”章

 

第十四章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了。孟子引用《论语·先进》中孔子对冉求的批评,强烈批判了战国时期列国争地、垦荒的行为。陈岳博士在这里提醒我们,开垦荒地本身并非坏事,孟子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抨击,是因为当时列国诸侯鼓励开垦荒地,并非为了使民富足,而是为了敛财争霸。真正要使民富足,诸侯只需要减少赋税,推行仁政即可,并不需要开垦荒地。所以,垦荒就由一项民众自发的善举变为诸侯聚敛的恶政。

 

7·15“存乎人者”章

 

第十五章的语句不难理解。一个人身上存于内而表现于外的,没有哪一处强过他的眼睛。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丑恶的灵魂。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能躲到哪里去呢?

 

7·16“恭者不侮人”章

 

第十六章的内容和上一章紧密相连。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装出来吗?陈岳博士指出,上一章谈眼神,这一章谈言语笑貌,这是孟子教给我们观察世人的方法。

 

第十六章的内容和上一章紧密相连。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恭敬和节俭难道可以靠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装出来吗?陈岳博士指出,上一章谈眼神,这一章谈言语笑貌,这是孟子教给我们观察世人的方法。不独孟子提有察人之法,先秦儒家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有云:“王曰:‘用有六微: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此处文王所提“六微”和孟子所提的“观其眸子”和“声音相貌”就极为相似。

 

陈岳博士强调察人、识人、用人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儒学生命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

 

7·17章“男女授受不亲”章

 

第十七章一开篇就是一句名句。首先,陈岳博士提醒我们,大家在阅读本章时,一定不要让流传地俗论影响大家的判断。在这里,孟子所要谈论的,并非男女之别的问题,而是道的问题。其次,陈岳博士指出,我们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能明显地体会到孟子坚定的志向和清晰的思维。如果我们将孟子这里讨论的“天下溺,援之以道”的“道”视作“仁政”,那么,孟子在这里的讨论是不是表明“仁政”、“守身”,和“男女之别”间是不是存在逻辑上、哲学上的联系?陈岳博士希望大家能思考这个问题。

 

7·18“君子之不教子”章

 

第十八章讨论了家门内外的分别。首先,陈岳博士引用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篇,“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掩恩”一句,对本章大义进行了系统总结。

 

接着陈岳博士强调,家门内外是中国古代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不仅关乎私欲和公义的分别,而且也关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之间的治理分野。与西方不同,西方社会的立足点在“私”,在西方社会,从个体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国家,它运行的逻辑都是个人之私,但中国不一样,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陈岳博士指出,所谓“门内之治恩掩义”即是指在家门之内,家族的血缘亲情要高于社会的普遍公义,“亲亲相隐”“易子而教”便是这种“门内之治”的具体体现。同样,“门外之治义掩恩”,陈岳博士认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不仅有“易子而教”,更有“易子而食”,这便是“门外之治”的典型代表:为了守护这个国家,将自己的孩子都献了出来,把个人的感情放到了一边。

 

7·19“事孰为大”章

 

第十九章是对此前数章所关切问题的集中回应。这些事情当中谁最大?所有的事情当中侍奉双亲是最大的。操守之中什么最重要?所有操守中操持自身高洁最重要。“事亲”和“守身”就是这几章中所集中讨论的主题。

 

陈岳博士指出,“守身”和“事亲”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守身”不仅是“事亲”的前提,也是“立孝”的根本。《孔子家语·大婚解》中有“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之言,指孝子要以亲人的心意为原则,不轻易违背。“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孝子成身和守身,实际上含义是非常接近的。作为一个孝子,持守自身就意味着要侍奉好亲人,不违背其心意。孟子在这里所讲的,便是这样一个内涵。

 

7·20-7·23章

 

这四章,孟子以一个极高的站位对我们身边的平常事进行了评价。陈岳博士强调,我们要以一个“守身”的视角来阅读、看待这四章。孟子在这里所讨论的,就是“守身”的具体方式方法:世界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小困境,但是,有守身之正就不要将其放在心上,去正视这种挫折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问题。

 

7·24-7·25章

 

这两章主要发生在乐正子和孟子之间。有人认为这里的乐正子并非孟子的学生。但是陈岳博士认为,孟子在这里对乐正子未能推行“古之道”的批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乐正子是孟子的学生。

 

7·26“不孝有三”章

 

第二十六章可以说是《孟子》中的“名篇”了。什么是“不孝有三”呢?陈岳博士在这里援引赵岐注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同时,陈岳博士提醒我们,在《孟子》中还有“不孝有五”的说法。

 

陈岳博士强调这一章体现了孟子的“经-权”观念。从孝的角度来看,婚嫁一定是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是“经”。但是帝舜因为其父瞽叟对他态度恶劣,如果让其父知道舜要娶娥皇、女英的话,这婚事未必能成。从婚配以奉养父母的角度来说,舜不告而娶,是符合“孝”的本义的,在这件事情上,体现的是“权”。陈岳博士最后总结,“经-权”观念,是我们理解儒家“中庸”精神的一个钥匙。

 

7·27“仁之实”章

 

第二十七章讨论了孟子对仁义礼智的定义。首先,陈岳博士对杨伯峻的译注提出了批评,认为杨译未能抓住孟子在此处的定义。然后,陈岳博士援引李景林先生的通释,将此处的“实”译为“实质”,即“仁的实质内容是侍奉双亲之情,义的实质内容是敬长之情”。

 

陈岳博士向大家介绍,在孟子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思孟五行”。这一概念保留在《荀子》之中,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出土简帛的实证,此“五行”即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有人认为,本章所论的“仁、义、礼、智、乐”的“五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五行”思想贯通来理解。因为所谓的“金声玉振”,以“乐”始,以“乐”终,“乐”即是“圣”,代表圣人境界。所以,“仁、义、智、礼”以“乐”收之,最后统归于“圣”,“五行”和“五实”在这里是贯通的。

 

最后,陈岳博士提醒我们,“圣”不仅是道德境界,同时也是美学境界。

 

7·28“天下大悦”章

 

最后一章,还是讨论“王政”的问题。陈岳博士指出,最后一章回应了我们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个人的“仁心”如何由“修身”“养老”跃升至家国的“仁政”的?

 

在这里,孟子通过舜的例子指出,“修身”“事亲”与“养老”关乎人间伦理的确立。帝舜以德报怨,不计瞽叟前愆而奉孝于前,这不仅是帝舜个人德行的昭彰,同时也是帝舜以天子至尊的身份,为社会树立了父子纲常的高标。不是通过法律刑罚,而是通过躬身亲践来确立社会的伦常,这也是帝舜能实现“垂衣拱手而天下治”的原因。

 

陈岳博士指出,孟子这里谈舜,就是在谈由“养老”向“仁政”的实现进路:只要统治者能端正自身,守身自持,带头“事亲”“养老”,那么天下的纲纪,社会的伦常就能确定下来,臣民们跟随着统治者的脚步,自然就能实现大化于天下。

 

陈岳博士最后总结道,本讲所讨论的十八章,是孟子由“仁心”而至“仁政”的具体路径。陈岳博士从四个方面将其论述。首先,善养老可得天下,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应有之义。其次,养老的实质就是要由“事亲”而能率天下孝道,定天下之人伦,“养老”所体现的是孟子的人伦关怀。再者,“养老”并非源于外在,而是与“修身”相联系,是个人人性的体现。最后,“养老”“事亲”有家门内外之别,家门内孝子事亲,不仅要有衣食的供给,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家门外社会养老,重在培育、养护孝子事亲的基本能力和愿望。

 

 

 

与谈人赵永刚老师

 

通讲结束后,赵永刚老师就通讲内容进行了点评与总结。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陈岳博士在本讲的表现。赵老师认为,本讲中陈岳博士表现出了极高的文本细读能力,文献互证能力,学术史梳理能力和理论构建能力,可以说是学界后生可畏,儒门后继有人。

 

其次,赵老师指出,我们在阅读《孟子》的时候,要注意到孟子思想中特别重要的“五伦”思想。这一点,在这十八章中也有体现,“亲其亲”是讲父子之伦,“长其长”是讲兄弟之伦,“男女授受不亲”是讲夫妇之伦,“信于友有道”是讲朋友之伦,而文王、帝舜的“养老”则是讲君臣之伦。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修身成人之学,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学。

 

最后,赵老师指出我们在对研读《孟子》时,除了要回归原文,也要关注在孟学发展史、儒学发展史上其他儒者的诠释。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作为原典,滋养了后面的思想家们,帮助他们形成了思想;而当这批儒者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后,他又可以来反哺儒学原典,重新激活对原典的诠释,为原典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主持人曹巍巍

 

随后,在主持人曹巍巍的组织下,线上的听众围绕本讲中的文本义理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有学友提问到:关于“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能否按朱熹之注理解为孟子对兵家、纵横家、法家的顺序批判,这句话实际上是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派之争。

 

对此,陈岳博士首先肯定了学友对朱熹孟注的熟悉。其次,陈岳博士强调,这毕竟是朱熹对《孟子》的看法。从先秦原典来看,孟子的学派批判还是主要集中于墨家、纵横家等,但对兵家的批判并不激烈。再者,对兵家而言,兵家并不是发动战争的主要责任人,发动战争的第一责任人毫无疑问是列国君主。最后,陈岳博士指出,我们从传世和出土的兵家文献中可以看到,兵家思想本身并非喜战、好战,甚至可以说是反战的。

 

还有一位学友提问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的“诚”是一种本真面貌吗?

 

对此,陈岳博士回应到,这个本真是不是说人性本应该的样子,如果指的是人性应当的样子,那么“诚”就是这个含义,就是把仁义礼智发散出来、扩充出来的样子,即所谓的“诚之者”。孔子对这个“诚者”也有过解释,在《家语·大婚解》里谈到天道“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思诚者”,就是人应当的的这种本真。

 

针对这个问题,宋立林老师强调,先秦儒家不太讲“真”的问题,“真”是道家的讲法。先秦儒家讲求的是“诚”,因为“诚”本身是有道德、有价值的。在儒家那里,“真”指“真实”,并不带有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并不能就此讲“本真”与“诚”是等同的,这中间需要进行论证。

 

活动最后,大家对陈岳博士的讲解、赵老师的与谈报以热烈的掌声,“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十八讲活动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