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稳】古代书院:传续中华文明智慧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11-09 12:49:49
标签:古代书院

古代书院:传续中华文明智慧

作者:赵连稳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初四日甲寅

          耶稣2022年10月28日

 

中国古代士大夫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不朽”,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处于“木茂泉洁”“背陵面壑”、揽山川之胜中的书院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重要舞台。我国的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并移植到朝鲜、日本和南洋等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书院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德育为先,重视品德培养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古代书院承担起了“讲道”“传道”的使命,特别注重生徒的道德涵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生徒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明“理”讲“理”。如果说官学是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那么,书院的主要目标则是培养生徒的完美品格,既要做到“正心诚意”“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要有“传道而济斯民”“治国平天下”“立于天地之间”的壮志雄心。

 

象山书院的创始人、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教育生徒要“堂堂地做个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朱熹制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修身、处世、接物之道等方面教导生徒做人的道理,养成完美人格。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指出了生徒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处世之要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育生徒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告诫生徒凡事多换位思考,遇到挫折多自我反省。清代的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手定的《岳麓书院学规》18条,其中9条讲的是德行养成。王阳明创办了多所书院并在其中讲学,特别注重生徒的德性修养,且告诉弟子们要在实际生活中躬行力践,做有益之事。

 

古代书院将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了大批国之栋梁,如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生徒奋起抗击元朝铁骑;明朝的东林书院生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晚期的书院培养了如魏源、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熊希龄、章太炎、梁启超、黄兴、程潜、于右任等大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仁人。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重视德育的理念和做法中得到启示,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行结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形成了讲学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不仅允许不同学术流派在书院进行辩论、自由表达观点,而且鼓励山长和生徒之间的学术争鸣,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南宋以后,书院盛行“会讲”,即“会友讲学”的教学形式,最能体现书院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会讲”注重学术交流,强调学术自由,目的是彰明道理,诚如朱熹所说:“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书院“会讲”之风大盛,是在王阳明的倡导下形成的,他认为师友要经常聚会讲习,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如固守一地、专从一师,则学问难以长进。

 

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会讲”——“朱张会讲”发生在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这年九月,朱熹受邀到访岳麓书院,此时的岳麓书院山长是张栻,他是抗金名相张浚之子。两个青年才俊举行了一场时间长、规模大的高峰论坛,他们围绕理学的重要概念和问题轮番主讲、彼此辩难,达成许多共识,但也有分歧,如“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彼此惺惺相惜,都十分钦佩对方的才学,这次“会讲”前后持续两月有余。书院“会讲”不仅面向本院生徒,而且其他书院的生徒也可以来旁听。“朱张会讲”就吸引了各地学者一千多人来此观摩,车水马龙,导致书院门前“饮池水立涸”。由于这次“会讲”影响很大,以至于多年以后,朱熹还怀念当时“会讲”的情形。

 

对书院重视学术交流的教育理念,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十分赞同,他说,“四方学者,不远万里,寻师觅友,济济一堂,互相切磋”,使莘莘学子“广见博闻,耳目一新,精神自奋”。对此,现代学校教育可以借鉴、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高等院校,可以经常邀请不同流派学者前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激励学生的求知热情。

 

启发诱导,讲究教学方法

 

古代书院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生徒为主体,注重发挥生徒的学习主动性,山长和主讲则重视对生徒思想上的启迪和方法上的指导,并鼓励质疑辩论。也就是说,书院教学以生徒自学钻研为主,山长和主讲从旁启发诱导为辅,在此基础上“求之于心”,“学思并进”,特别是要“精思善疑”,然后经过思考,渐渐释疑,以至融会贯通、了然于胸。

 

朱熹在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教育生徒“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他说自己则只是个引路人,在生徒有疑难时适当给予启发。弟子们将他的自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泳,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这里,朱熹告诉生徒读书要由浅入深、扎实推进,要心到、眼到、口到,要以虔诚虚心的态度去领会圣贤的用意,要以书中道理指导实践,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读书,读书要有恭敬的态度、坚定的志向,且持之以恒。《白鹿洞书院学规》给书院生徒指出了学习的顺序和方法,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启发生徒学习需经过吸收知识、答疑解惑、遴选消化、选择结果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到身体力行,从而达到“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的目的。

 

可见,古代书院以生徒自己读书思考为主,当今学校可借鉴书院的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辅之以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把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