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卉】敬事而信,不迁怒不贰过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2-10-27 22:50:23
标签:不贰过、不迁怒、敬事而信

敬事而信,不迁怒不贰过

作者:陈思卉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初二日壬子

          耶稣2022年10月26日

 

 

 

编者按:陈思卉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今年9月份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2年10月25日,诵读《论语》的第30天,她特用文字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敬事而信,不迁怒不贰过

 

陈思卉

 

2022年9月,是我研究生二年级学习生涯的开始,这学期我选修了杜老师的一门课程叫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专题研究》,也是在这门课程中让我认识温文尔雅的杜老师,是她让我重新燃起了学习经典的信心,所以在2022年9月26日我正式加入了明明德读书会这个大家庭。

 

 

 

2022.09.26,陈思卉同学加入明明德读书会

 

今天是我加入读书会的第三十天,通过每天五六分钟的诵读,我慢慢感受到了自己的些许变化。回想这三十天,过得非常快,每天晚上打开笔记本读四期《论语》俨然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论语》不仅让我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更多的是让我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如何成人。

 

 

 

初遇《论语》

 

相信很多人初次见到《论语》,都是在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小时候的我从来不认为会和《论语》有什么关系,要说有关系就是背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背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会“吾日三省吾身”来应付老师的检查。对于其中深意,并没有深刻的思考,随着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论语》也慢慢淡出我的视野,其他科目占据了大部分学习时间。所以那个时候的我认为《论语》就是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可以说最初我是在一种毫无敬畏之心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情况下,接受了《论语》对我最初的教育。

 

 

 

2022.09.26,陈思卉同学第一天诵读打卡

 

那个时候不明白什么是修身养性,只知道好好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也不明白什么是孝,认为爸妈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不开心不高兴就可以任性发脾气。更不明白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认为只要能考上大学,按部就班,人生就会一帆风顺。带着这样粗浅的认知,我从象牙塔走向了社会。初遇职场我发现,这里是和学校完全不同的玩法和规则,这里拼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工作业绩。一时之间,我适应不了也时常困惑,我的努力在更加努力的同事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我的工作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亲子共读时光

 

这个时候我经常抱怨父母,抱怨社会,抱怨各种不公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句话,仿佛当头棒喝一般把我敲醒,我开始学会不抱怨,不消极,积极面对每天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我把“不迁怒,不贰过;不怨天,不尤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至今,我想这就是冥冥中《论语》对我的召唤。

 

 

 

再遇《论语》

 

每个人再次拾起《论语》的时间因人而异,比如我就是在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再上学之后才开始重拾起它。2021年是我工作7年后重返校园的年份,入学之初我就告诉自己要带着认真踏实的态度重新开始学习,切忌浮躁和飘飘然。

 

 

 

明明德读书会在校园共读《论语》

 

加入明明德读书会,也是希望自己通过诵读经典再次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习更多的道理和知识。于是当我9月26日加入读书会,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诵读准备工作。抄写、标注音、查释义、再把自己不理解的标注出来一遍遍琢磨理解,然后打开录音开始诵读。从第一天的磕磕巴巴、不明所以到之后的流利顺畅、豁然开朗,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现在我还会在诵读之前琢磨如何断句、换气等等。

 

每天的诵读使我感到越来越开心。有一天杜老师告诉我,可以尝试让家里小朋友加入进来灌灌耳音,我觉得这是非常不错的尝试,于是开始邀请儿子和我一起诵读。当然主要还是我在读,他在听或者玩。有一天我在结束语中说“诵读完毕,谢谢大家”的时候,我儿子也学我大喊了一声“谢谢大家”。我惊讶的同时感到特别惊喜,原来他在听。当他第二天再次问我“妈妈,今天还要‘谢谢大家’吗?”的时候,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也会爱上《论语》,我也十分期待我们亲子共读的那一天。

 

 

 

2022.10.25,陈思卉同学诵读打卡第三十天

 

今天是我再遇《论语》的第三十天,虽然30天时间很短,但我相信我也在每天的诵读中不断重新认识着这些勇敢、亲切甚至可爱的古人。同时我也相信《论语》能和我们每一个人内心产生共鸣,这种交相呼应是经历的碰撞,是对人生的思考,更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传承下来的珍贵品质。

 

 

 

明明德读书会合影

 

真切感悟

 

30天不足以让我完全掌握《论语》的精华,但它足以给我一些思考:

 

常怀敬畏之心。“敬事而信”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敬于事、信于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就是因为缺乏敬畏之心而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如果一个人不尊敬一件事,缺乏敬畏心,就会觉得被事所累,又怎能取信于人呢?想想我们自己的事业,如果缺乏敬畏之心,体现出来的就是觉得学习、工作累人,不认真面对、不放在心上。那我们的学业、事业又怎么会顺利呢?我们现在常说“工匠精神”,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工匠精神,对于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认真对待、虚心谨慎、诚实守信。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敬畏。常怀敬畏之心,就能尊重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工作,以学业、工作为荣,以学业、工作为乐。

 

 

 

亲子共读时光

 

不做抱怨之举。人生应当“求诸己”,在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人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求内因而不是抱怨天地、怪罪他人。我们所处的世界,外在变化太多,不确定性也很多,很多时候是会感觉到那种明明自己很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沮丧,这个时候请我们多想想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生活中确实会有总是埋怨别人、责怪老天不公的人,但我想,《论语》告诉我们的,就是希望在面对不公、不靠谱的时候我们能够淡定、冷静一点。无论这个世界怎样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能掌控那一部分,这就够了。所以收起抱怨和责备,不抱怨的世界很美好呀。

 

 

 

兰州交大校园景色

 

就是找寻平静内心。读《论语》的30天,让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一个变化——内心越来越平静了。我的性格有点风风火火,平常生活中说话也是语速比较快,就是那种比较容易冲动、火急火燎的人。所以一开始读《论语》时我的语速也很快,快到我都没有时间思考我读的是什么意思。慢慢地我发现我好像可以控制自己的节奏了,到现在我可以一边读一边去品味个中意思,于是逐渐发现当每天我在读《论语》的时候内心就极为平静。通过读《论语》我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放松心态,这真是一件极为奇妙的事情。

 

 

 

陈思卉同学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专题研究》课上发言

 

看过许多风景、听了诸多故事,总结来说,时间和经典确实是绝好的搭档。追根溯源,没有千百年的传承和沉淀,怎敢说一句源远流长?长久以来,《论语》带给我们的力量源源不断。仅仅30天,我发现《论语》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而我能回馈的却少之又少。所以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不断在经典中汲取力量与养分,滚一身泥巴,练一颗丹心。

 

 

 

作者简介:

 

陈思卉,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喜欢游泳、跑步,并不断挑战自己,性格开朗活泼,喜欢与人交流沟通。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