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版《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全部出版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2-10-13 01:25:20
标签:《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

《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全部出版

来源:“北大儒藏”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九月十五日丙申

          耶稣2022年10月10日

 

《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全部出版

 

 

 

“《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立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几十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支持的最大的人文社科项目,《儒藏》规模浩大,任务艰巨。在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支持以及海内外学者的积极响应下,目前《儒藏》工程先期成果——《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已进入收官阶段。截至2022年5月,《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已全部出版。

 

一、编纂《儒藏》的缘起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六经”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正是通过和依赖儒家的世代努力而传承至今。但千百年来,始终没有将儒家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纂为一个独立体系,这不仅与儒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极不相称,更不能满足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日益广泛深入的需要。

 

 

 

2002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儒藏》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

 

20世纪90年代,汤一介先生在张岱年、季羡林、饶宗颐等老一辈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提出了把历代儒家典籍文献汇编成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儒藏》的设想,并最终得到了包括韩国、日本、越南在内的学界的响应和教育部的支持。2003年,北京大学成立《儒藏》编纂筹备委员会和领导工作小组,邀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启动《儒藏》工程的论证。同年12月,以汤一介先生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教育部立项。季羡林先生任首席总编纂,汤一介、庞朴、孙钦善、安平秋四位先生任总编纂。2004年6月,“《儒藏》精华本”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重大项目。同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成立,负责组织实施《儒藏》的整理编纂工作,汤一介先生任中心首任主任。2014年汤一介先生辞世后,王博教授接替汤先生担任《儒藏》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并于2019年起兼任《儒藏》中心主任。

 

 

 

▲《儒藏》“精华编”总编纂合影

 

二、《儒藏》工程的实施

 

《儒藏》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地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工程在教育部的指导、协调下,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学术传统,组织、联合了海内外众多学者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性合作攻关。目前共有来自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工作。工程还根据各部类的特点及各单位和专家学者的专长进行分工,设置编委会、部类主编等,部署工作,联合攻关。《儒藏》“精华编”的出版发行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典籍文化与事业部负责。

 

《儒藏》工程分《儒藏》“精华编”编纂与《儒藏》全本编纂两步走。先期成果《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10种,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用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160种,编为339册。《儒藏》全本计划收书3500余种(含“精华编”),约10—12亿字,将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有价值的儒学文献。

 

《儒藏》“精华编”没有采取相对容易的影印方式,而是立足现代,知难而进,采取繁体竖排,现代标点附校勘记的形式,整理出完足可靠、可资阅读使用的文本,既大大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也为今后与数字化接轨提供必要的基础,更便于海内外读者检索和利用。

 

为了统一体例、规范校点、保障质量,《儒藏》中心不但制定了“精华编”《凡例》、《编纂条例及补充说明》《校点细则》等具体的编纂体例,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工作流程和审稿制度。如在管理上实行合同制,中心与部类主编和校点人分别订立撰稿交稿合同,严格退改、退稿规定。一部书稿从交稿到正式出版,均须经过样稿审核、全稿初审、通审、抽审、抽校、复校、复审、质量检查等数次严格审定,出版社还要进行三校三审,最终出版错误率不得超过万分之一。贯穿审稿各个环节的,还有关键性的“责任编委制度”。责任编委均是中心专职聘任的、具有古典文献或古代哲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学人,负责某部稿件从交稿至出版所有环节流转中的学术把关工作。中心的审稿、编纂流程可以说是严密布置,层层把关,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的领导、支持下,向着“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儒藏》的校点、审稿、出版团队精诚合作,潜心研究。工程之初的几年间,每年都召开部类主编会议,交流经验,督促进度;《儒藏》工作组的专家们积极走访各地合作单位,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教育部也特事特办,采取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儒藏》工程的开展。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和通力合作,截至2022年5月,“精华编”中国部分凡282册、510种书已全部编纂完成并出齐。越南之部两册全部编完,已出版一册;韩国之部和日本之部正在积极编纂中。

 

 

 

▲2009年1月12日教育部《儒藏》工程工作会议

 

三、《儒藏》编纂的特色和价值

 

(一)系统完整,传世、出土、域外文献萃为一编

 

《儒藏》旨在把历代儒学典籍和反映儒家思想文化的各种文献集大成式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其收书范围突破传统,不仅收录传世文献,同时还收录了出土文献、域外文献。将传世、出土与域外文献萃为一编,既系统完整,又各自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这在中国丛书编纂史上尚属首次。《儒藏》“精华编”国内部分收录传世文献458种,出土文献52种;域外部分收录日本文献51种、越南文献20种、韩国文献89种。这一编纂体例上的创新,使《儒藏》作为独立而又系统的儒学文献体系蕴藏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文化资源和价值。

 

《儒藏》“精华编”所收出土文献均是20世纪以来历次重大发现或出土的重要儒家文献,包括敦煌、吐鲁番遗书、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定州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云梦秦简、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竹简、王家台15号秦墓竹简、阜阳汉简等。《儒藏》全本将增收学术意义重大的清华藏战国竹简、北大藏西汉竹书中的儒学文献,以及其他不断发现的新的出土简帛文献成果。《儒藏》单独设立“出土文献”部类,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出土儒学文献的整理编纂,使那些后世久已遗忘的儒家思想被重新发掘出来,并得以系统呈现,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孕育着新的学术生机。

 

《儒藏》“精华编”所收韩、日、越三国域外文献,都是经过三国学者精心甄选的本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儒学者的汉文著述。这些文献大多是首次进行系统整理。以日本为例,日本儒学文献保留汉籍古本学术信息极为丰富,如太宰春台所著《诗书古传》,搜罗日本流传的多种中国已佚古籍,价值极高;冈本况斋的《说文解字疏》,也是重要的考订之作。此外如吉田篁墩《论语集解考异》、市野迷庵《正平本论语札记》、松崎慊堂《宋本尔雅校讹》等校勘著作,也都大量保留了中国已佚古本的学术信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文献由《儒藏》系统整理出版后,将有力推动东亚儒学研究的交流和开展,为海内外学界带来新的学术研究资源和机遇。

 

(二)严选版本,审慎校点,视质量为生命

 

《儒藏》工程的首席总编纂季羡林先生在工程启动之初就提出:“《儒藏》的好坏,全在质量。要尽量减少错误,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质量。”集体编书往往因成于众手,质量难保而遭人诟病。《儒藏》从编纂之初就以质量为生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为了保障质量,《儒藏》中心制定了科学的整理体例和严格的学术把关制度,负责出版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实行严格的编校流程,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儒藏》编纂团队无论是在底本选择,还是标点校勘上,都秉持严谨审慎、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反复斟酌打磨,力争为读者提供更可靠、更有价值的文本。

 

中国古代文献大多经历长时期的流传,在历代抄写、刻印过程中形成千差万别的版本。所选底本与校本是否适当,对一部古籍的校点质量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儒藏》十分重视对版本源流的调查和研究,尽可能选取内容完足、错误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作底本,具有代表性和校勘价值的善本做校本。这一严格要求具体落实到“精华编”五百余部儒学文献的整理工作中,是极其艰难复杂的过程。而《儒藏》编纂团队不畏繁难,认真落实这一环节,力争确保底本、校本选择之精善。《儒藏》中心依托与国内各大图书馆的良好合作及世界范围内的学术联络,借助于《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影印丛书和海内外珍善版本的陆续公布,很多书稿大量利用了前人未能利用过的宋元旧本及明清精善版本,保证了《儒藏》本的品质,也因此而填补了众多学术空白。

 

校勘的目的在于最终提供一个可靠的文本。选择了恰当的底本和校本,就能提供更接近原著样貌的文字,由此可以精简校记、减少文字校改,可谓事半功倍。《儒藏》“精华编”主要做版本对校,慎改底本原文,改字均需出校,有迹可循;校记务必出之有据,取舍审慎,既实现了整理,方便阅读,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底本的面貌,提供丰富的有价值异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内容可靠、文本精良的文献依据。

 

除了校勘,在原始的没有断句的古籍文献上施诸标点,分章析句,也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字、名物制度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相当考验校点人学识功底的工作。即便是专家学者,在涉及一些比较难的断句时,往往也要广泛查考文献,反复涵咏语义、辨析义理才能做出是非取舍。面对初期交上来的稿件校点质量普遍不理想的困局,《儒藏》中心通过聘请专家审稿、规范流程,以及归纳稿件误例,总结校点经验等措施,反复核查修订,尽量避免误读和臆断。这也是《儒藏》稿件学术质量之所以有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

 

《儒藏》“精华编”国内部分一共收录了510种儒学文献,其中近半数是首次校点整理,这部分书稿校点成果的问世填补了学术空白,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已经有整理本出版的书稿,《儒藏》“精华编”在借鉴、吸收前人校点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不依傍前人,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新的校点方案,选定更优胜的底本、校本,重新作校点;一种是利用已有成果,在原整理本基础上,依照《儒藏》体例,对底本、校本重新核校,纠谬补缺,进一步修订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已有成果得以检讨,已有整理本在版本、校勘、标点诸方面的问题得以修正。“精华编”中许多重要儒家文献均在底本校本选择、校勘、标点等方面超越了已有整理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文本依据。相信经过严谨规范整理的《儒藏》“精华编”成果必将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可和欢迎,成为大家都愿意使用的版本。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儒藏》工程的开展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儒藏》的编纂,寄托了以汤一介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学人继往圣绝学、续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仅是汤一介先生秉持的家训,也成为整个《儒藏》团队所坚持的文化自觉和担当精神。正如汤一介先生《儒藏总序》所言,“为了传承和更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把儒家经典及其各个时代的注疏、历代儒家学者的论著和体现儒家思想的各种文献,编纂成一部儒家思想文化的大文库《儒藏》,无疑将使我们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儒藏》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中国学者近五百年以来的理想——在《佛藏》、《道藏》之外完成《儒藏》的修纂,也必将为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为《儒藏》工程题写的对联——“三藏添新典,时中协太和”,正揭示了《儒藏》工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到北大视察时,亲自翻阅了《儒藏》“精华编”已出版成果,强调“儒学是我们的文明宝库,整理儒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业”,与汤一介先生亲切交谈,赞扬汤先生“做了一件贡献非常大的事情”,充分肯定了《儒藏》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积极贡献。《儒藏》工程深度契合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儒藏》编纂的宗旨和意义正体现了上述指导精神。

 

《儒藏》工程的实施,不仅标志着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第一次得以全面整理,中国进入了一个返本开新、对传统重新理解的全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东亚儒家文化圈各国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儒藏》之所以不称‘中华儒藏’,是因为儒学不只是中国独有的文明,而是东亚国家乃至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以《儒藏》编纂为契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同整理和思考儒学传统,藉此加强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这必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共存共荣。

 

 

 

▲《儒藏》“精华编”

 

四、展望未来,开放共享

 

《儒藏》“精华编”的完成,其成就和经验是多方面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支持的最大的人文社科项目,是迄今为止经过系统校点整理的最大规模的儒学专科丛书,为学界提供了文本可靠、品质优良、方便利用的儒学典籍文献集成,培养了一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专精古籍整理的中青年人才,建立了一套编纂出版大型古籍丛书的规范和流程,同时也为组织国际性学术合作攻关、推动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新时代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引领下,《儒藏》工程将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的坚强领导、支持之下,继续发挥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国内国际学术合作体制的成功经验,汲取新的编纂方式和理念,扎实推进《儒藏》“精华编”域外文献及《儒藏》全本的编纂整理工作。

 

《儒藏》工程将积极响应新时代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绿色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将人工智能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各方面前沿技术整合利用到《儒藏》的编纂中。通过搭建集儒学典籍的整理、出版与研究利用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学术平台,一方面高效推进《儒藏》编纂进程,一方面为国家数字人文战略的发展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儒藏》全本将在编纂、研究等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早日为全世界的学者提供一套文本精善、阅读方便、检索便捷的儒家文献集成,嘉惠学林,涵育未来世界的文化生机。

 

《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總書目(全282册、510種)

 

册號

部類

書名

作者

校點

1

經部易類

京氏易傳

【西漢】京房撰

【三國·吴】陸績注

【明】范欽訂

郭彧

周易鄭注

【東漢】鄭玄撰

【南宋】王應麟撰集

【清】丁杰後定

【清】張惠言訂正

林忠軍

漢魏二十一家易注

【清】孫堂撰

陳居淵

周易注

【三國·魏】王弼

【東晉】韓康伯 撰

陳紹燕

王同印

2

經部易類

周易正義

【唐】孔穎達等撰

趙榮波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張文智

3

經部易類

周易口義

【北宋】胡瑗撰

陳京偉

易童子問(存目,見《歐陽脩全集》)

【北宋】歐陽脩撰

 

温公易説

【北宋】司馬光撰

劉保貞

易説(存目,見《張載全集》)

【北宋】張載撰

 

伊川易傳(存目,見《二程全書》)

【北宋】程頤撰

 

漢上易傳

【南宋】朱震撰

梁韋弦

4

經部易類

誠齋先生易傳

【南宋】楊萬里撰

【南宋】張敬之校正

梁韋弦

易學啓蒙

【南宋】朱熹撰

王鐵

周易本義

【南宋】朱熹集録

王鐵

楊氏易傳

【南宋】楊簡撰

曾凡朝

5

經部易類

易學啓蒙通釋

【南宋】胡方平撰

李秋麗

周易本義附録纂注

【元】胡一桂撰

劉彬

周易啓蒙翼傳

【元】胡一桂撰

李秋麗

易纂言

【元】吴澄撰

王新春

6

經部易類

周易本義通釋

【元】胡炳文撰

劉彬

易經蒙引

【明】蔡清撰

黎心平

高原

7

經部易類

周易集注

【明】來知德撰

陳修亮

李吉東

易學象數論

【清】黄宗羲撰

郭彧

周易內傳

【清】王夫之撰

馬新欽

8

經部易類

周易外傳

【清】王夫之撰

蕭漢明

易圖明辨

【清】胡渭撰

劉保貞

周易述

【清】惠棟撰

張濤

張緒峰

謝輝

孫世平

周易述補

【清】江藩撰

王豐先

周易述補

【清】李林松撰

王豐先

9

經部易類

易漢學

【清】惠棟撰

陳修亮

御纂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撰

劉震

10

經部易類

周易虞氏義

【清】張惠言撰

劉大鈞

雕菰樓易學

【清】焦循撰

陳居淵

11

經部易類

周易集解纂疏

【清】李道平撰

韓慧英

周易姚氏學

【清】姚配中撰

周玉山

12

經部書類

尚書正義

【西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粟

13

經部書類

鄭氏古文尚書

【東漢】鄭玄注

【南宋】王應麟輯

【清】李調元補正

曹書傑

原昊

洪範口義

【北宋】胡瑗撰

曹書傑

書傳

【北宋】蘇軾撰

夏保國

書集傳

【南宋】蔡沈撰

嚴文儒

書疑

【南宋】王柏撰

曹書傑

尚書表注

【元】金履祥撰

蘇勇

書纂言

【元】吴澄撰

朱紅林

14

經部書類

尚書全解

【南宋】林之奇撰

劉建國

張華

李沁芳

姚曉娟

尚書要義

【南宋】魏了翁撰

周粟

王鐵峰

15

經部書類

讀書叢説

【元】許謙撰

黄季鴻

書傳大全

【明】胡廣等撰

孫希國

宮長爲

16

經部書類

尚書考異

【明】梅鷟撰

杜勇

尚書引義

【清】王夫之撰

林榮

李岩

尚書古文疏證

【清】閻若璩撰

陳劍

古文尚書冤詞

【清】毛奇齡撰

張連良

古文尚書攷

【清】惠棟撰

張彧彧

赫雅書

17

經部書類

尚書集注音疏

【清】江聲撰

曲文

徐陽

18

經部書類

尚書後案

【清】王鳴盛撰

顧寶田

劉連朋

19

經部書類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撰

孫德華

書古微

【清】魏源撰

許兆昌

楊龍

20

經部書類

尚書孔傳參正

【清】王先謙撰

何晉

21

經部書類

今文尚書考證

【清】皮錫瑞撰

曹書傑

朱僊林

楊棟

劉書惠

尚書古文疏證辨正

【清】皮錫瑞撰

蘇勇

尚書大傳輯校

【西漢】伏勝撰

【東漢】鄭玄注

【清】陳夀祺輯校

曹書傑

楊棟

劉書惠

尚書大傳疏證

【西漢】伏勝撰

【東漢】鄭玄注

【清】皮錫瑞疏證

曹書傑

谷穎

22-23

經部詩類

毛詩注疏

【西漢】毛亨傳

【東漢】鄭玄箋

【唐】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鄭傑文

孔德淩

24

經部詩類

詩本義

【北宋】歐陽修撰

劉心明

楊紀榮

詩集傳

【宋】蘇轍撰

王承略

馬小方

詩集傳

【南宋】朱熹撰

朱傑人

25

經部詩類

吕氏家塾讀詩記

【南宋】吕祖謙撰

王承略

陳錦春

程穎穎

慈湖詩傳

【南宋】楊簡撰

王承略

陳錦春

王正一

張春珍

26

經部詩類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三國·吴】陸璣撰

【清】丁晏校正

陳錦春

邢心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

【明】毛晉撰

朱新林

劉心明

詩地理考

【南宋】王應麟撰

莊大鈞

石玉

詩古微

【清】魏源撰

莊大鈞

石玉

曹秋月

27-28

經部詩類

詩經世本古義

【明】何楷撰

李士彪

张丹丹

29

經部詩類

詩廣傳

【清】王夫之撰

莊大鈞

王震

毛詩稽古編

【清】陳啟源撰

王承略

馬小方

毛詩説

【清】莊存與撰

陳錦春

徐美珍

30-31

經部詩類

毛詩後箋

【清】胡承珙撰

莊大鈞

石靜

續曉瓊

陳新審定

32

經部詩類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撰

莊大鈞

吕莎莎

林琳

33-34

經部詩類

詩毛氏傳疏

【清】陳奂撰

王承略

陳錦春

35

經部詩類

詩經通論

【清】姚際恒撰

趙睿才

詩經原始

【清】方玉潤撰

鞏曰國

36

經部詩類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撰

王承略

陳錦春

陳金麗

張緒峰

韓詩外傳

【西漢】韓嬰撰

莊大鈞

王長紅

王緒福

李林

37-38

經部禮類

周禮之屬

周禮疏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彦疏

彭林

周官新義

【北宋】王安石撰

殷嬰寧

39-41

經部禮類

周禮之屬

周禮正義

【清】孫詒讓撰

王文錦

陳玉霞

喬秀岩

42-43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注疏

【東漢】鄭玄注

【唐】賈公彦疏

彭林

44

(上下)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集釋

【南宋】李如圭撰

楊華

李志剛

儀禮圖

【南宋】楊復撰

馬延輝

45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集説

【元】敖繼公撰

曹建墩

儀禮喪服文足徵記

【清】程瑤田撰

徐到穩

46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鄭註句讀

【清】張爾岐撰

張濤

儀禮章句

【清】吴廷華撰

徐到穩

47-48

經部禮類

儀禮之屬

儀禮正義

【清】胡培翬撰

胡肇昕 楊大堉補

張文

徐到穩

殷嬰寧

49-51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正義

【東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吕友仁

52-54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集説

【南宋】衛湜撰

毛遠明

55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集説

【元】陳澔撰

虎維鐸

大戴禮記

【西漢】戴德撰

【北周】盧辯注

張顯成

大戴禮記補注

【清】孔廣森撰

胥洪泉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撰

章紅梅

56-57

經部禮類

禮記之屬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撰

何錫光

58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禮書

【北宋】陳祥道撰

楊天宇

梁錫鋒

59-61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儀禮經傳通解

【南宋】朱熹 黄榦撰

王貽梁

徐德明

62-70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五禮通考

【清】秦蕙田撰

吕友仁

張焕君

曹建墩

71-72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禮書通故

【清】黄以周撰

王文錦

馬清源

喬秀岩

73

經部禮類

通禮之屬

雜禮之屬

禮經釋例

【清】淩廷堪撰

彭林

禮經學

【清】曹元弼撰

周洪

司馬氏書儀

【北宋】司馬光撰

張煥君

家禮

【南宋】朱熹撰

王燕均

王光照

74-75

經部春秋類

左傳之屬

春秋左傳正義

【西晋】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浦衛忠

76

經部春秋類

左傳之屬

左氏傳説

【南宋】吕祖謙撰

馮會明

左氏傳續説

【南宋】吕祖謙撰

孫剛

左傳杜解補正

【清】顧炎武撰

吴明松

春秋左氏傳賈服注輯述

【清】李貽德撰

徐公喜

77-79

經部春秋類

左傳之屬

春秋大事表

【清】顧棟高撰

崔冠華

80

經部春秋類

左傳之屬

春秋左傳詁

【清】洪亮吉撰

李解民

吕東超

81-82

經部春秋類

左傳之屬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清】劉文淇等撰

李君龍

王振華

班龍門

李曉明

83

經部春秋類

左傳之屬

春秋左傳讀

【民國】章炳麟撰

田訪

吴冰妮

沙志利

84

經部春秋類

公羊傳之屬

春秋公羊傳注疏

【東漢】何休注

【唐】徐彦疏

浦衛忠

85

經部春秋類

公羊傳之屬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

【清】孔廣森撰

崔冠華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清】劉逢禄撰

鄭任釗

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

【清】廖平撰

鄭任釗

86-88

經部春秋類

公羊傳之屬

公羊義疏

【清】陳立撰

駢宇騫

崔高維

89

經部春秋類

穀梁傳之屬

春秋穀梁傳注疏

【東晉】范甯集解

【唐】楊士勛疏

浦衛忠

春秋穀梁經傳補注

【清】鍾文烝撰

駢宇騫

駢驊

90

經部春秋類

春秋總義之屬

春秋集傳纂例

【唐】陸淳撰

崔冠華

春秋權衡

【北宋】劉敞撰

孔天祥

春秋集注

【南宋】張洽撰

龔抗雲

91

經部春秋類

春秋總義之屬

春秋經解

【北宋】孫覺撰

吴仰湘

春秋傳

【南宋】胡安國撰

鄭任釗

92

經部春秋類

春秋總義之屬

春秋尊王發微

【北宋】孫復撰

方韜

春秋本義

【元】程端學撰

錢永生

吴志堅

春秋集傳

【元】趙汸撰

錢永生

93-94

經部春秋類

春秋總義之屬

春秋集傳大全

【明】胡廣 楊榮等編撰

吴長庚

蘇敏

管正平

曹義昆

周茶仙

龍飛

95

經部春秋類

附録

春秋繁露

【西漢】董仲舒撰

鍾肇鵬

周桂鈿

張世亮

春秋繁露義證

【清】蘇輿撰

李有梁

96

經部孝經類

經部群經總義類

孝經注疏

【唐】玄宗李隆基注

【北宋】邢昺疏

趙四方

孝經注解

【唐】玄宗李隆基注

【北宋】司馬光指解

【北宋】范祖禹説

趙四方

井良俊

孝經大全

【明】吕維祺撰

陳居淵

孝經鄭注疏

【清】皮錫瑞撰

張榮華

白虎通德論

【東漢】班固撰

胡春麗

七經小傳

【北宋】劉敞撰

楊韶蓉

九經古義

【清】惠棟撰

鄧志峰

97

經部群經總義類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

張旭輝

98-100册(上下)

經部群經總義類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清】阮元總纂

劉玉才總校點

張學謙

王耐剛

王勇

袁媛

劉斌

唐田恬

張文

于天寶

薛可等分校點

101册(上下)

經部群經總義類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撰

胡春麗

102

經部群經總義類

群經平議

【清】俞樾撰

張鈺翰

103

經部群經總義類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金曉東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撰

袁雯君

新學偽經考

【清】康有爲撰

傅翀

104

經部四書類

學庸之屬

論語之屬

中庸輯略

【南宋】石編 朱熹删訂

嚴佐之

大學古本旁注(存目 見《王文成公全書》)

【明】王守仁撰

 

論語集解

【三國·魏】何晏撰

孫欽善

論語義疏

【南朝·梁】皇侃撰

陳蘇鎮

李暢然

李中華

張學智

王博

吴榮曾

論語註疏

【北宋】邢昺撰

陳新校勘

沙志利標點

105

經部四書類

論語之屬

論語全解

【北宋】陳祥道撰

劉薔

姜海軍校點

陳新審定

癸巳論語解(存目 見《張栻全集》)

【南宋】張栻撰

 

論語學案

【明】劉宗周撰

【清】門人董瑒編次

吴光

論語説義

【清】宋翔鳳撰

甘祥滿

周鋒利

論語注

【清】康有爲撰

王守常

106

經部四書類

論語之屬

論語正義

【清】劉寶楠撰

【清】劉恭冕補

劉宗永

107

經部四書類

孟子之屬

孟子注疏

【東漢】趙岐注

(題)【北宋】孫奭疏

劉豐

孟子章句

【東漢】劉熙撰

劉豐

癸巳孟子説(存目,見《張栻全集》)

【南宋】張栻撰

 

孟子字義疏證

【清】戴震撰

高海波

108

經部四書類

孟子之屬

孟子正義

【清】焦循撰

王小婷

109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論孟精義

【南宋】朱熹輯撰

林嵩

黄珅

110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章句集注

【南宋】朱熹撰

徐德明

四書或問

【南宋】朱熹撰

黄珅

111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集編

【南宋】真德秀撰

陳静

112-113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纂疏

【南宋】趙順孫撰

陳静

114-115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集註大全

【明】胡廣等編撰

李暢然

116

(上下)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蒙引

【明】蔡清撰

李存山

高海波

陳明

117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近指

【清】孫奇逢撰

馬曉英

讀四書大全説

【清】王夫之撰

劉豐

118-119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訓義

【清】王夫之撰

任蜜林

120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四書賸言

【清】毛奇齡撰

谷建

四書改錯

【清】毛奇齡撰

谷建

四書反身録(存目,見《二曲集》)

【清】李顒撰

 

四書講義

【清】吕留良撰

田久川

四書説

【清】莊存與撰

田久川

121-123

經部四書類

四書總義之屬

三魚堂四書大全

【清】陸隴其撰

馬曉英

徐麗麗

陳静

陳明

124

經部小學類

爾雅之屬

爾雅注疏

【東晉】郭璞注

【北宋】邢昺疏

顧寶田

杜蘋蘋

爾雅正義

【清】邵晉涵撰

張固也

蔡宏

125

經部小學類

爾雅之屬

爾雅義疏

【清】郝懿行撰

顧寶田

薛洪勣

朱紅林

126

經部小學類

爾雅之屬

廣雅疏證

【清】王念孫撰

郎震

127

經部小學類

説文之屬

説文解字

【漢】許慎撰

韓鋼

128-129

經部小學類

説文之屬

説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撰

韓崢嶸

130

經部讖緯類

七緯

【清】趙在翰撰

鄭傑文

李梅訓

131

經部讖緯類

通緯逸書考

【清】黄奭撰

鄭傑文

李梅訓

132-135

史部編年類

資治通鑑綱目

【南宋】朱熹撰

嚴文儒

顧宏義

張鵬

孫啟華

136

史部編年類

續資治通鑑綱目

【明】商輅等撰

邵育欣

李淑慧

張素霞校點

張希清覆校

137

史部別史類

史部雜史類

逸周書

【西晉】孔晁注

黄懷信

國語正義

【清】董增齡撰

金曉東

貞觀政要

【唐】吴兢撰

謝保成

138-147

史部詔令奏議類

歷代名臣奏議

【明】黄淮 楊士奇等編

張希清

張衍田

董文静

王鵬

劉永强

汪允普

劉怡宏

148

史部詔令奏議類

御選明臣奏議

【清】高宗弘曆敕輯

張兆裕

149

史部傳記類

名人之屬

孔子編年

【清】狄子奇撰

閆春新

孟子編年

【清】狄子奇撰

王安安

韓柳年譜

【北宋】吕大防撰

【南宋】文安禮撰

宋學立

司馬太師温國文正公年譜

【清】顧棟高撰

岳珍

張子年譜

【清】武澄撰

宋學立

王荆公年譜考略

【清】蔡上翔撰

岳珍

劉真倫

150

史部傳記類

名人之屬

朱子年譜

【清】王懋竑撰

顧宏義

陳文節公年譜

【清】孫鏘鳴撰

楊新勛

象山先生年譜(存目,見《象山先生全集》)

【南宋】李子願輯

 

慈湖先生年譜

【清】馮可鏞 葉意深撰

楊新勛

宋仁山金先生年譜

【明】徐袍撰

宋學立

高忠憲公年譜

【明】華允誠編撰

高山

黄梨洲先生年譜

【清】黄炳垕撰

李瀋陽

顧亭林先生年譜

【清】張穆撰

王傳龍

陸稼書先生年譜定本

【清】吴光酉編

劉韶軍

戴東原先生年譜(存目,見《戴東原集》)

【清】段玉裁編

 

151

(上下)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宋名臣言行録

【南宋】朱熹 李幼武輯

李偉國

152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伊洛淵源録

【南宋】朱熹撰

戴揚本

道命録

【南宋】李心傳撰

袁良勇

考亭淵源録

【南宋】宋端儀撰

【明】薛應旂重輯

彭榮

153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道南源委

【明】朱衡撰

【清】張伯行重訂

李勤合

聖學宗傳

【明】周汝登撰

陳虎

154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元儒考略

【明】馮從吾編

王敬松

關學編(存目,見《馮少墟集》)

【明】馮從吾撰

 

理學宗傳

【清】孫奇逢撰

劉韶軍

155-156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明儒學案

【清】黄宗羲撰

王國軒

王秀梅

157-159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宋元學案

【清】黄宗羲原著

【清】全祖望等補修

岳珍

劉真倫

160

(上下)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四先生年譜

【清】毛念恃撰

李瀋陽

洛學編

【清】湯斌撰

鄭連聰

孔子弟子考(存目,見《曝書亭集》)

【清】朱彝尊撰

 

儒林宗派

【清】萬斯同撰

李勤合

程子年譜

【清】池生春 諸星杓撰

姜海軍

學統

【清】熊賜履撰

劉韶軍

161

史部傳記類

總錄之屬

伊洛淵源續錄

【清】張伯行撰

甘祥滿

豫章先賢九家年譜

【清】楊希閔編

王瑞來

162

史部傳記類

總錄之屬

閩中理學淵源考

【清】李清馥撰

陳秉才

163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洙泗考信録

【清】崔述撰

賈德永

樊東

洙泗考信餘録

【清】崔述撰

郎震

孟子事實録

【清】崔述撰

郎震

國朝漢學師承記

【清】江藩撰

漆永祥

國朝宋學淵源記

【清】江藩撰

漆永祥

164-172

史部傳記類

總録之屬

清儒學案

【民國】徐世昌纂

李暢然

張麗娟

王豐先

沙志利

173-176

史部職官類

史部目録類

三事忠告

【元】張養浩撰

李修生

經義考

【清】朱彝尊撰

李峻岫

谷建

葉純芳

張文

177

史部史評類

史通

【唐】劉知幾撰

羅炳良

宋論

【清】王夫之撰

楊堅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撰

武玉梅

178

史部史評類

讀通鑒論

【清】王夫之撰

李暢然

179

史部史評類

廿二史剳記

【清】趙翼撰

王敬松

180

子部周秦諸子類

儒家之屬

孔子家語

【三國·魏】王肅注

張樹業

王秀江

孔子集語

【清】孫星衍撰

楊琪

曾子注釋

【清】阮元撰

王菊英

荀子集解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

包遵信

181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孔叢子

【秦】孔鮒撰

【北宋】宋咸注

楊軍

新語

【西漢】陸賈撰

殷偉仁

新書

【西漢】賈誼撰

嚴佐之

鹽鐵論

【西漢】桓寬撰

竇炎國

新序

【西漢】劉向撰

戈春源

説苑

【西漢】劉向撰

朱蘇南

182

(上下)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太玄經

【西漢】揚雄撰

【西晉】范望注

楊軍

揚子法言

【西漢】揚雄撰

【北宋】司馬光集注

師爲公

桓譚新論

【東漢】桓譚撰

朱謙之校輯

潛夫論

【東漢】王符撰

朱蘇南

論衡

【東漢】王充撰

李先耕

申鑒

【東漢】荀悦撰

【明】黄省曾注

丁國祥

昌言

【東漢】仲長統撰

蘇曉威

傅子

【西晉】傅玄撰

【清】錢保塘輯

楊軍

中説

【隋】王通撰

【北宋】阮逸注

師爲公

183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大學衍義

【南宋】真德秀撰

李尚全

明夷待訪録

【清】黄宗羲撰

楊軍

黄書

【清】王夫之撰

聶士全

顔氏學記

【清】戴望撰

王雄

校邠廬抗議

【清】馮桂芬撰

戴揚本

184-185

子部儒學類

經濟之屬

大學衍義補

【明】丘濬撰

楊軍

戈春源

186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太極圖説解

【南宋】朱熹撰

黄珅

太極圖説述解(存目,見《曹月川先生遺書》)

【明】曹端撰

 

通書注

【北宋】周敦頤撰

【南宋】朱熹注

劉永翔

許丹

西銘解

【北宋】張載撰

【南宋】朱熹解義

朱傑人

張子正蒙注

【清】王夫之撰

夏劍欽

上蔡語録

【北宋】謝良佐撰

【南宋】朱熹輯

嚴文儒

延平答問

【南宋】李侗撰

【南宋】朱熹編

嚴佐之

近思録

【南宋】朱熹 吕祖謙編著

劉永翔

嚴佐之

近思録集注

【清】江永撰

嚴佐之

187-189

(上下)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朱子語類

【南宋】黎靖德編

鄭明

莊輝明

190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龜山先生語録

【北宋】楊時撰

潘佳

殷小勇

崇正辯

【南宋】胡寅撰

付長珍

胡子知言

【南宋】胡宏撰

楊柱才

北溪先生字義附嚴陵講義

【南宋】陳淳撰

張加才

木鐘集

【南宋】陳埴撰

史應勇

191册(上下)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讀書記

【南宋】真德秀撰

王傳龍

192-193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性理大全書

【明】胡廣等撰

程林

彭榮

194

(上下)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曹月川先生語録

【明】曹端撰 趙邦清輯

董平

讀書録

【明】薛瑄撰

許雪濤

居業録

【明】胡居仁撰

李長春

道一編

【明】程敏政撰

趙宏宇

困知記

【明】羅欽順撰

劉美紅

涇野子內篇

【明】吕柟撰

周春健

心齋約言

【明】王艮撰

張豐乾

説理會編

【明】季本撰

陳憲猷

195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學蔀通辨

【明】陳建撰

張永義

龍溪會語

【明】王畿撰

張衛紅

盱壇直詮

【明】羅汝芳撰

陳暢

呻吟語

【明】吕坤撰

王國軒

王秀梅

東林書院會語(存目,見《高子遺書》)

【明】高攀龍撰

 

榕壇問業

【明】黄道周撰

陳憲猷

夏峰先生語録(存目,見《夏峰先生集》)

【清】孫奇逢撰

 

196

(上下)

子部儒學類

性理之屬

思辨録輯要

【清】陸世儀撰

景海峰

思問録

【清】王夫之撰

游建西

王學質疑

【清】張烈撰

黎業明

松陽鈔存

【清】陸隴其撰

楊東林

學術辨

【清】陸隴其撰

楊東林

問學録

【清】陸隴其撰

楊東林

榕村語録

【清】李光地撰

段書偉

漢學商兌

【清】方東樹撰

問永寧

197

子部儒學類

禮教之屬

女誡

【東漢】班昭撰

王雪華

顔氏家訓

【北齊】顔之推撰

張艶國

温樂平

家範

【宋】司馬光撰

萬義廣

李倩

温樂平

吕氏鄉約(存目,見《藍田吕氏遺著輯校》)

【北宋】吕大鈞撰

 

童蒙訓

【宋】吕本中撰

萬義廣

小學集註

【南宋】朱熹 劉清之撰

【明】陳選集註

王燕均

童蒙須知

【南宋】朱熹撰

嚴文儒

增訂發蒙三字經

【南宋】王應麟撰

【清】許印芳增訂

萬義廣

弟子規

【清】李毓秀撰

王雪華

曾文正公家訓

【清】曾國藩撰

黄長義

勸學篇

【清】張之洞撰

馮天瑜

王雪華

198

子部雜學類

雜論之屬

雜説之屬

雜考之屬

人物志

【三國·魏】劉邵撰

【西凉】劉昞注

甘祥滿

尹小林

劉子

【北齊】劉晝撰

【唐】袁孝政注

汪雙琴

仁學

【清】譚嗣同撰

田樹生

風俗通義

【東漢】應劭撰

邱少華

習學記言序目

【南宋】葉適撰

程海礁

199

子部雜學類

雜考之屬

困學紀聞

【南宋】王應麟撰

孫通海

十駕齋養新録

【清】錢大昕撰

李光輝

200-201

子部雜學類

雜考之屬

日知録集釋

【清】顧炎武撰

【清】黄汝成集釋

欒保羣

東塾讀書記

【清】陳灃撰

田樹生

202册(上下)

集部

董仲舒集

【西漢】董仲舒撰

崔娟

揚子雲集

【西漢】揚雄撰

隋思喜

蔡中郎集

【东漢】蔡邕撰

王傳龍

唐陸宣公集

【唐】陸贄撰

王素

昌黎先生集

【唐】韓愈撰

張煜

李文公集

【唐】李翱撰

郝潤華

203

集部

劉夢得文集

【唐】劉禹錫撰

李志强

河東先生集

【唐】柳宗元撰

張勇

204

集部

范仲淹集

【北宋】范仲淹撰

王瑞來

205

集部

孫明復先生小集

【北宋】孫復撰

陳俊民

徂徠石先生全集

【北宋】石介撰

丁國祥

直講李先生文集

【北宋】李覯撰

王國軒

206-208

集部

歐陽脩全集

【北宋】歐陽脩撰

李逸安

209

(上下)

集部

伊川擊壤集

【北宋】邵雍撰

陳俊民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

【北宋】周敦頤撰

陳俊民

肖發榮

張載全集

【北宋】張載撰

陳俊民

210

集部

温國文正公文集

【北宋】司馬光撰

何清谷

211

(上下)

集部

臨川先生文集

【北宋】王安石撰

李劍雄

212-213

集部

二程全書

【北宋】程顥 程頤撰

姜海軍

214-216

集部

蘇軾文集

【北宋】蘇軾撰

孔凡禮

217

集部

公是集

【北宋】劉敞撰

黄壽成

218

(上下)

集部

蘇轍集

【北宋】蘇轍撰

薛志霞

楊軍

219

集部

太史范公文集

【北宋】范祖禹撰

賈二强

高葉青

焦傑

220

集部

藍田吕氏遺著輯校

【北宋】吕大臨等撰

陳俊民輯校

浮沚集

【北宋】周行己撰

陳俊民

221

集部

游定夫先生集

【北宋】游酢撰

景新强

龜山先生全集

【宋】楊時撰

李明友

和靖尹先生文集

【宋】尹焞撰

周生春

吴永明

孔祥來

豫章羅先生文集

【宋】羅從彦撰

韓星

222册(上下)

集部

梁溪先生文集

【宋】李綱撰

阮堂明

孫虎

龐正梁

楊軍

223

集部

斐然集

【南宋】胡寅撰

陳曉蘭

五峰集

【南宋】胡宏撰

王玉德

班龍門

岳少保忠武王集

【南宋】岳飛撰

【明】陳繼儒輯

【明】單恂訂

王玉德

田君

224册(上下)

集部

梅溪先生文集

【南宋】王十朋撰

董恩林

王瓊

文定集

【南宋】汪應辰撰

石瑊

225

集部

浪語集

【南宋】薛季宣撰

黄尚明

渭南文集

【南宋】陸游撰

劉韶軍

226-227

集部

誠齋集

【南宋】楊万里撰

吕東超

228-232

集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南宋】朱熹撰

劉永翔

朱幼文

徐德明

王鐵

戴揚本

曾抗美

233

集部

張栻全集

【南宋】張栻撰

姚偉鈞

涂耀威

喻峰

234册(上下)

集部

舒文靖公類稿

【南宋】舒璘撰

王玉德

李笑瑩

東萊吕太史集

【南宋】吕祖謙撰

鄧玲

楊疾超

止齋先生文集

【南宋】陳傅良撰

楊新勛

235-236

集部

攻媿先生文集

【南宋】樓鑰撰

張麗娟

237

集部

象山先生全集

【南宋】陸九淵撰

王武子

慈湖遺書

【南宋】楊簡撰

劉固盛

238

集部

陳亮集

【南宋】陳亮撰

鄧廣銘

絜齋集

【南宋】袁燮撰

王瑞明

239册(上下)

集部

水心先生文集

【南宋】葉適撰

譚漢生

文山先生文集

【南宋】文天祥撰

王玉德

李文濤

240

(上下)

集部

勉齋先生黄文肅公文集

【南宋】黄榦撰

周國林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

【南宋】陳淳撰

張加才

241

集部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南宋】真德秀撰

丁毅華

吴冰妮

242-243

集部

鶴山先生大全文集

【南宋】魏了翁撰

張全明

244

(上下)

集部

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金】趙秉文撰

魏崇武

劉暢

滹南王先生文集

【金】王若虛撰

魏崇武

遺山先生文集

【金】元好問撰

張文澍

許文正公遺書

【元】許衡撰

許紅霞

245

(上下)

集部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

【元】郝經撰

丘居里

趙文友

仁山金先生文集

【元】金履祥撰

張文澍

靜修劉先生文集

【元】劉因撰

丘居里

趙文友

雲峰胡先生文集

【元】胡炳文撰

韓格平

許白雲先生文集

【元】許謙撰

李鳴

246

(上下)

集部

吴文正集

【元】吴澄撰

李軍

247

(上下)

集部

道園學古録 道園遺稿

【元】虞集撰

龍德壽

師山先生文集

【元】鄭玉撰

李鳴

248-249

集部

宋文憲公全集

【明】宋濂撰

徐儒宗

250

集部

遜志齋集

【明】方孝孺撰

張樹旺

251

集部

曹月川先生遺書

【明】曹端撰

董平

隋金波

敬軒薛先生文集

【明】薛瑄撰

何善蒙

康齋先生文集

【明】吴與弼撰

宮雲維

252

集部

白沙子全集

【明】陳獻章撰

孫通海

敬齋集

【明】胡居仁撰

董平

253

集部

整菴先生存稿

【明】羅欽順撰

胡發貴

甘泉先生文集

【明】湛若水撰

董平

254-255

集部

王文成公全書

【明】王守仁撰

吴光

錢明

董平

姚延福

256

(上下)

集部

王廷相全集

【明】王廷相撰

范立舟

257

(上下)

集部

涇野先生文集

【明】吕柟撰

陳俊民

258

集部

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

【明】王艮撰

沙志利

雙江聶先生文集

【明】聶豹撰

王傳龍

259

(上下)

集部

東廓鄒先生文集

【明】鄒守益撰

董平

龍溪王先生全集

【明】王畿撰

吴震

260

集部

歐陽南野先生文集

【明】歐陽德撰

王傳龍

念菴羅先生文集

【明】羅洪先撰

徐儒宗

261

集部

顔山農先生遺集

【明】顔鈞撰

黄宣民

何心隱先生爨桐集

【明】何心隱撰

容肇祖

近溪羅子全集

【明】羅汝芳撰

方祖猷

梁一群

李開升

劉雲

262

集部

正學堂稿

【明】李材撰

劉經富

耿天臺先生文集

【明】耿定向撰

胡正武

263

(上下)

集部

友慶堂合稿

【明】王時槐撰

錢明

敬和堂集

【明】許孚遠撰

張琴

吕新吾先生文集

【明】吕坤撰

李明友

264册(上下)

集部

周海門先生文錄

【明】周汝登撰

張夢新

涇皋藏稿

【明】顧憲成撰

董平

陳瑞新

馮少墟集

【明】馮从吾撰

陳俊民

265

(上下)

集部

高子遺書

【明】高攀龍撰

董平

柴可輔

劉蕺山先生集

【明】劉宗周撰

秦峰

266

集部

夏峰先生集

【清】孫奇逢撰

朱茂漢

霜紅龕集

【清】傅山撰

王薇

267

集部

乾初先生遺集

【清】陳確撰

朱茂漢

268

集部

南雷文定 南雷文定五集

【清】黄宗羲撰

吴光

平慧善

桴亭先生文集

【清】陸世儀撰

趙友林

269

集部

楊園先生詩文集

【清】張履祥撰

張淑紅

270

(上下)

集部

亭林詩文集

【清】顧炎武撰

劉永翔

唐玲

薑齋文集

【清】王夫之撰

吴振清

二曲集

【清】李顒撰

陳俊民

271-272

集部

西河文集

【清】毛奇齡撰

閻寶明

趙友林

馬麗麗

273

集部

曝書亭集

【清】朱彝尊撰

王力平

274册(上下)

集部

三魚堂集

【清】陸隴其撰

趙伯雄

習齋記餘

【清】顏元撰

唐明貴

恕谷後集

【清】李塨撰

唐明貴

松崖文鈔

【清】惠棟撰

陳絜

戴東原集

【清】戴震撰

錢律進

275

集部

紀文達公遺集

【清】紀昀撰

孫致中

考槃集文録

【清】方東樹撰

唐明貴

張淑紅

276

集部

復初齋文集

【清】翁方綱撰

吴振清

述學

【清】汪中撰

趙伯雄

277

(上下)

集部

揅經室集

【清】阮元撰

沈瑩瑩

278

集部

劉禮部集

【清】劉逢禄撰

趙伯雄

樸學齋文録

【清】宋翔鳳撰

趙伯雄

雲左山房文鈔

【清】林則徐撰

楊國楨

定盫文集

【清】龔自珍撰

李晶

279

集部

古微堂集

【清】魏源撰

秦世龍

王寅

曾文正公文集

【清】曾國藩撰

王澧華

籀廎述林

【清】孫詒讓撰

陳絜

左盫集

【民國】劉師培撰

陳絜

280

集部

康南海文鈔

【清】康有爲撰

姜義華

汪乾明

281

出土文獻類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

佚名

周鋒利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

佚名

李天虹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性情論》

佚名

李天虹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孔子詩論》

佚名

劉信芳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周易》

佚名

何琳儀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釋文(劉來成執筆)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校勘(聞賢執筆)

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佚名

丁四新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

佚名

周鋒利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

【東漢】鄭玄撰

王素

唐寫本《論語集解》

【三國·魏】何晏撰

李方

282册(上下)

出土文獻類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

 

李鋭

郭店楚墓竹簡《魯穆公問子思》

 

李鋭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

 

李鋭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

 

李鋭

王晋卿

郭店楚墓竹簡《忠信之道》

 

李鋭

王晋卿

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

 

鄧少平

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

 

鄧少平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

 

鄧少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

 

王志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

 

王志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

 

王志平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

 

王志平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緇衣》

 

李鋭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民之父母》

 

劉洪濤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子羔》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魯邦大旱》

 

曹峰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昔者君老》

 

曹峰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容成氏》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中弓》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采風曲目》

 

王志平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逸詩·多薪》

 

孫飛燕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逸詩·交交鳴烏》

 

孫飛燕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内豊》

 

孫飛燕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相邦之道》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季庚子問於孔子》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君子爲禮》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弟子問》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孔子見季子》

 

陳劍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天子建州》

 

曹峰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武王踐阼》

 

劉洪濤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

 

曹峰

江陵王家臺秦簡《歸藏》

 

辛亚民

武威漢簡《儀禮》

 

刁小龍

張焕君

馬王堆漢墓帛書《德聖》

 

韓宇嬌

馬王堆漢墓帛書《明君》

 

劉麗

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

 

程薇

定州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

 

胡平生

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周易》

 

胡平生

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詩經》

 

胡平生

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説類雜事》

 

胡平生

阜陽雙古堆漢墓木牘章題

 

胡平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