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帆】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媒责无旁贷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22-08-11 01:23:51
标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媒责无旁贷

作者:吕帆(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七月十三日乙未

          耶稣2022年8月10日

 

【文化评析】

 

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寻古溯源对探析文明流变有重大意义,而让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则要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之力。近年来,一批文化综艺节目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在主题挖掘、美学表达、技术加持等方面展现出“崭新时代+千年探寻”的中式魅力。

 

在主题挖掘上,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一系列文化综艺聚焦“何以中国”“是以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将中国文明的主题拓宽至五千多年文明史、一万年文化史、百万年人类史。《中国考古大会》聚焦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等12处文明遗址,首期节目便走入“神秘古城”良渚,以一系列考古证据无可辩驳地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打造“世遗中国色”,呈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奇观、新地标、新景象、新人文;即将播出的《寻古中国》以“古迹、古人、古物、古籍”为线索,一块不起眼的粗陶、半粒碳化的水稻都可以成为“文明信物”,记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和“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古探源历程。

 

在美学表达上,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度得到进一步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中华美学精神潜存于中国人的意识深处,悄然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偏好、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如何以影像之魅,展文明精神?大众媒体大有可为。广受好评的《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周易》《楚辞》等古老典籍化为戏剧故事、现代影像,用一次次“古今穿越”,寻得文明的“根”、文脉的“魂”;《舞千年》中,一段现代舞《火》模拟出火焰跳动摇曳的旖旎之感,展开一幅华夏祖先远古取火、百姓生火的悠久画卷;《中国》融汇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在“疏而不空,满而不溢”中建立起自成一体的美学风格,充盈着意蕴之气与留白之美。

 

在技术加持上,中华文明的“清晰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文明探源成果进行大众传播时需要直面的挑战。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打造高水平的视听空间已成为文化综艺触达更多青年观众的必要手段。“中国节日系列”大量融合威亚技术和AR视觉效果呈现国风、国韵、国潮,“每一帧可做屏保,每一秒都有美好”的中式审美颇受年轻人追捧;刚刚播出的《古韵新声》七夕特别节目中,歌曲《鹊桥仙》以AR技术呈现立体星云,观众即刻便可进入牛郎织女重逢的星河之中;即将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将使用高自由度视角扩展、超比例拍摄、微型穿梭机、微分干涉显微镜头、3D蜡像冻结等技术呈现非遗技艺,力求以年轻态的方式重新定义非遗,实现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连接。

 

文明赓续需要“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其背后的价值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的:对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做出回答,便可能对“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作出更多的贡献。因此,让文明色彩亮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切实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不仅是要回首过往,更是为了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