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十一期开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七月十二日甲午
耶稣2022年8月9日
2022年8月6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11期讲座如期举行。本期活动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刘瑾辉担任主讲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刘昭担任主持人。活动主会场设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洙泗书院、寿光市传统文化办公室设立线下分会场,同时约有50余位学友在线上参与了活动。
▲
主讲人刘瑾辉老师
讲读环节,刘瑾辉老师主讲了《孟子·公孙丑下》第4.8至4.14章,通过对文本的深度剖析与细致解读,让听众通透明朗,受益匪浅。
4.8章记述孟子对齐国伐燕的态度。齐国大臣沈同私下询问孟子对伐燕的看法,孟子认为“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燕王让位于子之没有经过民众的认可,给燕国民众带来灾祸,因此可以讨伐。齐军占领燕国后烧杀抢掠,引发燕民反叛,有人质问孟子为何劝说齐王伐燕,孟子予以否认,提出只有“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孟子将天命与民意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替天行道,能救燕民于水火的军队才有资格伐燕,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4.9章记述孟子对于不义之臣的驳斥。齐国占领燕国后,孟子提议“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齐宣王没有听从,结果遭到了燕民的反抗。在宣王对此感到惭愧之时,陈贾不仅不进谏劝王改正错误,反而以周公事亲之过为宣王辩护。孟子指出,“古之君子”闻错则改,“今之君子”将错就错还文过饰非,抨击陈贾陷君王于不义。
4.10章体现了孟子只为推行仁政,而不慕富贵的品格。因仁政主张得不到实行,孟子准备辞官回家,齐宣王极力挽留,提出送给孟子一栋国都的房子和万钟的粟米,遭到了孟子的拒绝。孟子反对靠出仕求取富贵,更以“贱丈夫”“罔市利”讽刺那些“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之人。
4.11章记述孟子与说客的对话。孟子离开齐国后留宿于昼邑,仍有说客劝其留下,并对孟子的待客态度表示不满。孟子以鲁穆公厚待子思为例,“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提出与其替齐王挽留自己,不如劝齐王改变态度施行仁政。
4.12章记述尹士对孟子的误解。孟子离开齐都后没有马上走,而在昼邑停留了三天,尹士认为“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孟子对此做了解释,他并不贪图齐宣王给予的地位俸禄,只是希望齐宣王能够改弦易辙施行“王道”。他舍不得速速离开,一是因为理想落空,不得已而归;二是对齐王仍然抱有希望;三是即使回乡后仍然希望齐王接受他的仁政主张,梦想干成一番王道大业。
4.13章表现了孟子乐观豁达的政治历史观。在希望破灭,无法实现远大抱负的情况下,孟子急切地盼望出现圣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同时,之所以“天未欲平治天下”,是因为时机、天命还没有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体现了孟子坚定的自信以及复杂的思想感情。
4.14章记述孟子居休与公孙丑的对话。孟子离开齐国在休邑停留时,公孙丑问他“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孟子否认,表示在得知齐王政见之时便已有离开齐国的想法,但因为齐燕战事不便离去。此时他内心已经有了明确的意向,所以不再接受齐国的俸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孟子的出仕观。
▲
与谈人殷延禄老师
▲
魏衍华老师
讲读环节结束后,与谈人殷延禄老师、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点评和补充。对于齐国伐燕与孟子去齐之事,殷老师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精心整理了时间线,便于听众理解。寥寥数语,将孟子满腔抱负却无奈离齐、正气坚毅却又缠绵忧郁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学友真诚的反馈。
▲
学友反馈
▲
主持人刘昭博士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刘昭的组织下,现场与线上听众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发言。刘老师与殷老师就听众的感想与疑惑,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
(详细内容请见稍后发布的《孟子》通讲第11期讲录版)
2022年8月13日,“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12期继续举行,将继续讲授《孟子·滕文公上》篇,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
活动现场
▲
线上学友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八期讲录
【下一篇】【宋立林】礼的境界在“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