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董仲舒与春秋学研究”专场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7-21 17:48:18
标签:董仲舒与春秋学研究

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董仲舒与春秋学研究”专场

来源:“思想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六月廿二日甲戌

          耶稣2022年7月20日 

 

 

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特设“董仲舒与春秋学研究”专场,委托衡水学院董子学院魏彦红院长作为召集人,于28日下午和晚上分为上、下两场进行。近年来,董学研究在衡水学院董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等的大力推动下,成为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来自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董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等28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第一场由衡水学院董子学院院长魏彦红教授主持。6位学者就提交的论文进行发言。

 

 

 

魏彦红发言的题目是《董仲舒“为人者天”释析》,讨论董仲舒关于人遵循天道应遵守的总则。魏教授从界定人的本质,人化天而成以及教化成人的角度,系统阐发了董仲舒的天人哲学思想。指出,人之为人本于天、循之天;人之形体、血气、德行、好恶、喜怒、受命等,皆化天而成;人若成人,王必教化。教是为政之本。

 

董子学院白立强博士的文章《天元:董仲舒君子德行涵育之端机及其旨向》,深度探讨董仲舒的君子思想,认为,“元”是君子人格的先天根基,白老师从生生境域,承元之正,守元之仁几个方面,阐发了君子人格的样态和生成范式。其价值指向,从个体意义上来说,君子人格促成生命的本真和自由,整体意义上,又推动社会的和谐有序。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保罗•那比尔(Paul Napier)的《“公子友如陈”:<公羊传>与“亲亲”“尊尊”儒家思想》,以《春秋》经文:“公子友如陈”为例,通过分析公子友的性格、政治背景以及历史角色,从而阐发儒家“亲亲”“尊尊”以及与之对立的一系列亲密关系,

 

即“质”与“文”,“阴”与“阳”,“仁”与“义”,“内”与“外”等,由此揭示先秦儒家思想的普遍思维模式和《春秋》公羊学连贯一致的逻辑结构。

 

复旦大学博士后张靖杰在《名号:际天人,合内外,通经理——董仲舒名学思想发凡》一文中,论述了董仲舒的名学思想,认为,“名”将董仲舒思想中的各个方面勾连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名”是沟通天人的理性渠道;关联起内在的心性与外在的教化;由《春秋》诠释而入于义理的致思路径等,因此,“名”才是董仲舒思想的“最大公约数”。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张凯的《卫献公何以“出有恶”而“归无恶”?——公羊家对大居正与守小信之间的张力分析》,以《春秋》卫献公出奔事件为例,就书“复归”的春秋辞法进行深入解析,从出入有恶无恶,到“大居正”之间的张力,辩证失信失德而被褒奖,守信立德而被贬斥的义理,以及以君为尊的儒家价值观和政治观。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张禹《逢丑父救齐顷公:何以“当斮”?——尊尊之义与救命之恩相博弈的哲学分析》,以春秋事件逢丑父救齐顷公而被斩杀的事件为核心,以公羊学视角,从行为动机、手段与后果进行综合分析,阐明儒家尊尊之义。逢丑父救主,背离“国君当死社稷”的原则;不符合“反经合道”的行权思想;其后果不利于维系“尊尊”价值体系。因此,逢丑父救主有罪当斩。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主持,7位学者发言。

 

余治平教授的文章《董仲舒:“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作为公羊家“大一统”的基本要求与诠释进路》,由董仲舒天人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切入,深入剖析了《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要求和逻辑归宿。余教授认为,“始”、“大始”植入“一”、“一元”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双重诠释,是董仲舒公羊学的创造。以始释元,元始一如,以正解始,诠释了王权合法性。从天道角度,尊阳贵一,一引万物,万物归一。从而论证了天下命运都维系于皇帝一人;天下治乱兴废皆系于帝王言行,因此,董仲舒的“大一统”是给天子施加道义压力。

 

董子学院王文书博士在《司马迁对董仲舒研究的历史贡献及二人关系考述》一文中,系统考察了司马迁和董仲舒的人生经历,考证二人的人生交集和师承关系。王老师指出,二人不是师徒,但董仲舒为司马迁讲授过《春秋》,为《史记》提供史料,司马迁继承了董仲舒的历史观,《史记》融入了“三统说”和“王鲁说”,因此,司马迁是董仲舒研究第一人。

 

董子学院曹迎春教授的《董仲舒<士不遇赋>的经学意蕴和儒者境界》,以董仲舒唯一存世的文学作品《士不遇赋》切入,认为,这是一篇汉代知识分子发出的盛世悲声。从内容看,描述了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内心矛盾;从写作手法看,引经据典,阐发儒家义理;从人生境界看,展示一代儒者从“不遇”到“不朽”的生命气象和人格价值。

 

董子学院教师、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博士代春敏的《天命与君权:董仲舒的国家拯救之道——<随本消息>篇的文本证成和经学诠释》,从公羊学视角,辨析《随本消息》篇的篇名、内容及结构,不仅论证了文本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而且阐明仲舒“一体双向”的“天命与君权”观念,指出在救亡图存之际,君权主导下的国家拯救和保全之道。

 

衡水学院教师、泰国格勒大学博士周莲芝在《论董仲舒礼乐思想的渊源》一文中,探讨董仲舒对孔子的儒学理论和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董仲舒的礼乐思想以孔子的仁礼思想为本,表现为以礼节“情”、依礼享“乐”、礼乐兼具,文质兼备等方面,尤其是“依礼享乐”,要符合音乐的审美标准,从内容和形式上的文质两备和尽善尽美。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唐艳的《哀而乐:孔子作<春秋>的使命感与精神境界——以<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为中心》,以《春秋》获麟绝笔事件为中心,深刻剖析了孔子之哀之乐,由悲而乐的情感,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使命感和精神境界:孔子突破人生苦乐,作《春秋》以正王法,源于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并为儒家开示出以治学求道为乐的“乐”道精神境界。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张咪的文章《善志与王法的两难困境——公羊学语境下季札让国的争议分析》,以“季札让国”事件为中心,从《春秋》敌法、让国条件以及道德评价等不同方面对季札让国是否为“贤”的争议进行全面论证。认为,季札数次让国,代表了儒家谦让的美德,而此后弑君则与让国无关。

 

本次“董仲舒与春秋学研究”专场,吸引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众多高校学者、青年学子及董学学者聆听并参与研讨,收获颇丰。“董学与春秋学研究”专场的开设,不仅是组委会对董学研究的高度认可,而且也为董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国际高端学术平台,在国际平台与视野中展现董学研究价值与魅力,这对进一步推动董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代春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