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淦 赵连稳】陕甘味经书院:西北维新运动主阵地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04-10 15:11:00
标签:陕甘味经书院

陕甘味经书院:西北维新运动主阵地

作者:张淦 赵连稳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初八日辛卯

          耶稣2022年4月8日

 

在陕西泾阳县姚家巷,曾坐落着一所对近代西北教育影响深远的书院——陕甘味经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陕甘学政许振祎奏请设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制为泾阳县立小学堂。味经书院虽存在时间仅30年,但在柏景伟、刘光蕡等关中名儒的主持下,继承发扬关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崇尚实学,对西学兼收并蓄,培养了大批时务人才,成为西北维新运动的重镇。

 

名列清末关中四大书院

 

味经书院由当地士绅吴建勋捐地,许振祎和陕西绅商共同捐资修建,院址长53丈、宽12丈,包含味经堂、清白池、时敏斋、日新斋、大雅扶轮门等主体建筑,之后几经扩建,又建成藏书楼、刊书处、时务斋等,以满足生徒肄业、刊印书籍之需。因其规模宏大,讲授课程又以经世济民的实学为主,吸引了众多学子慕名而来,与宏道书院、关中书院、崇实书院并称清末关中四大书院。

 

味经书院虽不及关中书院、宏道书院历史悠久,但在创办之初就秉持“关学”传统,明确了“以实学为主”的办学宗旨,这让味经书院与西北其他书院相比独具特色,使之在日后成为西北学校教育中传播科学思想的前哨。总体而言,味经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学内容“不以空谈为学,不以空谈为教”,专注于实学讲授,强调学以致用,因时而变。第二,为防止山长与书院教学脱节,书院规定山长需负责日常讲学,传授文化知识,督促生徒完成学业。如刘光蕡任山长期间,曾多次指导生徒阅读,“院长中坐,监院侧坐,诸生分东西坐,前列一案,两生对坐,四人隅坐。按班轮读,先生随时讲解”。第三,书院交由地方士绅组成的董事会管理,减少地方官员对书院的干预,山长选聘权归董事会所有,使得选聘山长时“可免徇情、敷衍之弊”,学品兼优者承担书院教学工作,有益于经世致用的学风长久传承。

 

以培养博古通今、挽救危局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味经书院地处关中,是关学的发源地,书院延续了关学的“求真务实”“通经致用”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因时变学”,贯通中西,以培养博古通今、挽救危局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在味经书院办学30年间,众多大儒讲学于此,而对书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当属史兆熊、柏景伟、刘光蕡三人。史兆熊,味经书院首任山长,许振祎评价其“学有本源,体用兼备”。史兆熊十分注重生徒的品行修养,严禁生徒吸食鸦片、赌钱游娼、骗诱赊贷、擅自出入戏场和饭馆,在学习上要求生徒“功夫不必求多,总要实有心得”,悉心指导,言传身教。他还允许社会上的农、工、商、贾旁听书院讲会,起到了普及文教之效。柏景伟在味经书院主讲时,更重实学,提出八项“教约”,对生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并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刘光蕡一同创建“求友斋”,生徒都是从书院中选拔而来,“其课以经学、史学、道学、政学为主,而天文、地舆、算法、掌故各学附之”,可见书院把自然科学作为传授的内容。

 

在味经书院发展历程中,真正做到沟通中西、以救时局的是刘光蕡。刘光蕡,字焕唐,号古愚,是近代著名关学家、教育家,被梁启超赞誉为“关学后镇”。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光蕡接替柏景伟担任书院山长。此后12年,刘光蕡将西学引入书院课程之中,与关学经世致用的传统相结合,培养通晓西方自然科学的新式人才。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陕西学政柯逢时的帮助下,刘光蕡于求友斋基础上建立了刊书处,将教学与刻书融为一体,书籍由生徒负责校对,刊印了《天演论》《地球各国考略》《天文地学歌略》《笔算数学》《微积溯源》等大量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著作,在传播新思想的潮流中走在了时代前列。

 

甲午战争后,刘光蕡在味经书院创设“时务斋”,入斋弟子共40人,希望培养“救时之急务”的人才。刘光蕡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舍实事而尚虚文”,学习脱离时代的八股文无济于事。他制定《味经书院时务斋章程》,规定生徒每日“以二时讲阅经史,二时习学西艺及西书,二时游息”,经史与西学并重。刘光蕡强调分类阅读,将时务斋生徒所读之书分为道学类、史学类、经济类和训诂类,且每一类书籍的学习都要做到中西结合,以实用为先。如经济类书籍不仅包括《三礼》《通志》《通典》等,还有《万国公法》等西洋政治书籍。刘光蕡的算学水平很高,他视“算学为各学之门径”,将其列为书院必修课,主持刊印了《梅氏筹算》《平三角举要》《代数术》等书籍以及《火炮量算通法》《勾股细草》等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激发了生徒探索西方科学的浓厚兴趣。此外,刘光蕡还在书院建天文台,组织生徒参与到咸阳、兴平等县的地图测绘工作中去,锻炼生徒的实践能力。

 

成为西北地区维新中心

 

戊戌变法期间,刘光蕡支持维新变法,号召书院生徒积极投身维新运动,救亡图存。他曾派书院生徒邢廷荚、杨蕙、陈涛等人奔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共商变法事宜。刘光蕡还创立复邠学会,与北京强学会遥相呼应,时称“南康北刘”,其早年的生徒李岳瑞则联络在京陕西籍官员成立关西学会。在当时,味经书院成为西北地区的维新中心。

 

味经书院成为当时西北维新运动的主阵地。刘光蕡认为,“欲知时务,非阅报章未由”,他鼓励生徒阅读《申报》《万国公报》《京报》等进步报刊,将其中重要文章摘录整理成册,每月印发给诸生,使之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新思想和国家大事。康有为、梁启超的一些文章如《五上书记》《桂学答问》《幼学通议》等也通过刊书处问世。刘光蕡还在西安出版了季刊《时务斋随录》,宣传西学,是为陕西近代史上最早的报刊。在刘光蕡的影响下,三原、泾阳、扶风等地的学会纷纷成立,维新思想在陕西得到了有力传播。

 

戊戌政变发生后,刘光蕡受到牵连,被迫辞去了味经书院山长职务,但他提倡新学、重视时务,成就了一大批既懂经史又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的国之栋梁,在当时有“关中才俊十九出其门墙”之说。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李仪祉、爱国教育家杨松轩、著名数学家张秉枢、中国报界宗师张季鸾等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味经书院走出的生徒或投身教育,或参与民主革命,均在各自领域为救国存亡而奋斗。

 

陕甘味经书院为近代陕西乃至西北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书院师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学始祖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