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刘强《世说新语新评》序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2-03-19 01:05:04
标签:《世说新语新评》、刘强

刘强《世说新语新评》序

作者:唐翼明

来源:“守中书院”微信公众号

 

 

 

刘强撰:《世说新语新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刘强是位年轻学者,比我晚了一辈,也从未谋过面,但他对《世说新语》的热情和爱好使我深引为同道,尤其是他建立“世说学”的野心,很是搔到我的痒处。虽说《世说新语》最终能否成学,至今也还是个问号,但我却是很早就有此念头的人。三十年前我在哥大东亚语言文化系念博士的时候,就曾经计划以《世说新语》的研究为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并且还拟了一个颇详细的计划,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士族篇;第二、清谈篇;第三、文学篇;第四、语言篇。当时虽然没有提出“世说学”这个名字,但那构想是跟刘强君有很多暗合之处的。这是1989年的事。这个研究提纲得到中国时报基金会的青年学者奖(五千美元),记得评选委员会是余英时先生领衔,当年共有九名青年学者获奖,大陆、台湾、海外的都有。

 

但我正式动笔写博士论文时,却在我的导师夏志清先生的劝告下修改了这个计划。夏老师说,你这个计划很完备,但是包罗太广,要全部完成恐怕得四五年的时间。你现在已经不年轻了,拖家带口的,还是早点拿到学位,谋个职位要紧。我劝你先把清谈篇写出来,这就够博士论文了,等你找到工作,拿到长俸(tenure)以后,再慢慢去写吧。我觉得夏老师的劝告有道理,后来果然把清谈篇写成了博士论文,英文是《The Voices of Weijin Scholars:A Study of Qingtan》。

 

二十多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始终未能完成那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后来虽然有王能宪、蒋凡、范子晔几位同道各自写出了自己的《世说新语研究》,但坦白地说,我都不大满意,因此很遗憾自己未能将当初的计划完成。2012年刘强君出版了《世说学引论》,体大思精,令我大喜,深感后生可畏,也深觉后继有人。《世说新语》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一块瑰宝,其含蕴之深,泽被之广,是够资格成为一个“学”的。我前面之所以说它是否真能成学目前尚不能肯定,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体例特别,神韵特异,研究实难,研究而成体系更难。还有一个机遇问题。当年“红学”“龙学”之翕然成风,都是某种时势使然,这里可能用得上刘强君自己的话:“有时候,人的运气至少和他的才气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为重要的话。”(见《世说学引论·前言》)“世说学”能否成军,也是要靠运气的。

 

刘强君在2007年出版了《世说新语会评》一书,向建立“世说学”正式迈出了第一步。继2012年出版《世说学引论》之后,现在又推出这本《新评》,迈出了更加扎实的一步。《会评》是汇集前人对《世说新语》的评论,《新评》则是刘强君自己的。如果说《引论》是画出了蓝图,吹响了集结号,《会评》是某种先置准备,那么《新评》就是真正的进军了。我衷心地希望刘强君不断地在《世说新语》的研究上做出贡献,同时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团聚在刘强君已然举起的大纛下,再来一阵学术时势的好风,或许真可把“世说学”送上青云吧。

 

评点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散文与小说。西风东渐以后,此法几乎已被国人所忘记,不是被讥为冬烘,就是被鄙为落伍。这种看法即使不说全错,至少有一棒打倒之嫌,是应该重新反思的。刘强君胆子很大,敢于召回这个亡灵,我看用于《世说新语》的批评倒真有起死回生之效。《世说新语》1130个小故事,零零散散,断断续续,用这个方法对付,倒还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恰到好处。评点的优长,在于用简短文言,随处点拨,或介绍背景,或补充史料,或映照互文,或诠释文义,或点出文心,或评论优短,无所不可,好像一个好老师带着学生读书,对青年人和初学者最有益处。

 

这种办法当然也有毛病,最突出的是不成统系,难以长篇说理,所以不易为今天严重西化的中国学术界所接受。评点的话嵌在字里行间,的确也严重影响读者阅读的连贯性。《世说》本来就有刘注,现在又来一刘,实在对读者的耐心是一大考验。我建议把作者的评点抽出印在原文的旁边,并且换一号较小的字体,看起来会不会舒服些?至于《新评》的具体得失,如某处过,某处不及,某处极得我心,某处犹有一间之类,那是读者或细部批评的事,我就不在这里越俎代庖了。

 

2013年4月28日写于武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