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教授阐述“历史与本体:李泽厚思想的若干问题”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3-09 18:14:00
标签:李泽厚思想、杨国荣教授

杨国荣教授阐述“历史与本体:李泽厚思想的若干问题”

来源:“同济哲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二月初六日庚申

          耶稣2022年3月8日

 

2022年3月7日晚,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宣传部以及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华文化”系列高端讲座(十一)、同济高等讲堂第70讲通过远程视频会议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历史与本体:李泽厚思想的若干问题”的讲座。讲座由哲学系系主任陈畅教授主持,来自同济大学各学院九百余名师生全程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

 

 

 

杨国荣教授指出李泽厚思想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其对象和内容以美学和思想史研究开始,最后归本于历史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是他成熟、系统化的思想结构。本次讲座集中讨论李泽厚晚年的若干思想命题。

 

杨教授首先讨论李泽厚提出的“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三个著名命题;指出这三个命题围绕着李泽厚以“积淀说”为核心的人类学本体论,在理论上对哲学史的相关思想作了重要的推进。

 

“经验变先验”是要解决先验形式的来源问题。李泽厚认为先天形式先于个体经验存在,但并不远离经验,而是来源于以经验活动为内容的人类实践。但是概念形成之后,其作用离不开个体,因此杨教授指出还可补充“先验返经验”一语,即通过类的认知活动形成普遍的先验形式之后,还应返回个体性中才能实际起作用。康德未能解决概念本身如何产生的问题,也没注意到先天形式怎样和具体情境相结合。“经验变先验”解决了前一问题,“先验返经验”回答后一问题。

 

“历史建理性”回答了理性的来源和形成方式的问题。李泽厚认为理性不是先天发生、僵硬不变的绝对理性,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他区分了理性和合理性,理性可以给与先验的形式,合理性是历史建立起来的、和经验相关的。广义理性有着历史根源,这是他的重要洞见。杨国荣教授认为,这一命题还可用“理性渗历史”加以补充,理性通过历史逐渐形成稳定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容易凝固化、独断化。肯定理性渗入历史过程,是承认理性的开放性、过程性。不只理性的形成过程是历史的,而且其作用功能也要在历史中才能呈现。

 

“心理成本体”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体是内在意识结构,是知行得以展开的出发点。“心理成本体”肯定意识和精神可以沉淀下来,成为个体的内在本体。李泽厚借用海德格尔的“畏”这种情感解说本体,但事实上,本体不只包含情,还应包含知和意;仅仅继承海德格尔,可能会忽视本体所包含的理性内涵。杨国荣教授认为,这一命题还需用“本体存心理”加以扩展,获得逻辑形式的本体要进一步融合于个体心理之中,由此亦可为个体道德行为提供内在机制。

 

第二个问题是李泽厚对权利和善的关系的思考。李泽厚肯定权利优先于善,反对以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名义牺牲个体权利,反对向个体强加任何一般的原则。杨国荣教授认为,对这一问题也可以再思考,善是对人存在价值的肯定,表现于两方面:形式层面,善是原则、规范,构成引导个体选择的准则;实质层面,善是实现合乎人性的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合乎人的合理需要。如果光讲权利而不在实质层面满足善,会造成权利的抽象。如果过于强调个体权利,偏离价值引导,也会使权利被工具化、手段化。故权利应该包含善,而善也应体现于个体权利,二者相互制衡。

 

 

 

第三个问题是李泽厚晚年提出的“两德论”,他把道德区分为两种形态: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他的宗教性道德接近于人生取向。人生取向和道德其实有区别,个人的职业、宗教信念选择与道德没有直接关联,只有超出个体信念,影响、强迫及他人,才涉及道德问题。因此,宗教性道德是否可称为道德还需再思考。社会性道德体现公共理性,体现在政治、法律领域中。道德和政治法律在逻辑上也有区别,二者属于不同领域,但前者受后者影响。宗教性和社会性道德之分,所涉及的实是公共理性和个体道德的关系。二者在传统社会常相合,在现代社会则相分,其实在更高层面还需注意二者的联系。杨国荣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培养两种意识,一是法理意识,另一是良知意识。没有法理意识,社会秩序很难保证。没有良知意识,也不能保证行为道德化。

 

第四个问题是“情本体”论。李泽厚的情本体学说侧重于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他反对西方宗教以强制性理性压抑人的内在精神。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受规范约束,他认为规范不能以超越心性为根据,礼义的根本在内心人情。在形而上层面,情本体和宇宙中的偶然性相联系。情具有个体性、本原性、丰富性的品格,以此为本体,是从人性中最本原的规定出发,安顿人的精神。在理性和情感中,李泽厚最终仍回归理性的指导意义。杨国荣教授认为,从心和情的角度,我们或许要重新关注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心泛指意识、精神,它既包含性的理性内涵,也包含情的个体性方面。“统”指精神和历史层面上理性和非理性的互动。具体现实的道德实践是通过个体展开的,必须兼顾理性与情感两方面。

 

最后,杨国荣教授反思了思想和思想家生存的具体背景的关系问题。李泽厚80年代在国内发表的看法直击人心,合乎中国现实。90年代之后,当初真切相关、命运与共的感觉发生变化,远眺彼岸、隔岸观察,反有疏离之感。思想的发生和演化也有现实根据。

 

本次讲座杨国荣教授通过对李泽厚思想中“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权利优先于善”、“两德论”、“情本体”这些重要命题的分析与反思,展示了李泽厚思想多层次的内涵和意义。讲座的最后,主持人陈畅教授指出,杨国荣教授对李泽厚思想的精彩分析,开启了全新的研究视野。杨国荣教授细致回答了线上学生的提问。本次“中华文化”系列高端讲座暨同济高等讲堂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