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暨《蒙培元全集》出版发布会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12-27 18:28:41
标签:蒙培元

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暨《蒙培元全集》出版发布会举行

来源:主办方 

 


2021年12月25日,“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暨《蒙培元全集》出版发布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会议由由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共三十余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本次会议以《蒙培元全集》(全十八卷)的出版为契机,旨在对蒙培元先生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以彰显蒙培元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蒙培元先生数十年来从中国哲学史特别是从宋明理学与孔孟儒学的研究中逐步构建起他自己的“情感儒学”,对如今学界所出现的“情感转向”起到了发动和推进作用。蒙先生通过“情感”观念将“主体”“心灵”“超越”“境界”“自然”等关键词贯通起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立体的思想网络。其中对超越问题(涉及宗教问题)和自由问题(涉及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值得学界特别关注的。新世纪以来,研究蒙培元哲学思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种研究趋势还将继续深入下去,本次会议便是最好的明证。

 

会议首先由主办单位代表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认为,蒙培元先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代表性和标志性人物,其哲学创作总是与时代问题相呼应,从中国哲学的立场出发回应时代问题;他的哲学思想一方面发挥了北大注重哲学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着重发扬了冯友兰先生的独创哲学精神,建立了自己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哲学体系。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杨永明教授指出,《蒙培元全集》的出版是哲学界的大事和幸事,为后辈学者研究蒙先生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方便的文本;他从研究缘起、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三个方面,梳理和揭示了蒙先生的生态哲学的内在理路。四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王定宇女士介绍了《蒙培元全集》的编辑出版过程;认为整个编审过程使她本人提升了中国哲学素养,并认识到作为责任编辑在中国哲学传播方面任重道远的责任。

 

第一场学术讨论,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强调指出,将蒙先生的哲学思想概括为“情感儒学”,尽管可以凸显他的儒家文化自觉,却容易忽视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他从蒙先生早期和晚年的朱熹哲学研究的对比入手,对蒙先生哲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和观念特色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回忆了与蒙先生的交往,集中阐发了蒙先生在生态哲学、心性哲学和中国哲学方法论三个方面的贡献,并表达了自己对蒙先生哲学思想的学派发展前景的期许。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围绕蒙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两个环节展开论述,“照着说”的环节着重理学演变过程的梳理,“接着说”的环节着重对于情感的关注;蒙先生认为人是情感的、完整的人,注重对人的具体的、现实的理解。台湾林安梧教授从冯友兰与熊十力的一段公案切入,围绕中国当代的“情理学派”(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与“当代新儒家”之间“觉情”与“觉性”的不同,指出良知不是假设,而是存在的真实彰显,因而中国的宗教乃是觉性的宗教。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从《孟子》中的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出发,讨论情感儒学中的情感分疏问题,探索情感何以成为本体和哲学理论基础这一重大问题。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通过对蒙先生情感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指出情感儒学面临着“人是否仅仅是情感的存在”、“人的情感在什么意义上具有优先性和基础性”以及“情感作为发端如何开显道德德行”等理论问题。

 

第二场学术讨论,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从其管理哲学出发,认为逻辑思维不仅仅限于认知领域,也存在于情感领域,儒家哲学中存在着情感推理的因素,体现为情感相似性、情感适中原则和情感推理方法。浙江大学董平教授指出,蒙先生将中国哲学中的情感哲学面向展开为世界哲学问题,具有世界哲学的意义;将人的存在还原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回归到生活本身;另外,蒙先生理论中的诸多基本判断是非常真实且准确的。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围绕情感儒学中“情感”与“自由”概念进行了探讨,通过情感与自由的关系透视情感儒学,并提出情感与自由乃是通过将意志作为中介而联系起来的。山东社会科学院涂可国研究员提出“人类儒学”的概念,认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是在人类儒学,而情感儒学乃是立足于人类儒学,蒙先生则是人类儒学的卓越开创者。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指出蒙先生的情感哲学面临着“情感何以成为最基础性概念”、“是否真正摆脱情理二分形式”的问题;他认为“感”与情感哲学关系密切,而蒙先生对于“欲”的理解则与戴震相接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研究员阐述了蒙先生在朱子哲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观点及其贡献,认为其突破在于从观念论到存在论、从心本论到情境论、从境界到生态三个方面,从而将朱子哲学研究推向高峰。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认为,蒙先生的生态哲学是其学术的第二大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学界对于生态哲学的研究应沿着蒙先生的思路往前走,坚持自己的站位,朝着生生本体论去引导,以进入本体论的高度。山西社会科学院宋大琦研究员指出,性、情、欲作为儒学史上的核心问题,对三者统一性的认识是传统礼法学现代转型的关键;儒家传统中既有理性的主导,也有个体的心性论,使得个人的权利成为法律体系之所以建立的基石。

 

第三场学术讨论,山东大学郭萍副研究员指出,蒙先生所提出的情理交融的理论建构仍将情感和理性视为心灵的两种不同机能,故有其局限性;而作为本源性的“感”强调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当下的生活情境的,从根本上摆脱了情理二分的传统框架。宜宾学院张林杰老师详细梳理了蒙先生有关孔子礼学思想的相关论述,认为是在以仁为中心的前提下,包含社会秩序、正名、人文关怀、宗教精神四个方面。成均馆大学讲师李慧子认为,蒙先生《中国心性论》一书为儒家心性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对心性论的研究可在此之上注重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思想家之间的关联以及晚清民国和现代新儒家心性论等方面,从而重新概括中国心性论的特征。南京大学李海超副教授认为,蒙先生将“本体”视作一种潜在的、可能性的存在,本体的存在方式就是境界,而境界的展开需要情感的作用,因而本体就是主体以情感为本源而创造或构建的最高价值理想,这是蒙先生独特的哲学创见。广西师范大学赵立庆老师探讨了情感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面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情感异化现象,情感应回归到本真状态才能成为价值意义上的真,因而情感自由与情感自我超越息息相关。山东大学博士生张小星认为,作为情理学派工夫的情感理性化乃是一种情境性的分析,即可以用“情境”概念统摄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的境界论;情感超越所涉及的从旧主体性到新主体性的转换机制便是情感的理性化。

 

第四场学术讨论,山东大学胡骄键博士认为,蒙先生“情可上下其说”中情感,往下说涉及认知理性的问题;人尽管是情理的存在,但缺乏认知理性的维度;而生活儒学则回答了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因而强调回到生活本身,重新对人进行认识。山东大学博士生何刚刚从德性主体与智性主体统一的角度,分析了蒙先生在情感儒学的视域下对科技的反思,并提出情感一旦和认知相结合,则必然面临如何解决情感对于认知扭曲的问题。山东大学博士生乐晓旭从情感儒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导致当今粉丝文化乱象的原因是在依恋情感和崇拜情感的失衡与错位下理性情感和超理性情感的缺失,以及娱乐资本与权力介入对偶像的建构和饭圈下个体人的失语。山东大学博士生赵嘉霖通过梳理有生态关切的学者对待“天人合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指出他们混淆了存在本身和形上观念,并未对天人合一的观念层级和实质进行还原,这就面临着在尚未实现现代性的环境下谈论后现代问题的困境。山东大学博士生吴多键从真理问题谈起,认为蒙先生以情为真,将真情实感视为超出形上形下的实体概念;而生活儒学对于真的讨论可以称之为“情真论”,即强调本源意义上的真,这里涉及对于“真”观念存在层级和本源层级的不同理解。山东大学硕士生黄杰从情感儒学中对超越概念的讨论入手,认为情感的重要意义乃是通过境界论来实现的,境界涉及情感体验与直觉,情感的提升作为一种自我超越乃是境界的纵向提升。山东大学硕士生陈春桂从蒙先生《情感与理性》一书入手,围绕生存论进行分析,指出蒙先生从存在的生命意义上理解生存,生存是人的存在,而情感是人的存在方式,理性则是情感的存在样式之一。山东大学硕士生王一川对于儒家的审美自律性如何可能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看法,认为情感儒学中“乐”的体验便是审美体验,而乐的境界则是超本体的境界,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自律性就是情感自律性。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生肖琳琳讨论了蒙先生哲学中“安”的问题,认为“安”强调从个体安顿到超越境界的提升,安的状态本身也是一种情感,而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超越的精神境界,因此通过追寻安的生活状态便可以解决人的生命安顿问题。

 

会议最后,黄玉顺教授进行了简短的学术总结,他指出,本届研讨会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首先,继2008年举行的第一届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和2018年举行的第二届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本届研讨会是对蒙培元哲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证明了蒙培元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其次,本届会议还涉及了对蒙培元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的反思;最后,本届会议体现了冯友兰先生所倡导的“接着讲”的哲学抱负,展示了自冯友兰先生以来“情理学派”五代学者对重建中国哲学的热情与执着精神。

 

报道:乐晓旭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