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中:《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10 01:22:37
标签:杨庆中

杨庆中:《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作者:林长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廿一日丁未

          耶稣2021年10月26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10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三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杨庆中教授主讲,主题是“《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主持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腾讯会议、B站同步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三讲海报

 

讲座开始,刘增光副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杨庆中教授的学术经历及主要学术成果。杨庆中教授师承著名中国哲学专家、佛学家石峻教授,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周易经传研究》等专著多部,是中国哲学研究、尤其是先秦哲学和易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代表。

 

 

 

2021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三讲,刘增光副教授主持

 

杨庆中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孔子研《易》的历程。杨庆中简要介绍了先哲时贤的观点,指出孔子的研《易》可分为“学《易》”和“好《易》”两个阶段,这两阶段并非对立,既有始终如一的看法,如对筮占持保留乃至排斥的态度;又有晚年新境界,如“观其德义”等。杨庆中探讨了孔子晚而好《易》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如《夏时》《坤乾》等。其次,孔子周游列国时到处碰壁,也迫使孔子对自己的天命自觉有所反思。

 

 

 

2021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三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杨庆中教授主讲“《周易》古经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孔子对易学史的研究,杨庆中指出,孔子把他之前的易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巫之《易》”和“史之《易》”。巫的起源很早,其职能主要是通神,史载筮源于巫。史(史官)的起源也很早,是从巫分化出来的。所以史与巫的职能多有重合。孔子认为巫之《易》的特点是“赞而不达于数”,即只知道推演筮法所得奇偶之数的吉凶之意,而不知道奇偶之数中包含有天地阴阳之道;史之《易》的特点是“数而不达于德”,即虽然掌握了筮数的本质与天道阴阳有关,却没能进而达到对人道的贯通。孔子要整合二者,开辟一条“赞而达于数”、“数而达于德”、“仁守而义行之”的易学研究新思路。

 

第三部分孔子解《易》的新路向——“观其德义”。杨庆中指出,“观其德义”中的“德”即“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中的“德行”,“义”即“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中的“仁义”,“德义”,即德行与仁义。孔子将“德行”与“福”对应,将“仁义”与“吉”对应,意在强调无论是祈求神灵的保佑,还是提高辨识吉凶的能力,都需要回到主体自身。杨庆中认为,巫、史之《易》的主要功用是沟通神人或天人,以为人的行为或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寻找依据。孔子并不反对在天人关系的结构中界定人的存在的合理性,他所反对的是从神的意志(巫)和天道必然性(史)的立场限制人,而主张从人的立场即从发挥人的能动性的意义上去参赞天地。杨庆中还探讨了孔子“观其德义”的思想资源和何以可能的问题,指出孔子的“观其德义”一是受到了周公“以德配天”、“敬德”思想的影响,二是发展了《左传》、《国语》中以德论占的思想,三是开显了《周易》的象辞结构所内具的“观其德义”的解释空间。杨庆中进而对孔子如何“观其德义”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四部分是“观其德义”与“下学上达”。杨庆中指出,《周易》本为筮占之书,其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趋吉避凶,以获得一种合理的存在形式和根据。孔子取“观其德义”的路向,如何为人们的趋吉避凶提供帮助,或者如何为人们的合理存在提供依据?杨庆中认为孔子讲“下学上达”就是为解决此问题。“下学”即学人事,“上达”即知天命。“观其德义”就是“下学”。孔子的天命观中既有“天意”,又有“必然”,还可“知”可“畏”。透过“知”认识必然;透过“畏”敬顺天意。前者重知识,后者靠德行。杨庆中说这是来源于对周公天命观和史官天道观的整合。孔子接受了周公从德入手、用德感应天的思路,同时把史官由天道规范人事的思路倒过来,变成为人用自己的能动性应天赞化,从而为下学之上达建立了通道,为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建立了基础。杨庆中认为,孔门后学的性命之论就是由此延伸出来的。在孔子那里,天上的星空与心灵的自由已臻圆融,此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此种境界,常人难及,是以孔子慨叹“知我者其天乎”!

 

第五部分是关于几点分析。杨庆中首先讨论了“观其德义”与经典诠释的问题,指出《周易》本为筮占之书,孔子却借其贯通天地人,并立足于人,下学上达,讲出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这是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壮举。对周公思想的扬弃,对老子思想的超越,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革命。杨庆中又讨论了“下学上达”的宇宙论背景,指出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目的不在于研究宇宙,而在于研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孔子透过“观其德义”开显《周易》的解释空间与此有关。

 

 

 

在互动问答环节,线下与线上的听众踊跃提问

 

在互动问答环节,线下与线上的听众踊跃提问,杨庆中就“如何评估孔子之后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关系”“子贡对孔子的性与天道是否有误解”“如何看待有些经典诠释受人推重,有的被人批评的现象”以及“下学上达与内在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精彩解答。本次讲座杨庆中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传统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