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九讲,冯达文主讲儒学变迁史略说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09 18:21:13
标签:儒学变迁史略说

原标题: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月初五日辛酉

          耶稣2021年11月9日

 

 

 

2021年11月2日晚,同济大学“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九讲暨同济高等讲堂第42讲通过远程视频会议成功举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的讲座。讲座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陈畅老师主持,来自同济大学各学院三百余名师生全程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

 

冯达文教授首先对宋明儒学的派系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在内地学界通行的“气学”、“理学”、“心学”三大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气学”中宋初周敦颐、张载与清初王夫之、黄宗羲、戴震之学问分为两系,又把“心学”中陆九渊、王阳明与阳明后学之泰州学派区别为两系,是以此五系的关联与流变脉络呈现宋明儒学的走向。这种区分的用心,在于摆脱繁杂的文献释义与空洞的理论建构,呼唤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为日常平凡的生活方式提供正当性说明。其中特别凸显“情”与“事”的形上品格,为回归生活世界张目,构成了儒学乃至中国哲学当代转向的重要视域。

 

 

 

冯教授指出,孔子开创儒学的出发点是“原人”,是一种淡化了神或“天命”的支配力而又没有被理性分解改变过,没有被信仰异化为偶像的原本形态与状况。孔子“随时随处随情随事”指点“为仁之道”,以确保人的原来样态、原初生命状况。孔子从回归“原事”、“原情”、“原人”兼具先验与绝对性,因此孔子的“仁(人)”毫无疑问具足本体意义。

 

孟子承接孔子的思想以“情”为“善”,且直接使用“类”概念来确认人的共同性,以此确证人向善(理与义)的价值追求的普遍性。孟子还把“善”的本心本性与作为价值实体的“天”重新连接起来,用以确保“善”作为价值信仰的先验绝对性,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荀子以“性恶论”重新审视人性,主张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功夫,因此“类”在荀子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以类行杂”意味着社会伦理由价值信仰的“示范”转向客观理性的“规范”,因此荀子十分重视“礼”,将礼法作为管理社会国家的基本手段。对于道德价值建立的必要性,荀子也将其置于现实利益谋取的需要与理性谋划的视野下,认为每个人都是好利恶害,但人类只有组合为群体才能维持生存,群体生活又需要有秩序的分层与分工,而只有礼义才能将其维系。

 

 

 

汉代董仲舒将黄老思潮的天地宇宙观引入儒家,使儒家宇宙论更具系统性。董仲舒引入宇宙论,为的是把孔子、孟子从性情引伸出的价值信念提供宇宙论作为其存在论的支持,这是把精神性的价值信仰,借宇宙论而导向宗教性信仰,又借宗教性信仰来强化价值追求的信实性。

 

儒学发展至宋代则重新回到以形式建构为特征的理性路向,程朱理学即为其代表。在程朱理学建构的“理”本论中,“理”之所以得以成为“形而上之道”,乃因其对于各别之物事而言具有公共性与稳定不变性。将最高价值诉诸公共划一与稳定不变的“道”或“理”,意味着儒学从先秦孔、孟的道德示范转变为程朱理学的道德规范。与理本论相对的,是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本论。陆九渊“心即理”命题把“理”收归于只属于本心自足性的认信。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以情感心指认价值信念的先验性,并借先验性以凸显其绝对性。阳明“知行合一”说揭明认知给出的“实然”世界无法开出价值的“应然”追求,其晚年所揭示的“致良知”说更展现了其试图将个人信仰推扩出去获得普遍意义,以成为支配事事物物的公共之理的担当精神。

 

泰州学派由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开创,其“即事是道”的命题实即建立了“事”本论。“事”本论全面肯认世间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的活泼性源于情感的流动性,因此“事”本论亦即“情”本论。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借指“事”为“道”回落到生活世界,借认“身”为“道”回归个体自我,深刻影响了明末的思想与社会。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兴起,其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等人。王夫之首先明确认定经验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认为“器”之于“道”具有先在性,宣称“理”为“气”之“理”,意欲还原天地宇宙的客观实在性。戴震主张“气化”宇宙论,从气化的实在性确认由气化所生成的人物及其欲求的正当性。黄宗羲亦肯认了人情欲诉求的正当性,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对宰相、学校等政教机构的重新定义与赋能都彰显了黄宗羲思想的光辉。

 

最后,冯达文教授反思了现代社会功利化、工具化以至使人走向异化的弊病,呼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所创的儒学中吸取养分,坚持守护作为“人”的情感与爱心,以营造美好生活的价值信仰。

 

本次讲座冯达文教授以全新的视角和主线梳理先秦至明清之际儒学发展变迁的源流,精彩纷呈,启人深思。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陈畅老师以“理性与信仰的内在张力”、“儒家事(情)本论的现代意义”等关键词对整场讲座作出总结。冯达文教授细致回答了线上学生的提问。本次“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暨同济高等讲堂圆满结束。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