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衍华老师在《论语·先进》通讲的分享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1-11-05 00:23:57
标签:《论语·先进》、魏衍华

魏衍华老师在《论语·先进》通讲的分享

作者:魏衍华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各位老师、朋友们,下午好!

 

《先进》这一篇与礼乐及礼乐背后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通常说《论语》是有内在逻辑的,作为《论语》下半部的开篇,这一篇非常重要。首先要理解这一篇是如何引领下半部《论语》后9篇的。不止本篇,而且整个下半部的10篇都是有内在的逻辑的。第二,这一篇与礼乐有关,这一篇的主旨就是礼乐。从第一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到最后一章“莫春者,春服既成”的状态,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就是一种平实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实现自然需要一个太平盛世。第二十六章刻画的是孔子“大同”理想的缩小版,是他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生活的状态。这种状态看似非常简单,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很难得。第二十六章,在体现礼制的规定的同时,也充满着孔门的温馨、亲情与友情。孔子与孔门弟子之间是基于亲情、友情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推测这一篇的内容主要是孔子归鲁以后言行的记录。

 

 

 

魏衍华老师

 

第一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表现了孔子为学求仕的根本原则,如果有选择,他首先选择先进,也就是先学习礼乐而后从政的君子。这一章与第二十五章所记孔子批评子路使子羔出仕相呼应。

 

第二章是叹息这些先进弟子都不在自己身边,非常想念这群和自己出生入死过的弟子们,也显示了其晚年生活的孤独。“及门”皆是孔子的早期弟子,跟着孔子学习礼乐可以出仕。世卿世禄制度下,不学礼乐也可以出仕,这就是孔子创立私学非常重要的作用,打破世卿世禄制。这章反映了孔子对于弟子的思念,也反映了孔门的温情,反映了孔子的孤独感,反映了孔子晚年的生活情景。

 

第三章从称字不称名来看,应该是时人对于孔门特别优秀弟子们的概括。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四科十哲弟子中为何没有后世认为最优秀的弟子曾子?另外,德行科的弟子并非只是德行高尚,而且具有非常精湛的为政能力。以颜回为例,楚昭王曾欲用孔子,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从子西给予“辅相”的评价来看,颜回在为政上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另外,颜回和曾子,一个不学而能,一个尽管鲁钝但是努力,通过这两种途径得道。颜回能顿悟,曾子努力,诚笃。

 

第四和第五章是从语言交流上评价颜回和闵子骞;颜回的特点是不反驳孔子本人,对老师心悦诚服,成为好学的典范;闵子骞的特点是不反驳父母,成为孝子的典范。

 

第六章是从南容学习《诗经》的态度,反应他谨言慎行的品格。在孔子心目中,南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弟子,他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正是看到南容的这一特点,才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第七至第十一章的主题是阐释孔子最心爱弟子颜回的去世及其表现。孔子为颜回的早卒而心痛、惋惜、悲伤,但同时也保持着理性,极力遵守着礼制的规定。其中,第九章的“天丧予”,丧予的是什么。朱熹曾解释说“悼道之无传,若天丧己也”。这里推测所丧着应该是孔子之道。在孔子看来,颜回死后,他的道就不传了。然而,令孔子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百年后,在邹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他认为子夏、子游、子张等人,“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直达孔子,以孔子之道的传人自居,使其道未坠于地。

 

第十二章通过子路和孔子之间讨论生死问题,既与上面4章相连,同时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的生死观,这一章历来受到重视,但分歧也非常大,其核心是如何理解孔子谈祭祀与生死的问题,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第十三章,“闵子侍坐,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章总体上是对几位重要弟子真性情的集体亮相。假如每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演员的话,这几位弟子平生都可谓真性情出演,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令孔子感到很欣慰。同时,表达出对子路的担忧。

 

第十四章是通过闵子骞对“鲁人为长府”这件事情的评论,来体现闵子骞的品行和早期儒家的重民和节俭。

 

第十五章孔子评论子路的音乐水平,借此评论子路的德行。

 

第十六章是孔子评论子张和子夏,表达其“过犹不及”的思想,体现了“中庸”和“权”的重要性。

 

第十七章是借批评季氏的敛财行为批评冉求的不作为。

 

第十八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曾参的“鲁”,通常的理解“鲁”就是迟钝的意思。尽管曾子看似有些鲁钝,但是他特别努力,特别诚笃,通过实践孔子之道,成为孔子之道的传人。

 

第十九章是孔子将颜渊和子贡作比较,显示二人的对待“命”的不同态度。

 

第二十章中的“善人之道”,后世学者的理解不同,一是作名词,二是作动词。

 

第二十一章是孔子的观人之法,理应承接上一章而来,也就是对“笃实”君子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明辨其是真的君子还是表面的笃实。

 

第二十二章是针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引导,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第二十三章体现的是孔子与颜回的师徒情感。

 

第二十四章中孔子的“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这是他为政的根本原则。

 

总的来说,第二到第六章是孔子对孔门核心弟子的评价。第七到十二章,这是相对集中的讨论生死。第十三章到二十五章,这是孔子对于弟子“善人之道”“行”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看似与政治无关,却恰恰与政治息息相关,将仁礼思想贯穿到政治当中,孔子将自己的为政理念贯穿其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贯彻了孔子整个的为人之学,为政之道,是孔子的理想之道。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