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圣】君子饮食有“道”
作者:戴和圣(安徽师范大学)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廿八日丙戌
耶稣2021年8月6日
民以食为天,饮食乃头等大事。“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道尽了君子生活的雅和俗;而吃饭、品茗、饮酒,关乎人们的生活日常与交际层次,更兼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文化属性,久而久之遂发展成为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内涵。古往今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既秉持中和之美、有礼有德,又于饮食之外、人情往来间、生活细微处,尽显君子之人格。
君子饮食有礼。吃是人的本能需求,但怎么“吃”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食、礼一体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存在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如朱子所言,圣人之道在于人伦日用,而饮食之礼最切近日常,故人格修养当由饮食发端。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正是从“食”用开始的。
人们秉持食关乎礼这一理念,融合饮食之“养”与礼乐之“治”,寓教于食,衍生君子饮食的礼节大防。孔子对饮食之礼有严格要求,诸如腐烂的鱼和肉、变色变味的食物、烹饪不当的食物、不时新的食物、佐料搭配不当的食物等,皆被划为“不食”范畴;同时设定礼节规矩,比如不嫌酒足但不喝醉,逢餐须有姜但不多吃,“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等。诚然,饮食不止于饱口腹,还影响人的言行意志,正所谓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由此,君子约束饮食行为,慎言语、节饮食、谨作为,贵微重始,有礼有序,“慎小物而无大败”,以彰显仁义道德。
中国礼仪文化重人情往来,赋酒以情、以礼化人,人们在社交中的用酒礼节,尤显礼仪风度。君子的理想人格,体现在饮酒上的品质素养,则是对礼的尊崇和规范。首先,待人彬彬有礼、热情周到,使人如沐春风、宾至如归,既尽地主之谊又显亲和风范。其次,用酒有度有礼、轻松温暖,使酒起到调节氛围、和谐人际的作用,如《仪礼·燕礼》载到,君子用酒先行“三爵”之礼(主人献酒、客人酢酒、主人再酬酒),而后方可主宾互敬,其间尤重仪礼,以免失礼败德。再次,言行规范有礼、温柔敦厚,“主人终其厚意,客人尽兴而归”,实现人际交往与自身修养的最大化平衡。
君子饮食有节。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中和之道,彰显“中”为节、“和”为美。中和是度的艺术,讲究过犹不及,以求平衡之美,儒家尤重“节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君子对口腹之欲的节制意在于此。
古人认为,食物自有其禀性、品格和功能,如春温夏凉、秋补冬藏,食物相生相克,因而应理智选择,“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君子对待食物秉持中和克制的态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把握节律、参天取食,“察物之异,以求天意”;对待饮食本着严谨笃行的风范,遵循规律、有节有度,“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这种中和之道反应于饮酒,同样体现明显。“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饮酒本乐事,如能坚守礼仪,则可涵养风度、沟通人际;但若长醉不醒,便又成失德、失礼于人。如果说礼是外显的社会规范,那么德就是内在的观念约束,而君子的人格魅力在于最大化协调了二者的关系,内外兼顾,方为至善至美,德礼兼修,才是处世利器。由之而论,君子重德,中正平和,宜不沉不溺不酗酒;君子重礼,守节克制,忌酒后失言失态失范。
饮食有节,还体现在君子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品饮体验,进而反观自身、感悟生活。这种饮而有思、饮而有悟的品鉴,反应在茶上尤其生动深刻,“人生如茶”的生活感慨由是而发。人们在享受茶的味觉滋润外,更在意性情的愉悦、心灵的净化。置身尘嚣闹市,君子以茶视己,超出物外静观,超脱物事理解,常饮常悟中形成理念、智慧、品格、境界。面对跌宕起伏,君子以茶喻己,养身心、悦灵性,修习恬静雅致品格,获得心灵洗礼和人格升华。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却创作了大量咏茶诗词,借茶咏怀,彰明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浩然的正气、积极的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沉浮,即使坎坷,君子始终不改其志,永葆超然物外、圆融潇洒、高洁淡雅、愈挫愈勇的处世心态。
君子饮食有德。人们在各种宴饮活动中,言谈举止间透过食物饮品的映衬,彰显自己的身份、知识、阅历,释放君子的气质和涵养。君子勤于修炼,有所作为,“饮之食之,教之诲之”,治人治事而治食。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茶是不可或缺的饮品,其和敬风范造就成人之美,人人皆能品评玩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君子”的象征,素有“饮中君子”之誉。茶有茶性、人有人格,人们通过品茶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经年累月的品鉴回味,逐渐形成观照茶与君子的茶性和人格。晏婴以茶为廉、诸葛亮“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先贤以茶崇俭,以茶立德。君子品茶,应当汲取茶的清和里仁、睿智超然的美德,体味茶的坚贞清廉、高雅脱俗的品格,以茶守操养、廉励节,倡崇俭、行清廉。君子以茶观心,常听幽静深语、常看斜风细雨、常持平常之心,修习高洁情操,修炼清廉品德,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这既是以君子之品格悟茶之品性,也是以茶之品性养君子之品格。
从酒品看人品是生活中的普遍经验,这是因为人的德行与修养在饮酒时得到“放大”。君子之不同处在于,能以酒为媒、酬酢揖让中践行传统美德,既引人关注又约束自身,尽显人格魅力。首先,保持风度、体现诚意,始终做到神态自然、衣着得体、言行规范。其次,温文尔雅、谦恭揖让,始终坚持温润如玉、不怒不争、遵守礼仪,既把握分寸又展示礼节。再次,唯务折中、平和克制,始终坚守内心的平和、行为的克制,适可而止,理智清醒,展示美好庄重的外在形象,彰显内在的儒雅之风。
一日三餐看似小事,却又能衡量人的伦理高下和品行高低,我们由一个人的饮食行为不难看出其爱好、品位和追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斤斤计较生活琐事、只在意口食之需的人,难有远大志向,而君子不止在食,不足与之道也。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为吃喝劳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诚如孔子称赞颜回,清苦而不改好学之趣,理应成为当下君子的生活情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无求饱”的君子,追求的不外是弘道明理、知行合一、化洽黎民;不在“生”之本身,而在“活”之要义;换言之,亦即追求德礼兼修、有度有节;口腹之欲的背后实有大“欲”存焉——有礼、有节、有德是也。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杨陈】唐宋地权制度变迁影响迥异
【下一篇】余姚·四明书院心学营·朝圣·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