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老师在《论语》通讲的分享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1-07-29 18:44:09
标签:《论语》通讲、宋立林

宋立林老师在《论语》通讲的分享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十八日丙子

          耶稣2021年7月27日

 

 

 

宋立林老师

 

各位师友,下午好!慢庐过去一年的活动圆满,文化沙龙和工作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便如此,我们对自己文明的理解还远远不够。中华文明的主流是儒家文明,而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基石在经典。在21世纪的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经典。儒家经典以五经为根本,要想进入五经体系,最便捷的途径就是从四书起。对大众而言,要想最便捷地了解儒家经典,就是从四书起,这也是我们选择经典诵读自四书起的原因所在。

 

四书之中,《论语》作为中国人认识中国、认识自己的一部经典,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通读。慢庐经典读书会采用“通讲”的方式,第一遍读论语时,进行全篇的系统解读,第二遍再次以专题的形式细读。通讲强调的是全与通,在于为读经者打开一扇窗户,使其对《论语》形成初步了解。第二遍读《论语》再分主题深化读经者对孔子思想和《论语》义理的认知。

 

 

 

《论语》既然有编者,便一定有他的编撰意图,但是我们在理解其结构与主旨时不要过于胶柱鼓瑟,《论语》受限于选编的已有材料,并非完全主体下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现代创作,所以不要以过分绝对的眼光来看待其中篇章主旨与结构。对于整部论语的主旨,我用“以学养成君子,君子修己安人”来概括。其中,“君子修己安人”是“以学养成君子”的注释。

 

《论语》是学为君子之书,儒学是成人之学,通过“学”与“习”的方式实现君子和成人。“学”与“习”并非等同现在的学习,而是侧重于一种道德修养的养成。另外,君子本是以“位”而言,但是孔子却赋予其更多的德性内涵。因此,儒学是生命之学,是一种内在的、德性的体验与体知,也必然将这种体知付诸生命实践。

 

就《学而》篇第二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章,“为仁”有两种说法,一是“为”就是“做”,即如何去践行仁;二是“为”就是“是”的意思,即孝悌是仁的本。而“本”也有两种意思,一是根本,二是基础。“本”在此处应该是“基础”的意思,并不是“根本”之义。孝悌作为“仁”之基石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种最真切的“仁”的反映与流露。

 

就“君子不重则不威”章,此句在句读上便有不同观点,分别以“君子”、“君子不重”统领后者,句意也有所不同。这章里的“友”应是一主动语态,是一主动交友的过程,指交友一定要选择德行、修养在自己之上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读书,不能原子式去读,要有“通”的意识。对于经典的理解,不能孤立看每一篇每一章,应当由篇到章,由书到篇,由群经到一经,只有对经典熟悉后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彻底地融会贯通,反过来加深自己对特定部分的积累和理解。对于在读经典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要以谦卑之心去积极思考,有求知态度,才会有进步的可能。慢庐通讲经典可以起到一些引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定论,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各位带着问题去思考,积极发声,多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只有这样,每个人在参与中对经典的认知都能更上一层,这个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