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读书会成功举办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7-15 18:00:21
标签:柳诒徵、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

原标题:儒学高等研究院“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读书会成功举办

来源:“儒果儿”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廿九日丁巳

          耶稣2021年7月8日

 

读书会

 

2021年6月23日晚,儒学高等研究院“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读书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2109教室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法帅老师发起,2020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围绕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一书,从学术背景、思想观点、内容特点、价值影响等角度出发,各抒己见,对此书进行了深刻思考与热烈讨论。

 

 

 

耿雪珽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柳诒徵及其所属的“南高派”,以及柳诒徵的学术观点——“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强烈反对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风,并提出史学研究具有道德教化的观点。史学不独是文献的考据,也是“疏通知远”“求得实用”的工具;史学研究不应集中对个别史事的考证,而是注意历史发展的全体。

 

康辉从写作背景出发,认为《中国文化史》一书表面上看是对各朝代文化的总结,却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了其传统的历史观,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通过着重叙述印度佛教文化为中国所吸收为例,阐发“以固有文化同化异族”的文化观点,希望在中国遭受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寻找一条救国之路。

 

 

 

李方艳从文化分期入手,认为此书将中国文化史分为上古文化史、中古文化史和近世文化史三个阶段,即“构成独立之文化之时期”、“与印度文化融合之时期”以及“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融合之时期”。这一分期,是柳诒徵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受激烈抨击之时对西方文化的回应。他从浩瀚的中国典籍之中,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文化起源、发展的脉络,从而赋予此书“与众不同”的面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刘之湄通过探讨《中国文化史》中的历史演进观,进一步阐释了柳诒徵的文化观点:“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柳诒徵的历史演进观不同于进化论,它是较为理性的。“盖历史现象,变化繁赜,有退化者,有进化者,有蝉嫣不绝者,有中断或突兴者,固不可一概而论也。”据此,柳诒徵将中国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最繁盛的时期,而后逐渐衰落,这是基于“国粹”是否足够昌明而做出的判断。他对待国粹、儒学的态度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不同,柳氏是从“文化理论上攻击五四运动的反孔思潮”,“讴歌孔子”。

 

吕兰海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待柳氏的《中国文化史》一书,探讨柳诒徵及“学衡派”是如何在民国时期进行学术论争。柳氏曾对顾颉刚等人的疑古工作很不以为然,认为后者是“勇于疑古,疏于读书”,并与顾颉刚等人提出的“层累说”不同,柳氏对古史则是“赞颂多而批判少”。虽然传统文化存在着诸多富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也要在保持“怀疑与批判”的精神下,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邱尤龙讨论了柳诒徵的治学取向,首先认为柳诒徵重视史料的引用,做到“言必有据”,“每编分章分段,紧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经史、诸子百家语,以及现代中外学人的谠言伟论,藉供读者的彻底了解。”其次,看到了柳诒徵具有的极强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在书中对政党、教育等内容给予了极大关注。第三,柳诒徵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是求真务实,不自大不菲薄,柳诒徵在绪论中谈到“一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一以名吾民独造之真谛”,既有对人类文化进步的关怀,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有理性的认识。最后,是强调书写历史要注重对历史的解释。“历史之学,最重因果……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

 

 

 

王际沣讨论了有关“文化”的内涵,认为文化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隐藏在历史海洋中,隐藏在人们的血脉里。柳诒徵写作《中国文化史》,其目的在于唤醒存留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却迷失在欧风美雨下的中国文化。柳诒徵笔下的中国文化,不是一家一姓所创造的中国文化,而是一条凝聚了无数中国人民心血而聚成的文脉。当“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时代降临,当“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混乱浮出,这批坚守文脉的中国文人值得我们再去思考与求索。

 

王琼重点讨论了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一书中的史料问题,认为柳诒徵在史料的使用上是以传世文献为依据,而较少涉及出土文献,因此略显不足。对于上古时期的制度、文化的研究,柳诒徵经常借助汉代谶纬类史籍作为论据,如在论证“长于治水者非一人”,他引用《论语摘辅象》为证,另外还有《龙鱼河图》《乐纬稽耀嘉》《论语撰考谶》等;再者,上古部分所用史料多为经书,这又涉及到对经书的史料价值的判断,以及对于史料的取舍问题,如“今人多疑《尧典》为儒家伪造,不可尽信。然《墨子·节用篇》:‘昔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足见《尧典》所言国境非儒家臆造之语。”虽如此,柳诒徵对古人历史记录“理解之同情”的精神又是值得学习的。

 

王帅认为柳诒徵的著述宗旨,是因亲睹清末政教之腐败,对外国列强欺凌中国有切肤之痛,故蓄志阐明中国文化政教源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虽然本书规模宏大,流布甚广,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兼涉近代杂志、报纸、统计、报告等无不详为搜集,多达六百余种,但此书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献中去还原古代的中国文化。然而,有些古文献却并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这更有一种以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视角去构建中国文化的意义,而不是去还原真实的中国文化。

 

 

 

易宏昌认为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不仅是民族主义的产物,更是文化反思的产物。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勖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在一战后欧美自身陷入文化危机,文化反思成为潮流,全盘西化已不能作为救国良药,发掘传统便不失为一条出路。胡适对柳氏《中国文化史》一个批判在于全书引用史料不加区别,“似资料长编”。但事实上这是柳诒徵全书以纲目体为体例而造成的表象,柳诒徵是寓观点于叙述中,每一论断加以史料详细说明,这正是不发空论的朴实治学。且书中不乏洞见,如通过文字“山人”等分析上古人生活在山上而非平原,这与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当然,这部书在论述上古史时,没有运用考古资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缺陷。

 

袁一心认为柳诒徵这部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史学价值很高。全书贯穿“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三个问题。从这三个主旨性问题中不难看出,柳诒徵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关怀和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史学家自古以来秉持的著书立说,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和造福后人的治史原则。这部著作以时间为序,从上古到近代,详尽整理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材料,涉及典章政治、经济、礼仪制度、教育、文艺甚至雕塑、图画等多方面资料。然而,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由于受到时代局限,也存在一定问题,即书中对材料如何得出结论的分析不够细致透彻,其更像是史料汇编,而不像是史学著作。当然这是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使然,不能苛求于前人。

 

最后法帅老师针对大家的讨论做出了总结和回应,从时代与学术的辩证关系出发,客观评价了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的学术价值,引导大家思考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的问题,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将其发扬光大的问题,这也引起了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这次的读书会充满趣味但同时又不乏深刻性。同学们通过对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的讨论,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并且对这段时间的民国学术史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培养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