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教授主讲,“《定性书》疏解”讲座在线成功举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07-07 19:23:42
标签:《定性书》

原标题:《定性书》疏解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廿六日甲寅

          耶稣2021年7月5日

 

儒学的教化·教化的儒学

 

2021年7月3日19:00—21:0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辅仁读书会举办的京师哲学系列讲座之“《定性书》疏解”讲座在线成功举办,本场讲座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晓东教授主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主持。校内外学生及学界同道80多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郭晓东教授介绍了程明道《定性书》在整个宋明理学传统中有着极为尊崇的地位,指出此次讲座旨在通过对《定性书》文本的解读来回答《定性书》最大的工夫与效验的争论,即《定性书》所说的究竟是工夫还是效验,如果是工夫,则为什么样的工夫。

 

郭晓东教授指出《定性书》是程明道回答张横渠问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郭教授认为提出定性要求的是张横渠,对明道来说定性,实际上可理解为定心,两者无实质差别。接着,郭教授对明道的心性观做了简单的说明,指出明道对心的讨论不是纯然本于孟子,而是以《易传》《中庸》会通《论语》《孟子》,将心与天道天理相关联,心便成为了天德之所在,天道生生不已,此心也生生不已,而性从心从生,心性不二,本心便是性体。因此,郭教授认为就明道而言,《定性书》以定性之名,说的都是定心的问题。

 

 

 

然后,郭晓东教授详细介绍了《定性书》的背景,指出《定性书》是明道为了回应横渠如何摆脱物欲的干扰而达到性之定的问题。横渠这一问题,可追溯到《乐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人化物”可理解为丧失人的本性而导致天理的消灭,横渠采取与外物相隔绝的手段来恢复天之性的定。实际上,在宋明儒看来,纯粹追求与外物的隔绝,不自觉成为佛老的虚寂出世之学。郭教授认为,在明道思想中,人不能与万物相隔绝,恢复天之性不能与外物相隔绝,进而指出明道所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是以具体的所生来体察天命之性,点破了一个基本的本体论事实,人生活在世界中,道体现在世界中,只能就现实的世界来领会性和道,人与世界之间并不是相互对待的内外关系,而是仁者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关系。因而,在明道那里,物不是外,己不是内,性无所谓内外之分,如果以物为外,以己为内,由于外之感内者无穷,内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定静,不但动时不能定,就是静时亦未必能定得下来。

 

郭晓东教授认为明道定性工夫的内涵是“动亦定,静亦定”,而不仅仅只是指向有内外动静之分的那种静。进而,郭教授指出“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工夫是《定性书》的核心之处。朱子则认为“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是工夫之已成处,而不是学者下工夫处,是工夫成熟后的效验。郭教授认为,结合明道《识仁篇》,明道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是一种工夫,而不仅仅是效验,这种工夫就是明道所说的识仁的工夫,也就是体会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本体,从而达到不动心的境界。郭教授认为,仁在明道那里具有本体地位,识仁便是体认本体,是一种工夫。本体工夫是二而一,以本体即工夫,为明道学的血脉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后,许家星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简要的点评,高度肯定了郭晓东教授报告信息丰富,落实在《定性书》中关键概念的解读,涉及到宋明理学中心与性、本体与工夫等诸多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郭晓东教授对大家提出的“程朱理学中性和理的关系”和“道学系统中本体和工夫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精彩的解答后,讲座落下帷幕。

 

辅仁国学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和辅仁读书会联合主办,后续将陆续推出多场系列主题讲座,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