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4-13 00:45:49
标签:中山大学、心性与道体

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二月二十日己卯

          耶稣2021年4月1日

 

 

 

2021年3月27日-28日“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在中山大学哲学举行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在会通古今中西不同哲学资源的基础上涌现出一系列既深植传统又颇具原创的哲学形态和哲学范式,如“仁体论哲学”“做中国哲学”“心性现象学”等等。丁耘教授的《道体学引论》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出版后,其所提出的“道体学”已引起国内哲学界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该书所涉及的一些相关重要议题如道体与心性的关系等尚未得到深入展开。中山大学哲学系相关学者近年来对东西方传统心性思想做了诸多阐发,探讨了从心性出发重思哲学基本问题的新可能。故值此丁耘教授《道体学引论》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之际,中山大学哲学系于2021年3月27日-28日举办了“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会,围绕心性与道体、中西形上学传统与当代哲学的困境、当代中国哲学的可能性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地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发言

 

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作为主持人指出,“心性与道体”意为心性哲学与道体学的相遇与对话,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对当代中国哲学更为多样的可能性加以探讨。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性与天道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主题,而且二者处于内在的相关性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志强教授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是近年中国哲学界的重要著作,该书不仅探讨了在中国做第一哲学的可能性,同时也摆明了当今中国文化扎根中国大地、不断创生与开展的新姿态。这一著作超越了比较哲学的范式,是中国哲学所展现出的一种更为有力的思想。丁耘教授首先对中山大学哲学系表达了感谢,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在“人、地、时”三方面均非常合适,同时也谈到了其著作的问题意识的由来、努力的目标、后续有待讨论的问题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教授发言

 

在3月27日上午开展的第一场讨论中,主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猛教授首先谈到,丁耘教授的著作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主题,而第一场讨论集中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在报告《我为什么不同意丁耘、杨立华和唐文明的超越概念》旗帜鲜明地反驳了标题中提到的三位学者的超越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超越的理解。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则认为,他与吴飞教授的差异来自于双方概念体系的不同,在其报告《道体与生生:以庄子为核心的讨论》中他谈到中国哲学所理解的命有三种含义。在报告《气化、形化与德化》中,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澄清了对于太极图的误解,提出万物化生不同于万物产生,在太极图第四层描绘了自然的德化,而第五层是宇宙的德化。而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的报告《道体学与形上学》则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对丁耘教授著作中的问题意识和哲学方法进行了辨析。关于几位学者在报告中谈到的问题,丁耘教授分别作出了回应。

 

上午第二场报告由吴飞教授主持。李猛教授在题为《超越与奠基:反文明的形而上学?》的报告中指出,丁耘教授在书中开启了新问题,提出了对古老问题的新理解,提出了新的形而上学形态,也使得西方哲学原本的古老问题重获活力。李猛教授提出,我们或许需要考虑彻底放弃将自然作为形而上学的中心,以文明而非自然构建中西对话的平台。吴飞教授认为,李猛教授的报告点明了之前几位学者未明言之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蔡祥元教授在报告《中西哲学的始点与道路之辨——从丁耘、吴飞的论争说起》中谈到了“生育”与“生生”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韩骁老师的报告《现象学与经验道体的可能性》谈到,丁耘教授的著作中蕴含“第一哲学”的问题结构,然而他并不认同其中的新柏拉图主义式的解读路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雷思温老师所作报告为《古与今的时中:道体三义中的根据与时间问题》。雷思温老师指出,丁耘教授的判摄方法以“即”为结构,因此能容纳不同学派与文明的差异,并认为丁耘教授的著作以中西问题为核心,而他则更愿意看到对古今差异的论述。在这场讨论的最后,朱刚与李猛两位教授就“如何理解人”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3月27日下午的第三场报告由张志强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增定教授在报告《实体与主体: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探究视角》中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突破性地将中西思想放在共同的平台,从而求同存异,但这也会忽略两者的差异性,淡化了内部的张力。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庄振华教授的报告题为《作为现代理念论的黑格尔概念逻辑》。庄振华教授主要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了梳理,同时也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即我们是否能克服黑格尔眼中那种带有局限性的现代生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李为学老师的报告为《重思现代以来的天人问题》,他谈到对中国哲学的思考必须回答天人合一的问题,给出了关于理解天人关系的新进路。图宾根大学的徐逸飞博士的报告题目为《超越的“一”抑或类比统一性的“一”——试论<道体学引论>中的新柏拉图主义解释》,认为新柏拉图主义对太一的论述与丁耘老师的著作相共鸣。之后,朱刚教授与吴增定教授就法国现象学与后期海德格尔的连续性与差异性进行了讨论。丁耘教授对吴增定与李为学两位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认为对于思想史的细节以及原理的具体坎陷而言,还需进一步的工作。

 

第四场报告的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兰芬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赵金刚老师在《太虚与道体》中一方面认为,丁耘教授的著作以及讨论会使我们窥见中国哲学在将来的形态,另一方面也从“气宗”的观点出发来与丁耘教授的“心宗”相对话。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鑫老师所作报告为《一元世界的开展——论朱熹的“元亨利贞”说》,报告关注的是朱子的道体论,并借助对“元亨利贞”的梳理,论述了道体活动在“天-人”结构中的具体展开。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刘伟老师报告题为《诸神之神——论中国思想中的太一》,以汉代祭祀的变迁这一具体事件来讨论“太一”在汉代的含义。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周展安老师在报告《“生生”与“无生”——以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为线索》梳理了熊十力与章太炎的思想,提出要将“生生”与“无生”放到历史的实事条件中来看。在几位报告人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老师在讨论中认为,这几份报告对虚静与佛学进行了深入讨论。张志强教授则谈到了“无生”与“生生”之间的相互证成关系。

 

 

 

图为研讨会现场

 

3月28日上午,研讨会开展了第五场讨论,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孟琢老师的报告《“静”的训诂及相关义理问题》以训诂学的方式讨论了静与无、静与动、静与壹的关系。澳门大学哲学系的张程业老师作了报告《道体与道德——道体学内外的牟宗三》,认为丁耘教授的著作受牟宗三影响深刻,但也就丁耘教授对牟宗三的理解提出了商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云飞教授在报告《论良知呈现的现象学意蕴》中尝试用现象学方法来克服刘宗周与耿宁在解读阳明学时的困境。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苏杭老师在报告《庄子哲学中的“道体”问题》中认为,就形而上学层面而言,“道体”比“道”更能概括庄子的思想。

 

在几场讨论之后,讨论会进入了圆桌论坛环节,由澳门大学哲学系的王庆节教授主持。陈少明教授首先谈到“道器的形而上学”与“理气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差异,认为在当代关键问题不是自然,而是如何理解人。张志强教授指出,丁耘教授的著作试图整合人类文明,回答根本问题,而其核心洞见与佛学有关,并提出唯识学与华严宗的争论问题。李兰芬教授谈到了王弼以“无”来解释“道”,并提出了“虚静”将走向何处的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立胜教授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启动关于“道体”的话语,以及我们时代需要何种形而上学。李猛教授谈到了“新”中国的形而上学的可能形态,指出新的形而上学需要吸纳异己的传统,并通过与传统接洽来应对当代的现实问题。唐文明教授谈到现代思想以公理取代了天理,并指出体系建构这一努力无法成功。吴增定教授认为,关于西学我们谈论得仍然不够,丁耘教授实际上发现了存在论之外的另一个线索,问题是这能否经受海德格尔的批判。方向红教授赞同丁耘教授建构体系的努力,并提出我们应当对建构的方法予以自觉与反思。朱刚教授接续方向红教授的论述,认为我们应当回到根本问题,也即人如何理解自身的问题,以及根据何种坐标系来理解的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老师认为,丁耘教授的著作推进了新儒家的思想,是西学中国化的重大进展,客观上也对中国哲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周展安老师讨论了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联问题,认为现代性在空间上是异质的,而在时间上是综合的,进一步我们需要思考当代性如何具备自身的哲学形态。雷思温老师认为丁耘教授的著作的隐秘动机是建立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而在当代最急迫的问题是资本化与技术化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讨论人的问题。李为学老师指出,对尼采与海德格尔等人的判摄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他们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工作,并期待丁耘教授从中观佛学的思想继续阐发道体学。吴重庆教授谈到了道体作为文明体,与政体和国体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及“生生”、“生民”与“人民”之间的可能关联。

 

最后,陈立胜教授主持了会议的总结环节。丁耘教授再次感谢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指出《道体学引论》只是摊开了问题,并准备了概念工具箱,这些工具在后续的论述中将逐渐发挥作用。朱刚教授对丁耘教授和诸位老师的到来,以及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对此次研讨会的推动支持表达了感谢。至此,“心性与道体”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凭借此次研讨会对中西、古今间重大哲学问题的深入讨论,以及对“新中国形而上学”可能性的提出与探讨,本次研讨会有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事件。

 

图为与会者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