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灵 葛红鑫 赵楠楠】与《论语》相伴的日子,我们一直在成长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1-03-25 18:05:12
标签:《论语》

与《论语》相伴的日子,我们一直在成长

作者:王亚灵、葛红鑫、赵楠楠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二月初十日巳

          耶稣2021年3月22日

 

今天,2021年3月22日,对王亚灵、葛红鑫和赵楠楠同学来说,是一个值得开心和纪念的日子,因为她们坚持诵读《论语》达365天、200天。于是,我们一起来聊聊与《论语》相伴的日子......

 

 

 

 

 

明明德读书会成员王亚灵同学

 

只待蓦然回首

 

大家好,我是王亚灵,今天是我《论语》诵读打卡的第365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诵读《论语》一年来的一些所思和所感。

 

因为《伦理学与生活》这门选修课,我结识了杜老师,加入了老师创办的明明德读书会与大学共学,并且于2020年暑假在家乡开展了“传统文化三下乡”活动。

 

大学期间再次学习《论语》,少了初中阅读时的那种浅显,也没了高中学习的功利性,不仅重新认识了孔子,也在诵读过程中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处世心态,以及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此时的学习,不再浅显地停留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层面,而更多地倾向于“温故而知新”。通过温习旧的知识来获取一些新的发现。就像我们诵读《论语》,周而复始,由刚开始的读音错误到后来加注自己的理解之后更有感情地去诵读,这何尝不是一种“知新”的收获?对于父母,也不再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而是更多地理解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一惧”的现实。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父母也在一天天变老,能够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珍惜”这个词变得越来越重要。

 

晃眼间,一年时间已过,还记得当时和老师约定诵读一个月时的讨价还价。确实,我也没想到自己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但就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不知不觉就坚持了一年。虽然不敢奢求自己能够马上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境界,但多多少少也能从经典中汲取生活中所需要的智慧。

 

和经典相伴的日子,我们永远在路上…

 

 

 

 

 

明明德读书会成员葛红鑫同学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数数日子,今天已经是我诵读《论语》的第365天了,回望坚持的这些日子,从生疏磕巴到熟读成诵,从一个个瓶颈期到现在的完全适应,每天诵读《论语》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论语》也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细细品读书中的一字一句,就好像和千百年前的圣人进行一场思想上的交流。

 

在2020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把《论语》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新奇的想法让我觉得,他们才是我的老师,我也应该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温柔和热情。我也把经典《论语》带回我的家乡,和家人们共读《论语》。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捏捏肩,把从《论语》中学到的孝道践行到实际生活中。这些难得的实践机会,都会成为我生命中最特别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

 

《论语》中的为学之理、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反复去体悟、反复去实践。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关于学习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审视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诵读《论语》的日子,我们收获了很多;诵读《论语》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成长......

 

 

 

 

 

明明德读书会成员赵楠楠同学

 

学深悟透,起而行之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理由无他,因为《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作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真正讲透了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也因此被众多名人大家捧在手心,一读再读。

 

学者章太炎说: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就连商业大鳄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梁启超由《论语》悟出历史:“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杨绛在《论语》里见到了不同的人:“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林语堂在《论语》里得到了许多趣味:“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余秋雨在《论语》中体味到了美德:“美德的优秀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今天,是我正式加入明明德读书会的第200天,也是我诵读《论语》的第200天。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日子里,《论语》教给我的却是值得穷尽毕生去参悟,去践行的人生智慧。

 

对《论语》产生的重新认知,是在大二上学期的第一节马原课上,杜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课题——“《论语》走进马原课堂”。一本传统经典和一门思政课程,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让我感到新奇和困惑,后来我明白了杜老师教书育人的良苦用心,也从此与明明德读书会结缘。

 

自加入读书会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诵读《论语》,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对于《论语》这类经典著作本就充满兴趣,所以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相反,在诵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去细细品味和琢磨。当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去查阅资料,或者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使我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这对于我的专业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

 

除了知识的积累,《论语》带给我更多的是人生智慧,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孝”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论语》中,“孝”被看做仁之本,而“仁”又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从此便足以看出“孝”的重要性。古代将“孝”看做百善之首,以“孝”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

 

《论语》中对于“孝”的对象界定,不仅局限于父母,还包括宗族中的长辈、去世的祖辈,甚至日月山川之鬼神。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主要想谈一谈对父母的“孝”。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顶撞父母这件事,我想大多数人都做过,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唠叨,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管束,但是不管父母怎么做,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而我们可能会因为厌烦这种过度的爱而去顶撞他们,这时的父母肯定是伤心难过的,我们也十分惭愧,所以下一次希望我们能够耐心地、心平气和地与他们沟通。

 

做到对父母的敬重,这一点《论语》中也有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经读到过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对不起,从未让你们骄傲,你们却待我如宝。”这让我想到《论语》中的那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日渐长大,父母慢慢老去,一方面为父母的老去感到忧惧,一方面又为他们的健康感到欣慰,所以给父母多一点爱与陪伴,不留遗憾。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所以,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将《论语》推荐给更多人学习,将《论语》中的智慧和美德,推己及人,传递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现在《论语》诵读已过半,我一定会继续认真读完《论语》剩余部分,《大学》《中庸》《孟子》等后而继之。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要用人一生的时间和整个生命去参悟,去践行,这就是经典。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