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波】泺源书院 :明德新民 为国储材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1-03-14 00:26:36
标签:泺源书院

泺源书院 :明德新民 为国储材

作者:王秋波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正月廿九日己未

          耶稣2021年3月12日

 


 

 

济南市图书馆泺源书院展示厅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古代书院的发展对山东的文脉传承影响深远。据史料记载,山东境内,历朝共建书院中清代为数最多,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山东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官办书院——泺源书院。

 

泺水之源

 

“泺源”之名,即泺水之源的意思。《水经》云,“泺源”乃趵突泉。泺源书院遂以水为名。

 

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诏告天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以期更广泛地培育人才。山东巡抚岳濬立即响应,即在明代都指挥使司官署旧址建立了泺源书院。据《历城县志》记载,泺源书院在西门内大街县治西南。巡抚岳濬因旧裁都司公署高敞整齐,乃倡捐修葺,凡讲堂、斋舍、器用具备。其位置就在现在的省府前街和芙蓉街之间。泺源书院建立之初,为表重视,雍正皇帝还特赐白银千两,以示皇恩浩荡。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朝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山东最大的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山东巡抚托浑布重修了泺源书院,计有大门三重、文昌阁一处、讲堂两处八间、斋舍一百六十四间、门屋二十间、厨房两间,奠定了泺源书院的基本规模。泺源书院的建筑布局非常规整,红砖地白垩墙的斋舍整齐划一,石铺路自讲堂外直达甬道,连托浑布本人亦有“其庭殖殖,其舍翼翼,其众济济,其来于于”的赞美之词。到同治十年(1871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决定重修泺源书院,并购地新建了一座仓颉祠,为泺源书院增光添彩。

 

积学大儒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泺源书院鸿儒大家的心愿。泺源书院的任教者都是当时学有专长的知名学者,他们或是担任书院的山长,或是主讲,一时文风兴盛。

 

泺源书院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难论辩。比如,山长匡源,主持泺源书院和尚志学院近20年,从学弟子达到3000人,科举金榜高中者400余人,门生中成名者多至百人,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少见的。匡源20多岁即中进士,曾为咸丰帝讲经。作为一代名声卓著的大儒,匡源坚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根据受业者水平的高低、天赋的大小和闻道的先后分类施教,力求使更多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材。

 

泺源书院的讲授内容以四书五经及程朱的阐释为主。比如,山长桑调元学宗程朱,尚志力行。提倡贯通群经,主张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穷遐极幽,俾微言大义之可考而彰也。桑调元讲学期间,制定《泺源书院学规》,开篇即强调朱子之学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自来书院学规,惟朱子白鹿洞标举圣贤要语,本体工夫,具备规模宏远,节目详明,至矣尽矣”。可见,泺源书院治学之严谨。

 

还有,被后世封为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的缪荃孙,应山东巡抚张曜之聘到泺源书院讲课,为泺源书院金石学研究带来了契机。缪荃孙治学注重实效、学风尚朴,采用八股试帖、经史词章兼顾的教学方式。任教期间除了最后的决科题外,凡出课题十次,基本上是十天一课。泺源书院学生众多,缪荃孙收课卷最多时达到800本,其讲学任务非常繁重。缪荃孙评学生的课卷,不仅仅是评出优劣,还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学生的文章加以修改,并为泺源书院辑录了一部专志《泺源小志》。

 

除桑调元、匡源、缪荃孙外,主讲泺源书院的沈起元、何绍基、孙葆田、毕沅、王启元、沈可培等人皆为当时学界之翘楚,书院肄业诸生亦是人才济济。

 

崇尚实学

 

泺源书院以“明德新民”为教育理念,以“弘扬古学,砥砺学术”为学术旨归。崇尚实学当以制定学规为重。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训课规条》,提出“为学莫先于立志,为学莫要于寡欲,为学当敦实行,为学当秉虚衷,为学当勤讲读,为学当慎交”等要求。这六个“为学”规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学生明白:人生在世,肩负着明德新民的重任,而不仅仅以博得一个功名为目标。书院对学生的课业要求非常严格。“书院应严立课程,以杜浮伪。嗣后饬令诸生,将所读经书诗文,每人各订一册,逐日填注,送监院官标识;五日一次,呈掌教查考;每月终,汇送济东道察核。”

 

正因为如此,泺源书院一直秉承“为国储材”的办学宗旨,培养出了周永年、王懿荣、王寿彭、法伟堂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周永年是清代目录学家、校勘学家,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创始人。青年时代即就学于泺源书院,并深得书院讲席沈起元的赏识。特诏征修《四库全书》,后历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文渊阁校理。他在佛峪所筑书房号称“林汲山房”,旁边的山泉被称为林汲泉,至今尚存。王懿荣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是甲骨文的发现者,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此外,还有众多品学兼优者,不胜枚举。

 

复建秉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之下被迫实行“新政”,正式颁布书院改制的上谕。山东巡抚袁世凯遵旨上奏《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对书院改制后如何创建大学堂作了详尽说明。同年,内阁奉上谕,通令全国仿照举办。官立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的前身)在泺源书院正式创立。山东大学堂的创办在当时的中国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被光绪皇帝通饬各省要求参照办理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不仅为山东大学一百多年照章办学奠定了传统基础,而且为当时正在兴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典范。

 

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东大学堂由泺源书院旧址迁入省城西南杆石桥新址,改称山东高等学堂。泺源书院旧址改建为山东师范学堂。至此,泺源书院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的转变。泺源书院“明德新民”的教育理念,“弘扬古学,砥砺学术”的学术旨归,对山东的学术发展,特别是金石考古学的研究影响深远。目前,泺源书院已在济南市图书馆复建了书院展示厅,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