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横渠‘见闻之知’析论”讨论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02-10 19:07:06
标签:张横渠、见闻之知

“张横渠‘见闻之知’析论”讨论综述

来源:“钦明书院”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庚子腊月十九日己卯

          耶稣2021年1月31日

 

庚子年腊月初四(西历2021年1月16日),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第十期“云切磋班”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举办。四川大学哲学系专职博士后吴瑶分享了题为“张横渠‘见闻之知’析论”的主题报告,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玫担任会议主持,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李秋莎老师、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闫雷雷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王羿龙博士担任评议。

 

 

 

钦明书院线下活动

 

吴瑶认为,张子所论的关于“知”的诸概念,例如德性所知、见闻之知、天德良知、诚明所知、闻见小知等,之所以带来理解上的矛盾,与对“见闻之知”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从张子之学自身来对“见闻之知”做一番梳理,有助于对“见闻之知”以及张子的整个“知论”话语体系的理解。

 

通过对张子感与性的关系的论述,吴瑶认为“知”是性之感在人心上的表现,因此认为见闻之知和气质之性一般,是张子论述中的一种理论设定,是无所谓好坏的,但在具体的彰显中,又会表现出好坏。诚明所知就是可好的“知”的极致表现,闻见小知则是可坏的“知”的表现。造成好与坏两种不同的趋向的原因是因为心的状态,因此可以说诚明所知是本心合内外而知,闻见小知则是私心合内外而知。

 

天德良知和德性所知常常与见闻之知对扬出场,其差异往往被认为是诚明所知和闻见小知的差异,但这样的理解是没有区别见闻之知和闻见小知。吴瑶认为,天德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差异表现为是否是具体的知见。由此,张子“知论”话语体系的层次就更加丰富的彰显出来了,由过去德性所知和见闻之知的两重性更进一步呈现为天德良知-见闻之知-诚明所知与闻见小知三个层次。

 

 

 

钦明书院线下活动

 

在评议环节,王羿龙博士提出,根据诚明所知的结构,其作为动词的意义也应该加以考虑,如此“见闻之知,非德性所知”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理解,即见闻之知不是基于德性的知见。闫雷雷博士认为朱子对于张子两种知的划分采取的不承认和批评态度是应该加以探讨的内容,并对“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提出了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德性所知并不是无关乎耳目,而是超越于耳目。

 

李秋莎老师认为凡有形就有气质之性,但不能反推出所有的感都是气质之性。认为“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是指在耳目之外合内外,不是超越于合内外或不合内外。认为从语法上讲,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只是领有和修饰的区别。说前者只是能力而无内容,其实现的公全或私狭才造成了德性之知与闻见小知的区别,可能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德性之知的独立性与其和闻见小知的本质区别。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李秋莎博士

 

最后,四川大学的高小强老师、曾海军老师、陈建美老师、张发志老师和西南交通大学的廖恒老师作了总结发言。廖恒老师认为阐明传统思想中关于知识的内容来自于一种整体性的困难。曾海军老师就“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的“萌”表达了个人理解,认为“萌”是指发芽的意思,即德性所知不是从见闻之知中萌发出来的,这表达了人性本善,不是教育的结果的意味。高小强老师和曾海军老师都提到朱子所理解的“知”,认为根本上只有一种知,这是传统思想的特点,因为古人认为没有什么与修身无关。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