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读懂中国制度的文化基因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12-30 18:09:43
标签:中国制度

读懂中国制度的文化基因

作者:刘余莉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十四日乙巳

          耶稣2020年12月28日

 

如何真正读懂中国制度以及浸透其中的中华文化基因,看清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未来走向的作用与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而要应答这一课题,离不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深入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是“志于道”的文化,追寻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老子指出,求道的方法与求学不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古圣先贤正是通过无为、无知的方式达到了无所不为、无所不知。这与西方人求知识的方法截然不同。在求知的过程中,即使知识再丰富,但只要有知,就会有所不知,就不可能达到“全知”的境界。而圣人用心如镜,其“无知”的心境,犹如镜子一般光明洁净,镜子起作用所达到的状态就是“无所不知”,而其自身仍保持一尘不染,寂而常照,照而恒寂。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人人都具有成圣成贤的潜质,通过学道都可以成为圣贤,因此无所不知也并非常人不可企及的目标。因此,用西方求知识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用“为学”的方法来“为道”,在方法论上就已存在相当的困难。

 

中国古圣先贤很早就形成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观,正如王阳明所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在这种“一体”的观念之下,父与子、夫与妇、君与臣、兄与弟,乃至朋友、国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下,中国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仍然保持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而得以延续至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阶段都遵从了古圣先贤“志于道”的发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采取了“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坚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观。这种世界观、思维方式、道德观渗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如今,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性及独特的民族性。这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皆非凭空出现,一定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要读懂中国制度,必须首先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志于道”的发展方向和“一体之仁”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然而,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容易。现在很多国人连古籍经典中的汉字都不认得、不理解,又如何深入经典,理解其中深邃的义理呢?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必须认真对待的时代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正确应答,不仅决定了中国的走向,也决定了世界的未来。因此,注重汉字研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读懂中国制度的前提。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