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国家博物馆门前立孔子像之我见

栏目: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
发布时间:2011-03-08 08:00:00
标签:

 

国家博物馆门前立孔子像之我见
作者:董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作者赐稿 

 

    今年一月,孔子青铜雕像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前落成后,一时间网友评论如潮,叫好者、质疑者、非议者皆有之,且质疑、非议之声居多。此种现象出人意外,引人深思。

    认真分析种种说法以后不难发现,有些人之所以对立像一事提出质疑、非议,除了认为天安门广场乃神圣之地、周边不宜随意设立永久性雕像外,主要是由于对孔子及儒家学说不甚了解所致。至于极个别人深受“批林批孔”之毒而口出恶言,则愚者亦知其非是。

    众所周知,国际上在大型博物馆门前树立文化名人雕像,极为普遍。作为中国的国家博物馆,门前不设雕像则已,若设雕像,则非孔子这位文化巨人莫属。且此次所立之孔子像,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方形范围之外,非但不影响广场的肃穆与神圣,反而相得益彰,给广场平添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厚重感,实属适宜得体。

    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历来有“两大主干”(儒道两家)与“三大源流”(儒释道三家)的说法,但毫无疑问儒家学说乃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

    我国自汉朝确立儒术的“独尊”地位直至近代,2000多年来,历史上虽也有过法家“走红”的事实,有过儒法并用、内儒外法的治国实践,有过“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历史记载,有过儒学不被尊重乃至有人喊出“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一类口号的情况,但纵观中国历史大势,大体而言,儒家的独尊地位始终未从根本上动摇过,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主流社会与民族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个中最根本的原因当然主要不是由于历史的惰性或惯性,而是基于儒家思想超越历史时空的永恒而光耀千古的淑世主义精髓与普世价值。即以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而言,其宇宙观、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教育观等,无不充满通彻的大智慧。正如著名学术大师梁启超所言:“除前所举可疑之十数章外,其余则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倘能遵照奉行,小而言之,用之于修身、齐家、交友,可成君子贤人而为群伦典范;大而言之,施之于治国、理政,必能建功立业而获万民拥戴。宋朝的开国元勋、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的名言(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这绝非故作惊人之语,实乃其发自肺腑的为人处世与治国理政的深切体验。《宋史·赵普传》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不只中国士人深知儒家学说的价值,不少外国人也对孔子的思想智慧激赏有加。譬如法国18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曾经断言:“一部《论语》就胜过希腊七贤。”不仅如此,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甚至早已认定古老的东方智慧可以拯救灾难深重的世界。1988年1月,全球的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开会并发表宣言,意味深长地告诫世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宋代大儒张载有著名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歌可泣,可感可佩。古往今来,真正在学说学理方面做到了这“四为”的,惟儒家一家、孔子一人耳。

    儒家所主张、提倡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诚、敬;和、勇、慎、恕;修、齐、治、平;正心、志道、据德、游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恒、弘毅;慎其独;举贤才,不贰过;不怨天,不尤人;以德服人;厚德载物;见贤思齐;见利思义;成人之美;泰而不骄;贞而不谅;周而不比;乘势待时;杀身成仁,见危致命;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养吾浩然之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匹夫不可夺志;四海之内皆兄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皆可以为尧舜;养心莫善于寡欲;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满招损,谦受益;朝闻道,夕死可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除上述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以及为人处世、人格修养、道德修为等方面的论述外,儒家尚有很多值得借鉴弘扬的优秀思想。譬如:

    儒家的为政理念:《尚书》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的民本思想:《尚书》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儒家的民主思想:《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儒家的法治思想:《尚书》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兠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刑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儒家的反战思想:《孟子》说:“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儒家发展经济、重视民生与开展教育、建立精神文明并重的思想:《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儒家的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论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儒家的各国和谐相处与天下大同的思想:《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至于儒家的教育思想,更是出类拔萃,泽被千古,兹不烦例举。

    以上纯属举例性的儒家思想观念,千百年来在中国流布不衰,深刻影响着历代的政治与学术思想,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陶冶着炎黄子孙的情怀,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与品格,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成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总代表,是世界文化名人。现在全球已建有孔子学院300余所、孔子课堂约500个,颇可证明孔子在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绝不只是孔子个人与儒家的光荣,而是中华民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是东方世界的光荣,每个炎黄子孙均应为之鼓舞与自豪。

    当然,我们推崇孔子,并非认为儒家的东西一切都好。恰恰相反,对儒家的学说与思想,必须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甄别、扬弃过程,弘扬其最优秀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这一点不言而喻。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推进自己权利的,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播性的学说……”这段话既发人深思又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是,常令国人引以为豪的我泱泱中华数千年文明竟被人如此轻视,被如此视为无物!这固然足以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无知,但也可看出中华文化的确远未走出国门,影响世界。令人警醒的是,撒切尔的言论无意中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定律,那就是一个没有文化影响力的民族是被人轻视的,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为了中国的未来,也为了世界的未来,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国门,与西方文明深入“对话”。而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而言,窃以为当如是:在兼顾现当代优秀文化的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在传统文化中,以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主。否则,断难从根本上杜绝西方“妖魔化”中国的企图与言行,亦断难建立和谐和平的世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然而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却令人痛心地出现了大范围的明显下滑。长此以往,非但势必危及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亦势必制约国家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最佳的应对之策无疑是通过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孔子与儒家的优秀思想正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国家博物馆门前设立仰之弥高的孔子青铜雕像,极具象征意义,影响广泛深远,一切有良知的国人皆应持拥护态度。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