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在复旦大学召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05 16:43:08
标签:“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会议、易学研究

原标题《返本开新:易学研究的多重路径——第一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

来源:“上海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九月十九日辛亥

          耶稣2020年11月4日

 

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上海周易研究会协办的首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于2020年10月24-25日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教授、上海周易研究会秘书长张志宏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分别致辞,何俊教授作了题为《还理于象——叶适易学的破与立》的主旨演讲。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来自全国13所高校、研究机构的24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周易研究的方方面面展开探讨。论文主题跨越不同学科领域、涵盖易学研究的诸多面向,呈现了易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对象从《周易》经传本义到清人崔东壁的易学及对疑古派的影响,涵盖了易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自由的讨论氛围和激烈的思想交锋,构成了本次工作坊的显著特色。

 

一、易学“数”论

 

以数为本原是人类对世界之哲学理解的一种方式,易学之中包含了“数”的哲学。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界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而对这一论题的关注构成了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廖海华以冯友兰以来的数哲学研究为线索,通过数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这两条标准,在《周易》诠释史中辨认出数本原观念发展与演变的整体脉络。他还指出,《易传》将数字引入宇宙论、汉唐“生数成数之鬼神”的构建以及宋代“数先于象”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数本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暨南大学文学院李元骏从宇宙图式与经文训释两方面反思了汉末象数易学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汉末象数易注之学立足经文训释并吸收调和了西汉象数易家的这两种面向,但这又带来了“案文责卦”等弊病并影响此后的易学研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深入考察了方以智对邵雍数学的研究,论证邵雍易学中包含的历史观是一种消息论,即治乱进退皆体现在“时”中,回应了邵雍之学是否为机械决定论以及是否包含终末论思想的两个关键问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岘从“由‘占’返‘理’”的角度讨论了清初图书易学对“数”、“象”关系的诠释与调和,认为清初图学经过对宋代“象数”易学的调适,主张“辞”“象”“变”“占”在易学中理应并重。只有返归到王弼、程颐“义理优先”的易学上才是《周易》研究正确之路。

 

二、《易》纬探賾

 

纬书发端于汉代,宋人主张去除经典中的纬说,但纬说并没有在经典中消亡,反而作为长期积累的自然经验成为经典的基础。本次会议对纬书的关注也是一大特色。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舫研究了“以纬证经”的出现与刊落历程,指出这一过程反映的是易学研究中自然知识逐渐剥离于人事的观念。从南宋魏了翁《周易要义》的考察,可知所谓“去谶纬”并非凡“纬”必除,而是切断经义推衍禨祥的纽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杰从周易出发对礼学做了考察,凭借对易纬与天道两方面的分析,探究了何休、郑玄论“郊天礼”之异同。二者虽在禘天礼的具体方面存在不同见解,然在承认《易纬》通说、立足气化宇宙论并通过始祖作为媒介使天道与君道得以勾连,从而使君主获得神圣与世俗双重合法性方面则立场相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苏杭则辨析了易纬《乾凿度》中“易”的概念内涵,指出了以往学者在《乾凿度》“易”与“太易”的理解上存在的偏差。

 

三、《周易》经传的解读

 

学者对《周易》经传的本义,提出了创发性解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益鑫认为,历史上“以史证易”属于义理一派的支流,而他的解释则依据系统性的理念和方法,立足于《周易》本身进行内部重构,将《周易》诠释为一个有关文武周公时代的系统的历史叙事。对《周易》本义的重新判定,或将对易学史乃至商周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鹏从君臣角度对《大象传》中的“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作了新的诠释,认为象传此语意在强调彼时王或诸侯应掌握好重命制,保持与先王册命的一贯性,处理好与诸侯或臣僚的关系,以维持统治的稳定发展。

 

不少学者关注到了卦爻义理的具体研究,围绕《明夷》、《损》、《益》、《革》等卦的辞、象、传进行了阐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亦辰评述了历史上关于《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的诸种异说,指出惠栋、焦循和尚秉和对“箕子之明夷”的改读都有问题,马融为代表的传统经说更为圆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叶泳妍结合出土文献马王堆帛书《要》篇及传统文本中的“持满之道”讨论了《周易》的“损益之道”,扩充了对《损》《益》二卦的哲学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易辰探讨了《革》卦“大人虎变”与《礼运》之“革”的理解和关系,展现了《易》的阴阳之变与《礼运》之间的关联。

 

四、各家《易》说的钩沉与新诠

 

过去对《周易》的研究集中在王、孔、程、朱等易学大家上,本次会议则关注到了如叶适、崔述等人的易学思想,拓宽了易学研究的领域。作为永嘉学派的代表,叶适的易学研究独具特色,且构成对朱熹、陆九渊之学的批判,并奠定了永嘉事功学的学理基础。但学界就叶适易学而专论永嘉事功学对朱、陆两派的分歧,尚不多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紧扣这一问题做了本次工作坊的主旨报告。此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耀辉探讨了朱熹“四圣一心”说与李光地《周易折中》的关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周亦成从考信、崇经与再诠释三个方面介绍了崔述的易学思想与易学方法,指出“考信”是崔述的易学研究方法,“崇经”则是崔述易学思想的内在旨归。

 

当然,学者也关注了易学史上重要易学家的易学思想,集中探讨了朱熹、王夫之的《周易》诠释的变革与创新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郎嘉晨通过分析朱子对艮卦之重新解释,揭示了其对于把握朱学之成立过程的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孙逸超探讨了朱子对《先天图》的改造与诠释,考察了朱子六十四卦横图与圆图的结构的确立过程及其多重诠释面向。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焱探讨了船山对《河图》与“天地之数”的新诠释,认为王船山解释之特色在于把传统象数融入到对于以“神化”为核心的宇宙论生成学说诠释当中。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李昕探讨了王夫之的“乾坤并建”思想,考察了“乾坤并建”与《系辞》“天尊地卑”的关系。

 

五、文献考证及研究

 

除了义理阐发之外,本次会议还呈现了关于《易》学文献的详实考辨,研究主题涵盖文字音韵分析、成书流传和具体的字词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亚民关注到周易卦名命名体例遵循“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他注意到“黄”“寅”在甲骨文中为同形字,而《归藏》中保留了“寅”之卦名,经过音韵、字义的对比考证,论证了坤卦卦名本为“黄”。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陈石军详细考察了程颐《易传》的成书时间和写作过程,指出尹焞在校对《易传》文字、澄清《易传》真伪等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是程颐《易传》流传的最大功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季磊细致地分析、探讨了《象传》中“君子以经论”的文字与解释问题,并指出“经论”与“经纶”之异体现了汉宋学术的不同特征。

 

本次“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呈现了当前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代表性的研究路径。青年学者们以对易学根本问题、前沿问题的高度自觉和敏锐把握,试图对《周易》经传及易学史给出创造性的理解,体现了新一代易学研究者的风姿与活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