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孔子研究院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0-09-20 01:17:26
标签: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孔子研究院

“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孔子研究院举行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八月初三日乙丑

          耶稣2020年9月19日

 

9月19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的“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曲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作讨论发言,探讨“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孔子研究院举行

 

山东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殷玉平,济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孔凡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友仁,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尼山学者程奇立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米怀勇主持了开幕式。

 

 

 

山东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殷玉平致辞

 

殷玉平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们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儒学研究要按总书记的要求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深刻发掘儒家思想的丰富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阐发新内涵、新价值,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担起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引进来、送出去。近几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扎实推进儒学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等工作,重点规划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成了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组织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高端文化交流盛会,开展了山东文化年、孔子文化周等活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世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的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为增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是论坛的预热。

 

 

 

济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孔凡萍致辞

 

孔凡萍在致辞中指出,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赋予了这个城市“诚信、仁爱、包容、进取”的精神气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在孔子研究院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要求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做到“四个讲清楚”,并对孔子研究院寄予“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组织引领国际儒学研究”的厚望。六年多来,我们牢记嘱托、奋力前行,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地处孔子家乡的优势,深耕礼乐文明、儒家文献等研究领域,先后成立礼乐文明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儒学研究等5个学术中心,成为礼乐、文献等专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阵地。举办和参与承办了世界儒学大会、中韩儒学对话会等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打造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立人、立家、立国的根本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三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贯古通今,是对“三礼”最好的传承与发扬。今天,礼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三礼学及其相关课题展开探讨交流,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必将为进一步深化三礼学研究,促进传统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致辞

 

虞万里在致辞中谈到,礼是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显的恭敬标志,是一个君子在致力于修齐治平过程中最基本的守则;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髓、经学的核心,是维持政治社会延续与稳定的支柱。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研究三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得天之时、应时之举;在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圣地曲阜,各方礼学研究者共同研讨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得地之利,更是适地之宜;新老礼学家聚首洙泗圣地,谈学论道,是得人之和,也是兴道之机。礼学不仅要坐而论,更要起而行,在礼学精神的支撑和感召下,一定能够存亡继绝、推进礼学的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华致辞

 

杨华在致辞中谈到,礼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明的基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都绕不开礼,同时礼也是文明对话互鉴的基石,对于提高国人修养素质、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礼学的继承大于创新,要以更加谦逊的态度把礼学经典读懂;要以更包容开放的态度进行礼学研究,在三礼文本研究之外,要吸纳更多同道加入礼学学术共同体,促进礼学繁荣和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友仁致辞

 

吕友仁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核心是礼学,并从推动传统文化永续传承、当今礼学教材存在诸多常识性错误等角度阐述了加强礼学研究、弘扬礼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搞好三礼学研究、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尼山学者程奇立致辞

 

程奇立在致辞中谈到,“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范式。本次研讨会不仅对于推动传统三礼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米怀勇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之后,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教授胡新生,清华大学教授陈壁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汤勤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淑萍,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尼山学者程奇立先后进行了主题发言。

 

 

 

会议现场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将围绕“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议主题,对《周礼》《仪礼》《礼记》的相关学术问题,“礼”“礼义”“礼俗”的深层意涵,三礼学研究的时代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进行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并现场考察孔庙、周公庙(鲁国太庙)等地。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即将举办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学术预热活动之一。

 

“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 主题发言

 

9月19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的“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曲阜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主持了研讨会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教授胡新生,清华大学教授陈壁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汤勤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淑萍,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尼山学者程奇立先后进行了主题发言。

 

 

 

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主持主题发言

 

 

 

山东大学教授胡新生发言

 

胡新生以《儒家礼学三层次及其精神特质》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春秋时期的“礼”概念主要包含礼节仪式、伦理道德和政治等级三重涵义。儒家在“礼”概念三重涵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由重礼仪、倡教化、明宗法三个重要思想构成的礼学体系,对中国文化精神品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清华大学教授陈壁生发言

 

陈壁生以《从礼经之学到“礼学”——郑玄对“礼”概念的转化》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两汉礼经之学,以《仪礼》为中心,大戴、小戴、庆氏为辅翼,构成“礼经之学”。及至刘歆发掘《周官》以为《周礼》,郑玄变《周礼》为“礼经”,使“礼学”的意义,从以《仪礼》为中心的人生礼仪,革命性地转变为以《周礼》为中心的国家政教大典。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汤勤福发言

 

汤勤福以《秦汉之后邻里关系与礼仪教化》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邻里之间关系非常重要,与国家管理直接相关,古代中国的邻里关系变化受到经济条件、政治状况的制约,与礼仪教化重视与否和士大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儒家倡导由基层乡里机构承担民众教化,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邻里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淑萍发言

 

周淑萍以《孟子与宋代礼学》为题作主题发言。她认为,以孟注礼是宋代礼学诠释的重要范式,宋代礼学对孟子学说的吸收和解读,既使宋代礼学明晰了礼典、礼制的本来样态,彰显了礼学的礼义精神,也体现了宋学治学的新路径,反映出宋代礼学学者为儒家能够重新获得解决时代问题的思想能力和发言能力在诠释礼学所作的新的理论探索。

 

 

 

浙江大学教授贾海生发言

 

贾海生以《宗人簋铭文所见飨礼》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宗人簋是近年所见私家所藏有铭铜器,器形、纹饰与弭叔簋极为相似,可据以推断宗人簋属西周晚期懿、孝时器。铭文记载了祭国之君身在王朝而王朝为其所行饮酒致欢的飨礼,呈现了飨礼的主要仪节,可补传世礼书记载之不足。

 

 

 

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尼山学者程奇立发言

 

程奇立以《从宋学看“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二程与朱子及其他宋儒在《礼记》“礼即理”这一命题基础之上建立起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理学”。既然宋儒普遍认为“理”或“天理”是世界的最高本体,又肯定“礼者,理也”这一命题,那么就可以认为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学承认“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包括二程与朱熹在内的许多宋儒,也往往把“仁”与“礼”等量齐观,都看作是“理”,认为“仁”与“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都居于核心地位。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