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定位、价值认同与秩序安顿——“华夷之辨问题再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12-16 00:48:08
标签:华夷之辨问题再反思

自我定位、价值认同与秩序安顿——华夷之辨问题再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十九日乙酉

          耶稣2019年11月14日

 

 

 

“华夷之辨”一直是关乎中国乃至东亚在历史转折时期自我定位、价值认同与秩序安顿的重要议题。2019年11月8号至11号,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华夷之辨问题再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西樵山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切磋讨论。

 

 

 

9号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致辞。吴重庆教授将会议的缘起追溯到了人文东亚论坛,认为将这一多边交流方式制度化有利于发掘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后,研讨会正式开始。北京大学的马场公彦教授以日本近代的国家转型为背景,分析了日本对传统中华文明的仰慕心理的复杂转变。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赵京兰教授细致梳理了朝鲜华夷意识的三次演变,认为不应把东亚各国的儒学仅仅视为中国的外传,并期待儒学得以获得适合各国特色的发展。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张崑将教授考察了郑成功的形象在东亚各国被脉络化的情况,展现了其背后时空环境与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安鹏以文天祥在晚清的形象转变为例,揭示出晚清时期“天下”“华夷”概念分别被“世界”“民族”概念所取代的一场思想转型,并尝试论证文天祥抗元殉国行为在两种不同语境下的内在理据。

 

9号下午,美国盖茨堡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司马黛兰教授对丘濬的《大学衍义补》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了丘濬及其时代对“内在”与“他者”、“净化”与“污染”的思考。中山大学哲学系刘伟教授基于经学视角来解读《禹贡》,指出天下是一个空间概念,“居止”是其最根本的涵义之一,对塑造中国农耕文明的思想传统意义重大。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蔡振丰教授突破“中心”本位主义的观点,从《春秋》三传中的华夷观出发讨论明清交替前后东亚世界的夷夏论。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丰乾教授关注作为经学家的董仲舒,以《春秋繁露》为文本基础,分析了董仲舒的“古今”观与“华夷”观。

 

10号上午,中山大学政治科学系黎汉基教授从夷狄拯救中国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榖梁传》的相关文本,认为传文虽笃守中国为内、夷狄为外的区别原则,但并未确立中国为善、夷狄为恶的敌我范畴。首尔大学校哲学科王超博士以朝鲜北学派奠基人洪大容的华夷观为缩影,考察了朝鲜王朝华夷观之转变。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教授用公羊学的“内外”结构深化了对华夷问题的理解,并认为以《春秋》为依托的儒家政治哲学与汉帝国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有颇多暗合,可以作为我们今日应对主权秩序难题的借鉴。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上述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对话交流,为促进相关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研讨会闭幕式由李长春教授主持,六位与会嘉宾进行了闭幕致辞。马场公彦教授指出可以借用华夷之辨问题的历史演变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司马黛兰教授认为“华”与“夷”的界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赵京兰教授提醒学界注意中国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区分。张崑将教授倡导超越自我中心的华夷论,共建具有凝聚力的亚洲共同体。方映灵研究员总结到本次会议极有利于拓宽近代研究的视野。最后陈立胜教授真诚地感谢了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并指出华夷之辨问题在近代演变成了东西文化比较的议题,在多元文明架构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再谈华夷之辨值得我们继续致思。

 

 

 

10号下午,与会嘉宾同游了康有为故居和松塘古村落,在思想碰撞之外,还感受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淳朴民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