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予涵】铜河家风世泽长——四川乐山沙湾的家风故事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9-12-07 23:48:33
标签:铜河

铜河家风世泽长

——四川乐山沙湾的家风故事

作者:黄予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十一日丁丑

          耶稣2019年12月6日

 

 

 

耕读图(蔡博然绘)

翻检《古柏三槐堂王氏家谱》《陈氏道义公族谱》等铜河各姓家族的族谱,它们都将耕读传家写入其中。这些家族大多是从外地迁入铜河的,要在当地立下稳固的家业基础,还是要耕读传家,由此形成了崇文重教的家庭氛围。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是峨眉山余脉与小凉山余脉在大渡河中下游的交汇地。汉文帝时,邓通在此开铜矿铸币,因而大渡河进入沙湾境内,得名“铜河”。

 

历史上铜河百姓在多族群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民风家风,孕育了郭沫若等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知名度的精英,也诞生了一批有教化乡里、济世救人之心的乡贤。

 

在铜河两岸,以“执善礼义先,道德仁爱贤,忠廉孝悌训,立功立嘉言”为内容的家风家训文化世泽长远,无数铜河后人从这里汲取养分。

 

 

铜河民间有句谚语:“教儿不学好,一家不到老。教人不学好,一生不得好。”铜河人深信,立身处世,必先与人为善。

 

沙湾境内有一座“为善桥”,明嘉靖八年(1529年)所建。为善桥的修建与一个乐善好施的铜河家族有关。矗立桥头的《为善桥记》诉说着桥的建造经过:“州城之西,自水口而上,沟渠溪涧之水,横流迭出。每当夏涨,往来者多为所阻,舟楫不能容,乘舆不可济,非桥无以利涉也。”本来众人打算募款修造,后来“王公独力任之。”王公何人?王公名王镇邦,好行善,一生善举不计其数。在知晓汛期百姓出行困难后,王镇邦带领儿子王拱南,勘察地形,在河流沿途修建了大大小小共九座桥梁。众乡亲赞誉:“王公之善,岂止一乡一邑可名乎?盖一国之善之也。”因此善举,百姓便将这九座桥命名为“为善桥”。

 

无独有偶,在沙湾区嘉农镇沫东坝,以余吉凤为代表的余氏家族世代行善积德,也常修桥铺路。余氏还倡导组织丰都庙至太平的“丰平义渡”,解决往来行人渡江之困,疏通峨(眉)乐(山)商贩要道,不收取过往行人过河费。《丰平义渡碑》至今仍记录此善举:“两江义渡经费不赀,现据筹捐得款五千余元,购置田租百石以上,一面预备船只,一面规定常费,酌订章程严选管理,计划周密,刊碑永存。”

 

铜河人对善的坚持,还体现在沙湾区龚嘴镇覃山村人流传已久的“福句子”这种民间口传文学上。“福句子”是具有铜河地方特色的“三字经”:“福之源,在孝顺。为人子,首孝悌。道与德,仁与爱。忠与孝,礼与仪。皆应知,不可弃……”“福句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将积善成德、众善奉行的理念写入铜河人的心田。

 

沙湾《古柏三槐堂王氏家谱》中的《日用常规》云:“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以“慈、孝、仁、忠、爱、敬、和、柔、体、信”立为家规要义,阐明立身之本,以此作为子孙日常的言规行矩,具有浑厚恢宏的气度和高古儒雅的风范,而起首的是慈与孝。

 

我们再看“福句子”也将孝摆在首位,可见它在铜河人心中的位置。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郭沫若先祖郭有元因生活所迫,背着两个麻布口袋就来到了铜河创业,待到其基业奠定后,郭有元返回祖籍湖北麻城,此时父母早已亡故,郭有元为尽仁子之至孝,背上父母的骸骨,重新安葬在铜河之畔以便日夜守护,此举在铜河传为佳话。

 

铜河百姓孝悌相传的淳朴家风在铜河民间音乐中也多有体现。铜河花灯《十二行孝歌》以“仁宗不孝母”开篇,借助历史上宋仁宗赵祯不孝敬生母李妃最终“与民同罪”来说明一个道理:孝乃人之天理,不孝之人天人共谴。铜茨山歌《劝婆媳和》站在家庭和睦的立场劝说婆媳之间相互理解,宣传“家庭清吉人安乐”的理念。铜河花灯和铜茨山歌是铜河地区民间音乐的重要品种,通过简单诙谐的唱词和简易的道具表演人民喜闻乐见的节目,这其中教育子孙孝顺、夫妻和睦、弟兄谦让的内容占了主要部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人认为肉身终将腐朽,但是人的道德、言行可以永垂不朽,传之后世。

 

沙湾是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诞生地,郭沫若家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迁入沙湾的,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郭氏家族发展壮大为“一举一动影响全乡”之望族。

 

走进沙湾郭沫若故居,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郭家祖训。

 

郭沫若母亲杜氏常常告诫子女:“尚廉洁,甘淡泊,毋苟得,毋冒进,致失本来面目,以贻先人羞”。

 

有这样一则杜氏教子的小故事:郭沫若五六岁时,其母晕病复发,需芭蕉花医治,苦寻不得后,郭沫若与其二哥潜入天后宫摘取到芭蕉花。郭母得知此事后不仅不喜,反而叫兄弟二人跪于床前,连叹“孩儿不争气,不如病死的好”,其父郭朝沛知晓后,又告诫兄弟二人即使出于孝心亦不可无道德底线,不可无廉耻之心。

 

郭沫若的大哥郭开文为官廉洁,在四川任职多年,担任过刘湘的秘书长。郭开文规定重庆宴席的标准,不准超过大洋八元一席,因而重庆的官员和商家都不满意郭开文。刘湘虽表面上尊重他,但对他的这种作风,仍难以满意,很想让他积攒点钱,早日回家“享福”。一次,刘湘向郭开文表示要把重庆的斗息局(当时一种收税机关)交给他来办。郭开文表示不愿意干这些麻烦的事。刘湘以其年已五六十岁了,仍毫无积蓄,把斗息局交给他来办也是体谅到他的难处啊。郭开文答道:“你叫我老来失节,我是不干的,钱找多了,对子孙不利!”刘湘只好一笑置之。在那样的年代,郭开文的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显得格格不入,常被人嘲笑“酸夫子”。

 

铜河文脉,高古悠远。铜河山川,钟灵毓秀。优秀丰富的铜河家风家训文化就像静静流淌的铜河之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民。

 

江山代有才人出,铜河家风传千古。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