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孔子与朱熹的精髓在三个字 复兴传统需补短板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9-11-22 23:57:08
标签:孔子、朱熹

孔子与朱熹的精髓在三个字 复兴传统需补短板

作者:朱高正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月廿三日庚申

          耶稣2019年11月19日

 

2019年11月3日,海峡两岸(首届)孔子后人与朱子后人对话“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论坛在福州举行,台湾学者朱高正作主旨发言,分享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孔子与朱熹的精髓与异同”“新時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基础、补短板”等问题的看法,以下讲稿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有所删节。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有何地位?关于这个问题,说实话,破四旧立四新以来,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个可从台湾与大陆的对比而知。

 

我们所讲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儒、释、道三家,而且是以儒为主,以道为从,以释为客。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儒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心骨,儒表法里,君王以仁孝治天下,这是中国文明得以绵延的重要因素。

 

“道”附于“儒”,并对其进行补充。换言之,当你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时候,可以到老子那里寻找心灵的安慰。

 

“佛”从汉代才传进中国,到了南北朝以后盛行。我认为,如果没有北魏孝文帝,中国可能就变成了佛教国家。

 

 

 

北魏孝文帝(资料图)

 

北魏孝文帝虽是鲜卑族,但他把他的鲜卑贵族慢慢从平城迁都洛阳,又改汉姓,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讲传统优秀文化就是儒、释、道,以儒为主,道为从,释为客。五四以后,讲儒学的都是佛、道里面的高人在讲。从取消科举制度之后,儒学地位就一落千丈,直到十八大以后,儒学才得到彻底的除罪化。所以,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在讲佛,也不是在讲道,其实是在讲儒学的复兴,儒学就是我们复兴传统文化的主心骨。这是第一点。

 

其次,我想从我个人的经历讲一下儒学的现状。我在念高二时自学《易经》,但我真正看懂《易经》是到德国念书时,读了一个德国的翻译本,那时我才看懂《易经》。为什么?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在台湾,国学底子还不好,看古书看不懂,情况非常糟糕,白话水平很差,连高考都没考上还敢写《易经》的注解?等到了德国之后,我看了Richaid Wilhelm(卫礼贤)的德文译本,我才第一次真正读懂《易经》。我冲击很大,那表示什么?事实上,我们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处于严重割裂的状态。要赶快抢救,把它补充起来。我在德国专门研究康德,在德国不管研究哪个课题,我从我的博导那里得到一个启发:就是不管研究什么问题,你一定要先把这个问题、这个课题的历史搞清楚。一定要知晓这个问题谁已经研究过了,为什么现在还值得你来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是否有创新有突破,这样的研究,才真正具有原创性,才有意义。

 

 

 

《周易》(资料图)

 

所以,我们现在与传统文化处于严重割裂的状态,要赶快抢救,把断开的桥搭建起来。这样一来,我们才有资格讲复兴中华文化。要完成中华文化的复兴,要建设美丽的中国梦,始终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密不可分。

 

二、孔子与朱熹的精髓与异同

 

都说孔子述而不作,什么叫“述而不作”?这个“作”就是创作、创新,“述”就是前古圣人已经讲过了,我们把它如实传述,这就叫作“述而不作”。西方文明都鼓励创作,最经典的都没学好,才学多久就要创作?这是需要时间的,要明白先要做什么,然后才会有能力做什么?

 

 

 

孔子与朱子(资料图)

 

举个例子,十七、八世纪之交,西方世界的文化巨人莱布尼兹的继承人就是Christian Wolff(可译为“沃尔夫”)。1721年,沃尔夫作了一场关于《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主题讲座,他一开口就讲,我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孔子完全一致。为什么我不讲孔子的实践哲学而是中国人的实践哲学?他说因为对孔子而言,他是把他之前古代圣王的格言至论进行梳理整合,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最厉害之处,就在于把中国上古、中古的圣贤汇集在《六经》里,这叫“述而不作”。倘若没有孔子的话,中华文化万古如长夜。孔子的伟大就是把这些精华汇合,以教导学生。如果没有孔子作《十翼》的话,我们后人怎么能听得懂《周易》的卦爻辞义?孔子晚年喜好《易》,并对《周易》进行注解,把前人对《周易》的研究精华汇聚于此。

 

 

 

《朱子家训》(资料图)

 

在这一点上,朱熹无疑是忠实履行孔子的“述而不作”。朱熹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前人最优秀的基础上的创作。举例来说,《朱子家训》的原作是谁写的?是程颢,即明道先生的《程氏家训》。但朱子就把天赋极高的程颢写的《程氏家训》润饰之后,就变成了《朱子家训》。再举个例子,我专攻的《近思录》也不是朱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亦由“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整理。再比如说,二程最杰出的弟子杨时的《二程粹言》。朱熹看到《二程粹言》还不够,应该要把其他弟子记载的汇总过来,而且还要扩大到他的老师周敦颐,他们最杰出的学生,就是他的表叔张载,就编成了《近思录》,这些都体现了朱熹“述而不作”。

 

 

 

《四书集注》(资料图)

 

尤其更重要的《四书集注》,费了朱熹一辈子的心血。《四书》是怎么来的?也是从二程而得,二程就讲,如果你能够把《论语》《孟子》读通的话,那么六经也就通了。他说之后还要读《大学》,最后还要读《中庸》。所以朱子就是按照二程留下来的,把《论语》《孟子》,然后与《礼记》中第三十一篇《中庸》,第四十二篇《大学》合在一起,这就是《四书》。然后一辈子就在为《四书》作集注,在理学家里很少有经学家,显然,朱子已达到经学家的水平,所以这也是“述而不作”

 

 

 

王阳明(资料图)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说王阳明,王阳明当然也是圣人,但我认为他不是合格的学问家。因为他在引述经典时,十分任性、随意,常常错引、漏引、误引或乱引,这个问题很严重。王阳明是思想家,但绝不是合格的学问家。他只集中在《大学》,他的学问怎么去和朱子比?王阳明对朱子是最矛盾的、最纠结的,又崇拜他又想要超越他。可以这样讲,没有朱子学就绝对没有阳明学。在今天,学阳明学的人,如果把重点放在阳明与朱子的岐异,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学阳明学一定要先站在这个认识上,阳明和朱子均为儒学大家,要从他们的共通处入手,才会发现他们的不同,只有研究他们的异同,才能看出阳明杰出的地方。

 

 

 

资料图

 

我认为朱子是孔子以后书读得最好,学问做得最好,也是最能全面阐扬孔子思想的人。说到孔子与朱子的精髓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能够数千年延绵不绝?这与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我总结为三个字:第一个字就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仁爱的“仁”;第二个是中庸的“中”;第三个是家庭的“家”。

 

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克己复礼曰仁”。这个“仁”一定要两个人才叫“仁”,所谓“孺子将入于井”。西方人喜欢讲个人主义,中国人不讲个人主义,一定要两个人,所以才有五伦,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一定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个字“中”,《论语》最后一篇《尧曰》,《论语》一直讲“子曰”,为何最后是“尧曰”?尧至少要比孔子早一千六、七百年,这作何解?这与《论语》的编撰者有关?二程就指出这一点,《论语》应该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编的。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就说,有若长得最像孔子,我们应该把有若像老师一样的尊敬。那曾参呢,公认曾参是最鲁钝的,但真正得到孔子真传的却是曾参,曾参又把他学到的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论语》中每次提到曾参、有若,一定称“有子”或“曾子”。纵观《论语》,首篇《学而》,第二章就是“有子曰”,第四章就是“曾子曰”,其实这个已经在暗示《论语》是曾子与有子的弟子所编。子思是曾子最杰出的弟子,无疑在编纂《论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子思在参与编辑中,最后总要交代一下“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尧把天下让给大舜的时候说,大舜啊!天命现在轮到你身上了,你从现在开始要信守中道,做什么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都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这样做的话,四海困穷,上天给你的俸禄就没了。这一段话也记载在《尚书·大禹谟》。后来大舜也把这些话传给大禹,《论语》最后一篇就讲这个。这个“中”,后来周文王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他在为《周易》系卦爻辞时,《周易》第六十一卦就中孚卦,怎么信守中道,不只如此,他把卦爻里第二爻与第五爻作说明,第二爻就是内卦的中爻,第五爻是外卦的中爻,用孔子的话讲“二多誉,五多功”,“中”始终贯穿到六十四卦之中,只要中就是好。现在河南人不讲好不好?都讲中不中,这就是孔子留下来的。我们常常讲“大道”,也就是中道。

 

最后我讲“家”,很多人在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会复兴?因为从来没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家庭观念那么强。父母亲再辛苦,包括现在在海外都一样,就是为了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牺牲休假的时间,加班,重视子女的教育,这都是儒家教导我们的。孟子讲了一句话最具代表性,“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就是家。中国的家文化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家属的称谓最完整,没有小家,何来大家?没有了家,就没有了希望。

 

所以说,仁、中、家,这三个核心概念我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能够延绵不绝的最根本因素。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一定要弘扬孔子“仁”的思想,仁就两个人,以同理心来对待对方,像我们现在一带一路就是同理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理性的表现,绝对不是以邻为壑。“中”告诫我们不走极端,中国人做什么事都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最好。最后是“家”,一切回归到家了,只有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

 

三、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基础、补短板?

 

我们现在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恢复儒学的地位。那么,儒学的载体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四书五经。今天在这谈非常有意义,孔子的《六经》,《乐经》已流失,变成五经,都是他总结在孔子以前的这些前古圣王的教诲。那朱子呢,他也是述而不作,毕生的精力放在《四书章句集注》上。当然,后来四书的地位就超过五经了,为什么?因为朱熹代表新儒学,他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凸显了《大学》《中庸》和《易传》的重要性,来弥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的缺憾,这些在《中庸》《易传》里面讲得很清楚,然后又吸收佛、道两家的长处。现在我们在中国信的佛教跟原始的佛教很不同,早就中国化、儒学化了,禅宗就是典型代表。《六祖坛经》是佛经唯一的中文原著,而且还由“不识字”的六祖惠能所作,非常神奇。

 

 

 

《六祖坛经》(资料图)

 

今天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强基础、补短板,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载体(即经学)补强,亦即把四书五经学好。过去这二十年来,吹起一股“歪风”,要小孩去背诵经典。我亲自看了,背过《论语》和能完整地把《论语》背下来,那是两回事。你光会背,从不理解,那是没用的。尤其去背《易经》,对《易经》而言,不说我可以倒背如流,至少可以说得上是跳背如流。让小孩子读《易经》意义何在?这是我们要重视与考虑的。我认为,只要达到一定年龄,即使没人教也自然会懂,我极力反对让小孩去背《易经》。

 

《论语》倒可以背,因为你大概到十七、八岁就会懂的。我讲个小插曲,高一的时候,我最痛恨的人就是孔子,那时想重要就是把数学、英语学好,其余根本不想管。到高一下学期遇到了一个挫折,突然想到孔子讲过的一句话,我觉得这个有道理,我才恍然大悟,把过去读过的重新跟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读。我从高一下学期,每天下课,总有七八个同学围着我,要我把当天老师讲的《论语》讲给他们听。读《论语》一定要与个人的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光会背是没用的,你要读懂它的义理,然后要把这些义理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这样大道就与我们紧密结合,才可以学以致用。所以说,经典不是叫你去背诵,死背经典没有任何意义。

 

 

 

《论语》(资料图)

 

其实孔子的说理性是很强的,朱子的说理性也很强。我向来也遵守述而不作,我最重要的著作《近思录通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传通解》《传习录通解》,都是述而不作。哪有那么多新东西好讲啊,你把人家过去讲的搞清楚就不错啦。所以说补短板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精通一经,至少也要熟练掌握一门经典。《论语》、《中庸》、《大学》、《近思录》,等等,都可以。先精通一经,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前,首先要明确你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作为中国人,至少要有儒学的基础,才有可能与基督教、回教等对话。遗憾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多是思想上的文盲,不知道孔子在讲什么。1980年,我刚到德国的时候,要上三个月的语言班,我们班上就有一个美国来的牧师。他就讲《圣经》,我说对不起,在中国这不算圣经,《易经》才叫圣经。你们那个是传说。创世纪,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就创造了亚当,把亚当的第二根肋骨拿出来就创造了夏娃,这叫人类的起源。我说这是低等的传说啊!我就问他,如果亚当跟夏娃是人类的起源的话,他们怎么繁衍后代呢?将来不是兄妹结婚,就是儿子跟妈妈,或是女儿跟爸爸,这就违反了进化论,近亲繁殖越来越倒退,对不对?他讲这个都违反科学常识,不通的,我说这算什么圣经,我问他答不出来。我说我们中国,怎么讲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你们怎么把“礼义廉耻”都丢掉了?所以说,中国人不会去搞一元论、上帝之类。我从来就不信,但现在你如果是思想文盲的话,就很容易被基督教拉走了。所以说,我们要大力振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才能够防止西方的“文化侵略”,也只有复兴传统文化,我们才有资格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进行对等的交流、对话,这是第二点。

 

第三,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只停留在儒学的范围。一般来讲,孔子开创的儒学,开创了中华文明第一周期。然后天下大乱四百年,从黄巾起义到隋朝统一天下这四百多年,人心浮动,要安心立命只好依赖于佛教,道教起来跟它对抗,儒学被边缘化。从韩愈到北宋五子出现,再到朱熹才能集大成。朱熹是非常了不起的,没有读过朱熹,你就讲不过儒家。

 

我们今天迈进新时代,中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儒家毕竟是小农社会的产物,不是成熟的社会。现在先进国家,80%以上的人都住在城里,中国快速城镇化了,所以说,工业革命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想,一定要与儒学融合,这样才能开创出中华文明的第三周期。第二周期是因为佛教引进,然后把它吸纳、超越。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工业文明,经历了一百七、八十年的苦,我们工业文明学回来了。不仅如此,还要与传统结合,只要我们能够把儒学跟西方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那就可以开创出璀璨的第三周期的中华文明,那时候西方人真的要好好向中国来学习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