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贺杜维明八十寿庆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10-21 00:36:07
标签:杜维明八十寿庆、精神人文主义

原标题:海内外群贤北大研讨精神人文主义,贺杜维明八十寿庆

来源:文汇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九月廿一日己丑

          耶稣2019年10月19日

 

 

 

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学术研讨会10月19-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北大高研院供)

 

今天上午,海内外百余位学者齐聚北大斯坦福中心,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学术研讨会隆重举办,与常规会议不同的是,今年正值论域的提出者——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先生(文汇讲堂第113-1期嘉宾)的八十寿庆。“任何阻力都不能阻挡我们来参会。”前一天晚上部分学者道出了他们不远千里和万里的心声。

 

上午,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认为杜先生是一位真儒者,经过六十多载在海内外不懈努力,立足于儒学,但又将之外溢为具有普遍性的世界领域的思想乐章和学术主题。杜先生在致辞中感谢各方助缘,将自己思考的精神人文主义变成共鸣中的群体共业,希望籍此能有助解决人类困境。

 

在随后的三场主旨演讲中,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从陆王心学为精神人文主义挖掘哲学的理论根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系统阐释了杜维明的三个新贡献,维也纳大学国际哲学学院院士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从启蒙运动的世界主义理解精神人文主义。

 

学术研讨会将延续到明天。分为精神人文主义、文化中国、启蒙反思、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精神人文主义与儒商的实践、文明对话等主题。讲堂刊发姚新中的主持词和杜维明先生的致辞。(文汇报记者李念)

 

 

 

开幕式海内外学者大合影(北大高研院供)

 

姚新中主持词:

 

真儒者:推动、践行儒学之全球意义的地方价值

 

尊敬的杜维明先生,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仁、同事、朋友们,主持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主义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和主旨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惶恐。

 

诸位高贤大德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齐聚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可谓是群贤毕至!大家放下手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推掉似乎永远参加不完的会议、应酬,有的是不远万里、不远千里、甚至披星戴月,来到今天这个会场,首先是因为我们都认为精神人文主义这个主题对于我们理解儒学、理解各大轴心文明、进而理解当代中国、把握人类未来的走向特别重要。这是一个难逢的机会,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其乐无穷。但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满怀热爱前来参加杜维明先生的80寿庆,祝贺他在60多年学术生涯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谢他为接续、提炼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感激他在杖朝之年仍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和彰显儒家思想做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大世界伦理中心副主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姚新中

 

杜先生是一位儒雅的中国学者,行为处事温良恭俭让,然而追求真理不懈怠,不屈于权贵、不惑于富贵或贫穷,赢得了海内外学人发自内心的尊敬;但同时他又不是一位简单的华人学者,他属于中国,但同时也属于世界。当中国传统思想在大陆受到压抑而遭受极度挫折之时,他没有放弃,与海内外学者一道鼓而呼,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做着必要的思想、学术准备;当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际,他与众多海内外同道一起共同努力建立起中国与世界的密切关联,他邀请很多学者到哈佛燕京学社,不仅仅实际体验中外交流、直接参与中西互通互鉴,而且在全球的语境中思考如何在急速现代化和深度全球化的过程中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传统文化蓬勃复兴的时候,他又在思考更为深远的问题,通过在中西之间搭建学术桥梁,促成和参与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理论讨论,团结中外同道,为形成实质性的人类学术共同体做出不懈的努力。

 

杜先生是一名真儒者,有一种“文不在兹乎?”的自觉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他对儒学、对中华文明自信的根源,也是他对传承、创新、发展执着追求的根本动力。而正是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为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界添加了越来越洪亮的儒学声音。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杜先生不是一位普通的儒家学者,他立足于儒家,但考虑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思想发展。他所倡导的各种论域,如儒学的精神性、启蒙反思、文明对话、世界伦理以及他对文化中国、中华文明的多维度探索和多视角阐释,虽然立足于儒学,但又外溢为具有普遍性、普世性的思想乐章和学术主题,已经成为一面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学术世界的上空。

 

就个人来讲,我不如在座的很多人那么幸运,没有能够作为杜先生的学生或访问学者,直接受益于杜先生的教导和指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通过阅读杜先生的文章和著作来了解、理解这位杰出学者的思想和为人。他关于儒学的宗教性,关于儒学与基督教的异同,他对于孟子、王阳明、《中庸》等等儒学思想家和著作的原创性高见对我都具有启发和启蒙的作用。因此我也一直把他视为我的精神导师、志同道合的先生,一个令我尊敬并敬仰的长者和学者,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

 

 

 

(从左到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存山,姚新中,李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教授李晨阳

 

杜维明致辞

 

愿群体共业助解人类共同困境

 

尊敬的各位学术先进、嘉宾、同仁、朋友们和同学们:

 

早上好!

 

大家能来参加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研讨会,使我感到非常荣幸。

 

感谢各种助缘:

 

非仅个人独立思考,共鸣中的群体共业

 

“精神人文主义”,我对这一课题只是初步的研究,很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使我获益匪浅。

 

几十年来,我所关切的课题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和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支持并参与,使我感到我所做的工作,不只是我个人的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在大家的共鸣中,逐渐发展的群体共业。我感谢各种助缘。一种新思想产生的源泉和动力,不但来自长期独立的思考、体知、和身体力行,甚至需要机遇的助力,更重要的是,思想者的真诚,真诚做人,真诚思考,真诚修炼,真诚地承认他者的精彩。这种在内外交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才不会自生自灭。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人文讲席教授杜维明先生

 

这种内外兼修方式和思想产生的过程,是千差万别的,每个思想者都有不同的思想形成的途径,思想者心中必须要有个定盘针,你的思维方向才不会在红尘滚滚中迷失。明确了自己的道路只是一个侧面,能否持之以恒,甚至以宗教般的信仰,支撑逆境中的坚持,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为人,为学,都是一个道理。

 

我自幼做学问的方向感就很强,逆境时,常常以不忘初衷自勉。我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荣辱转变而转变。

 

自然人到大情怀之人:

 

以“学以成人”为例探索具体通向普遍之路

 

如何从具体的,活生生的自然之人,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具有大情怀的人,这是一个艰难考验,也是人的精神升华与纯粹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升华到这种程度,它只是普遍的理想价值,因人而异。这也就是儒家心学所走的由具体通向普遍的路:既普遍又不抽象,既具体又不封闭;它充分地肯定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以及这一特殊性所包含的自然和人为的限制。同时,限制的本身又是成全个人的必要条件,是一种促成个人自我实现的因素。

 

儒家的心学所代表的做人的道理,可以成为文明对话中的一种共法。

 

 

 

杜维明与郭齐勇关于学术交流的通信

 

“学以成人”是一个很普遍的课题,它与所有人都有关系,它超越了种族、性别、年龄、宗教、地域等界限。“成人”,每个具体的人,都要经过这个过程。它是一直发展,一直变化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来自身和外部,多半要通过自我反思化解。有些传统思路是暂时放弃“身”来注重“心”,有些是注重精神性,暂时没有照顾到身和日常生活。儒家有一个非常特别,并在中华民族心灵传统里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你不能离开此世,你是一个具体的、当下的人。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的时候,特别强调人的自觉,如何成为一个具体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反省和反思才能达到,这牵扯到了“学”的重要性。“学”一方面是事实的表述,另一方面“学”意味着责任、承担和传承。孔子说自己最欣赏的学生是颜回,因为他“好学”,这是他对学生最高的评价。另外孔子对自己的描述也是“好学”——学而不厌,教而不倦。“好学”是孔子的自我定义、自我承诺,同时也是他对学生的最高要求。参加宇宙万物来看,自然人是通过“学”慢慢地成为各种角色的人,而后成为有品德、有价值的人。所以,在我看来,“学以成人”不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命题,它是一个普遍的命题,我认为它的根在儒家思想之中。当然,这一课题在其他精神文明中也被相当广泛的关注,例如古希腊哲学,讨论“学做人”这一课题的内容也非常多。所以“学以成人”才能成为2018年哲学大会的主题,我相信,它将成为人类重新关注的重要课题。

 

 

 

2018年哲学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

 

精神人文主义:

 

向各类文明邀约,化解人类共同困境

 

在当今的学界中,有很多人质疑,存不存在这样一种人文主义:它不排斥自然,既注重物,又注重神和信仰。注重物,就是和自然的亲和一体;注重神和信仰,也就是有很强的精神性。它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关注重点,但又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人文主义可以超越各种不同宗教诉求,不仅超越,而是一种丰富。这种精神人文主义可以促使你成为一个更丰富的基督徒、更充实的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佛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这就是精神人文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换句话说,精神人文主义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向各种不同精神文明发出的邀请,邀请大家一起对话,互惠互利,互相丰富。我曾经倡议通过文明之间的对话,并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话的文明”。我们讲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多样的,在先秦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我特别渴望,中华民族重视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纵横中国的文化历史,它经过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如通过向印度学习,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从曲阜所代表的地方文化变成中原文化,从中原文化变成东亚文明的体现,现在从东亚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经过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出现了质的改变。尽管存在不同的认知,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内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从宋末元初开始,中国同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等“外部世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贸易交往与文化交流,还有早期的天主教在明代传入中国,基督教在现代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它的发展势头也很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转变为现代文化的助缘。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很多欧美的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一部分。

 

 

 

10月19日的会议安排

 

我所提出的精神人文主义,天和人不是割裂的、人和物,心灵与肉体不是割裂的。精神人文主义不是这种排斥性的二分法,它融合形而上与形而下,自然万物、个人、社群、天道的精神体现。它的理论基础,与多文明的交叉架构,需要大家完善。

 

我个人认为,它需深化四个向度:自我本身的内在关系,即身心灵神的统一;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即个体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整个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即“天人合一”。

 

这样的一种精神人文主义,正在面对其他文明,如一元神的信仰的挑战。如何让这种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发展、让他成为化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的助力,是我继续研究的动力。

 

(大小标题为李念所加)

 

演讲嘉宾一览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发表主旨演讲《精神哲学与精神人文主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发表主旨演讲《杜维明先生精神人文主义的新贡献》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发表主旨演讲《“实际的具体性”:从启蒙运动的世界主义理解杜维明》

 

 

 

上午第一场精神人文主义讨论嘉宾:姚新中,维也纳大学路德维希·纳格尔,美国卫斯理安大学安靖如(从左到右)

 

 

 

第一场讨论主持刘笑敢,李存山,台湾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林月惠(从左到右)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