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西昆:承孔子遗韵 传仁孝家风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9-09-06 17:12:26
标签:仁孝家风、孔子遗韵

福鼎西昆:承孔子遗韵 传仁孝家风

来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六月十四日甲寅

          耶稣2019年7月16日

 

 

 

图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福鼎西昆孔氏,以孔子后裔聚居村而闻名遐迩,有着“江南孔裔第一村”的美名。据《孔氏家谱》,清朝康熙年间,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从柘洋迁居福鼎西昆村,此后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建孔庙、办学堂,继承祖宗传统。为传家立世,孔家世代提倡“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出孝入悌,克己奉公”。西昆孔氏注重教育,传承儒家风范,每年村中都有考上大学的喜报。

 

“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从福鼎市区驱车45分钟,便来到了孔子后裔在江南的最大聚居地——西昆。古朴的孔氏家庙禁闭着朱红色的门。顶上一副朱红色的“至圣裔”的牌匾,令人顿生崇敬。村中2000多人口,有800多人是孔子后裔。仁义亲尊、温良恭俭之风,传承数百年不息。触摸着那灰白斑驳的古厝,镌刻在古迹上的儒家烙印依旧熠熠生辉。孔子后裔如一颗沧海遗珠,落在这座宁静的山村,生根发芽。

 

说起孔氏著名先辈孔昭淦,后人们对他的事迹如数家珍。孔昭淦是孔子的七十一代孙,生于1866年。他为人耿直,孝顺母亲,抚养幼侄。“孔君早失怙,事母能得欢心,弟懦弱早死,抚其子如己出,其庸行巳不可及”,孔昭淦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深受乡人的赞许。

 

 

 

图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孔昭淦寒窗苦读,参加乡试却四次与入仕失之交臂。在数次乡试不第之后,他遇到了伯乐,当时福鼎知县聘其为乡土志总纂,并兼任当地两个小学堂的教员。受聘后,孔昭淦全身心投入到了教学事业之中。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学生皆“视其为泰斗”,经常主动向其求教,孔昭淦对于教书育人的热情也越发高涨。他主张废除旧的学习制度,潜心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后因教学成果显著,被委任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县视学兼劝学所所长。

 

孔昭淦教书育人深受好评,但他不囿于一方讲坛,而是心系家乡经济的发展,希望造福桑梓,为此,他做出了改变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从事茶业贸易。

 

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地处东南沿海、商贾云集的福州,由于港口欺行霸市、恶性竞争以及官员腐败等原因,导致许多外地到此经商的人们屡遭欺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因为不忍看到千里迢迢来福州却饥寒交迫备受欺凌的同行,孔昭淦萌发了在福州建立福鼎会馆的想法,并得到了在福州经商的老乡们的全力支持。随后,商界一致推举孔昭淦为福鼎会馆的总理。在与洋商茶叶贸易中时有纠纷,孔昭淦巧妙地与洋商交涉,为后人争取运载利益做出卓著贡献。

 

宣统乙酉年,孔昭淦被选为拔贡,当年夏天,被举荐为当时福建省咨议局议员。在任期间,孔昭淦沿袭孔家“以仁待人”世代家风,力陈多项利国利民议案,如取废除妇女缠足等,但一个又一个关乎民生的议案被拖延被否决,无数次的坚持换来的都是无数次的失望。西昆《孔氏族谱》上有一首孔昭淦的《老人桥》,其中写道“灵均投汩罗,至今增感伤。君虽后古人,亦可与颉颃。他日登志书,万古俱流芳。”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孔氏后裔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当了一年的省咨议局议员后,孔昭淦带着服务百姓、乡人的未竟之志,走完了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享年仅45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坚守在咨议局议员的岗位上。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时任福鼎知县周庚慈曾为孔昭淦撰写悼文,“其人品如美玉精金,咸钦国宝;其人材如布帛蔋粟,关系民生,则哲人云亡,无论识与不识,莫不同声一哭矣。”如今孔氏家庙前立着3副旗杆夹。立旗杆夹,一则光宗耀祖,二则激励后人,传承家风,旗杆夹上的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祖辈光荣的奋斗史,而最出类拔萃的莫过于拔贡孔昭淦。

 

他一生都在为造福更多人而奋斗,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代代子孙,正如标杆般鞭策着后代,砥砺着他们奋勇前进;如朱砂一样点在孔氏族人的品性中,教引着后辈们勿忘祖先遗志;如丰碑一样伫立在西孔氏的家谱中,彰显着西昆孔裔的优良家风。他的人格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孔氏子孙。

 

孔昭淦曾经对他的后人留下珍贵的六字财富——“节渐丰,谦恒益。”以此教育后人要节俭和谦虚,这样才能一辈子获益。至今,这六个字还刻在西昆村旗杆里的建平村内,闪烁着先辈睿智的光芒。

 

 

 

图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庆德,从十七岁起就经营茶叶生意,辗转在广州等地开拓市场,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回乡发展的念头日渐强烈,于是,孔家作坊便在众人的支持下诞生了。孔庆德从小受到先祖孔昭淦的熏陶,以“仁”待人。

 

为发扬传统文化,复兴国学传统,孔庆德等孔氏一族决定先从村民教育做起。在家乡开设了德成传统学校,为村中3至6岁的儿童免费提供住宿和儒学教育。

 

“感谢天地孕育之恩,感谢国家护佑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西昆村孩子们在饭前正规规矩矩地吟诵《感恩词》。他们吟诵完毕后,便有序地打饭、夹菜,遵循着“食不言”的传统默默吃饭。经典诵读、礼仪学习、茶艺、武术、古琴、书法……他们从小就学习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习内容,这是对孔子曾授弟子“六艺”的一种延续。通过这些文化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西昆村的教育方式并非急于将知识输送给孩子,而是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导,每个孩子的认知、行为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正沿袭了古人注重的“童蒙养正”,一方面传承了先祖传道受业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期许将孔氏“仁爱”“孝”等家风渐渐传送给孔家的后人,因独特的教学方式,私塾吸引了不少邻近地区的孩子。

 

如今,在西昆村国学教育已不仅限于德成学院。村里的小学教育,也在征得市教育局的同意后,从一年级至三年级不设考试,专门教授更为深入、细致的国学课程。

 

在西昆的农民书屋中,一面墙上悬挂着一篇节选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段文字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亦是西昆复兴国学的宗旨。

 

“治学重教”是孔子后裔历代家训。一直以来西昆孔裔都自觉传承儒家文化,而传承离不开教育。古时西昆村就在族田中置办一块“书灯田”,田地收入专供老师和学生读书点油灯的费用。在这项措施的鼓励下,西昆村读书重教风气浓厚,学风严谨,人才辈出。

 

自清乾隆到宣统年间,有贡生4名、廪生4名、太学生1名、国学生7名、庠生21名。如今西昆除了教育儿童的德成书院,西昆小学也引入国学课程,还在孔子家庙后建设针对成人的大成殿,旨在“养志”、“在明明德”。

 

西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创造了一个文化氛围良好的村庄。在这里,所有人爱读书,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西昆村的孩子们比别的学校学生更热爱学习,每年村里大学生毕业的人数有好几个,前几年更出了一名女博士,成为村里的骄傲。

 

 

 

图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百善孝为先,西昆村秉承孔子“孝”的文化精髓,笃施孝行。2010年1月,西昆村成立了“孝行之家”,为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服务,重点照顾那些孤寡、空巢老人。“孝行之家”也会结合村情开展立孝风、开孝堂等活动,每年村里还组织一次评孝子活动,让身边模范影响每一位村民。

 

在西昆,孔子的后裔保留着延续数千年的与孔子相关的习俗、文化,如祭孔典礼、圣人殡仪式、接北斗、谒祖先等。西昆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祀典。每逢举行祭孔大典,省内外宗亲代表、文人雅士云集西昆,真正是一次孔子文化的盛宴。

 

孔氏家庙所承袭的“圣人殡”文明朴素,是孔子制定的丧礼模式。“圣人殡”是指孔姓家人过世后,由威望最大的族中长老主持仪式。礼毕后,由长老诵读《大学》《中庸》等文中的章节,在族人的迎送中对逝者实行火葬。整个圣人殡仪式既隆重又节俭,是孔子思想中“礼、俭”的一个体现,现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孔子儒学思想在西昆这个幽静的小山村焕发生机,传统文化在这里吐故纳新。后人们没有忘记祖先的优良作风,世代沿袭的孔氏家风家训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昆村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