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梅】徽州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与当代创新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9-09-05 00:25:41
标签: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与当代创新

作者:宋冬梅(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03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廿九日戊戌

          耶稣2019年8月29日

 

徽州,是历史上的文化重镇,“崇文尚儒”社会风气由来已久,自宋代起就有“东南邹鲁”“文化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徽州地区的文风昌盛,造就了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显赫成就,一大批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英才辈出,这一优势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资源——徽州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是该地区众多杰出历史人物赖以成长的丰厚文化土壤,也是徽商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丰厚历史资源。

 

一、徽州家风家训的历史形态与作用

 

家风家训,是徽州文化的无形资产,它凝聚了徽州乡村社会崇文尚儒与宗法合一的向心力。在历史上,徽州家风家训有孝的历史遗存、徽商奇才的诞生、藏书家的六世好学之风、《章氏家训》传家至宝等物化形态、人物传奇、家训典籍等形式出现,维系着宗族的文化情结、士商灵魂和精神纽带,构筑了徽州地区丰富而绚丽的历史文化空间。

 

1.徽州孝文化家风的历史遗存

 

徽州地区自古重视孝悌家声的培养和传承,重视诗书门第教育。其孝文化兴起于北宋,其核心体现着儒家尊尊、亲亲的基本精神,维系着宗法社会根本的礼教规则。两宋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对徽州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忠孝思想对徽州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元朝初步形成的二十四孝,在徽州广泛流布,徽州地区的人名、地名中多含“忠孝”二字。明清时期,“孝文化”进入徽州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其表现为:首先,该地区出现大量“忠孝节义”牌坊,“树立牌坊的直接或表面目的是旌表显宦、廉吏、乡贤、孝义,内在精神则是维护一种井然而不容违僭的礼仪秩序。”[1]其次,徽州宗族聚居区有慎终追远的风俗,社有屋、宗有祠,许多名门望族修建大量祠堂,宗祠之下还有支祠、家祠等,“孝文化”被写入祠堂的宗族族谱,“宗祠里都藏有宗谱,其准则为祠堂功能的细化,一般包括敦孝悌、睦宗族、勤职业、慎婚娶、严继祧、重坟茔、崇祭祀等。”[2]祠堂具有维护宗族繁衍的社会功能,“孝文化”于其中维护着封建宗法礼制。第三,“孝文化”作为徽州楹联的主要内容,雕刻着历史时光,至今抬头可见,熠熠生辉。比如,位于黄山南麓的古村落——呈坎村,其村子祠堂的一幅对联内容就写着:十四世本源深远赖前人教孝教忠俎豆常新春祭秋尝崇典制,五百年树叶繁荣愿后嗣学诗学礼簪缨弗替左昭右穆肃成仪;还有,在呈坎村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中,其正厅高悬“彝伦攸叙”的匾额,祠内大柱的楹联也突出了“孝文化”的内容:叙彝伦修名孝第,陈俎豆登进诗书。

 

徽商的形成,受益于宗族,孝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宗族,就是以“孝文化”闻名的望族,孝道维护着鲍氏宗族的繁衍与发展,明清时期宗族内注重力行孝道,富人出资创业,宗族子弟学徒,走出大山,抱团经商,诚信创业,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兴盛,也对本地区和徽州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孝文化”的传承流淌在徽州历史文化的长河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徽州人对于孝文化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意义。首先,对于宗法社会的家庭来说,徽州山多耕地少,男子外出经商,家中留下年长的父母和妇孺,所以提倡孝道,尊老爱幼,要求妇女恪守清规戒律、“三从四德”、忠孝节烈等伦理道德,这样不仅可以免除男子在外经商做官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能促进家庭和睦、维持封建伦理纲常的家庭秩序;其次,徽州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思想,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因而也得到历代帝王的认可和大力提倡,这突出表现在明代以后古徽州大量牌坊的建造都是得到皇帝恩准的,立牌坊对于社会风气、人心倾向、道德发展具有更好的导向性和激励性;第三,造一座牌坊,对个人而言意味着自己得到皇帝的赏识,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能“光宗耀祖”,是对父母和祖宗最大的孝。

 

2.“勤谨家风”培育的盐商奇才

 

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大族,乾隆年间宗族中走出一位不平凡的家族佼佼者,叫鲍志道。他秉持勤谨家风的历史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鲍志道幼时读书,按照父亲的意思,希望他学习之后能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但父亲经营欠佳,不善积财,家境一般,不宽裕,于是在11岁时,他便中断学业,弃学服贾,由族人介绍到江西鄱阳做学徒。鲍志道出门时没有盘缠,母亲便从衣服箱子底下拿出他小时候用过的襁褓虎头帽,摘下镶嵌的一枚“康熙通宝”铜钱,放到他手心,说道,这是我们家仅剩的一文铜钱了。今天给了你,以后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的了!鲍志道眼含热泪,跪下抱着母亲的腿,接住这一文钱,走出了徽州山村。到20岁时,已经闯荡将近10年的鲍志道,应聘当上了扬州一家大盐商的经理。乾隆三十八年(1773),鲍志道于“而立”之年作出了惊人之举——辞掉经理职位,创建自己的商号,独立经营淮南盐业。又过了十年,他依然艰苦拼搏,一直牢记母亲的教导,牢记家风家训,养成了刻苦自励的品格。独立经商,是他艰苦、廉洁创业的开始,平日里,他勤谨慎独,励行节俭,在经营上精打细算;越是如此,越是动操胜算,财富积累越来越快,所进常常超过所期,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鲍志道凭借精明能干的处事能力和在盐商中的威望,他坐上了两淮盐务总商的位置,成了扬州的商业至尊,而且一干就是20年,期间,以其干练智敏的才能,斡旋于官商之间,无论盐业的消长赢缩,以及公私百役,巨细大小,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两淮盐务面临凋敝之际,仍能精心佐计,张弛万变,一举振兴两淮盐业,得到政府赏识和众盐商的拥护,声名显赫。

 

鲍志道经商成功之后,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首先,他严于律己,身先士卒,时刻保持勤谨、俭朴的家风。其次,经常教育妻子儿女,躬自洒扫、浆洗、灶饪、操持日常家务,门前不容车马,家中不演戏,淫巧奢侈之客不留宅中;在教育子女和家族子弟读书方面,他有远大的眼光,延请名师坐馆讲学,要求子女刻苦读书,提高学术文化素养;晚年居里中,出资修建祠堂,敦本堂,增高殿廊庑台基,祠中重建西畴书院,俾族子弟讲学其中,冀耕读家风于勿替;当看到慈孝堂、慈孝、孝子两坊年久失修,不葺将倾,枕席难安,谆谆告诫儿孙完成厥志。当他大耄之年,撰《鲍氏五伦述》,历举先代鲍氏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方面的典型人物,图画、书写、漆刻于宗祠享堂正中屏门上,以使子孙万世效则;他教子有方,其长子鲍漱芳,自幼随父扬州经营盐务,并热心社会活动,于嘉庆帝当朝时为朝廷捐款济困,赫赫有名,后为盐运使、通政使,获得清庭“乐善好施”牌坊的赏赐。第三,鲍志道把家风家训推广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乾隆时期,盐商鼎盛,拥资百万、千万者接踵出现,不少人坐吃金山上,奢靡成风,一掷千金,而鲍志道却十分小心谨慎,他除了身先士卒管理好自己家庭之外,经常对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以俭相戒”,提醒他们勤俭经商、勤俭治家,鼓励大家传承优良家风。

 

鲍志道将勤谨家风的收获惠及社会,并影响社会风气。他本人和家人秉持家风家训,处处勤俭节约,但在社会上却乐于疏财好义,扶贫帮困,热心公益事业,人们尊称他“鲍先生”,誉其“廉贾”。他曾捐助军需、赈灾救困、扶老恤孤;当时的扬州城内,康山以西、钞关北至小东门一带,地势低洼,雨天积水,行人不便,他看到这种情况,便慷慨捐资垫高路面,易砖为石;当看到有贫穷子弟无法就读,学业荒废,他便伸出援助之手,恤孤济贫;在他担任两淮总商20年间,公益捐赠2000余万两,粮食12万石,在业界享有盛誉,两淮地区数以千计的盐商,都十分尊重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被推举为两淮“盐务总商”时,是一个不拿俸禄的民间官员,相当于今天盐商协会“会长”,但在他任总商期间,仍利用职权继续推行盐业界的全面改革;调整人事制度,选贤任能,精简勤杂人员,严明奖惩,创设一商舟溺,众商攒助的《津贴法》保险制度等,深得众商拥护。他还与受乾隆恩遇的歙县盐商郑鉴元,共同倡导程朱理学,努力宣扬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众商中收到振聋发聩的功效。

 

鲍志道的经商之道,遵循着优良家风家教走向人生辉煌。元代棠樾鲍氏著名鸿儒鲍元康在《棠川诗会序》中说得好:“夫不读书而专意于理财,其流必归于不义;不力学而专意于俭家,其弊有至于忘亲。何者?身不修也!读书以理财,则知取与之分,力学以治家,则知本末之序。”[3]为了弘扬家风,延续鲍氏治家之道,他修建鲍氏宗祠、支祠、专祠10多个,修建鲍氏牌坊10余座,明清两代,鲍氏受到皇帝旌表、诰命40多封。鲍氏世家子弟,恪守祖训,贯彻儒学,代不乏人。

 

3.“知不足斋”的书香世家

 

清代著名藏书家家鲍廷博,祖居歙县邑西长塘,世称长塘鲍氏,家世经商,殷富好文。鲍廷博少年聪慧,但是补“诸生”,两次省试不中,于是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其父鲍思翊,在外经商,鲍廷博在家孝顺祖父,深得祖父喜爱,也以孝顺闻名乡里。因父亲鲍思翊喜欢读书,性耽文史,他常常不惜重金,访书、购书,数十年如一日,购得各种珍本秘籍,其所藏之书,多为海内宋元古本和善本,经长期积累,而博极群书,家藏万卷,其藏书楼取《礼记》中“学而后知不足”之意,名为“知不足斋”。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编修《四库全书》,诏求天下遗书,鲍廷博命儿子鲍士恭将家中所藏图书626种进献朝廷,居私家献书之首位,其中250种被收入《四库全书》,从此“知不足斋”的名气上达朝廷。乾隆三十九年,“上谕”表彰,赏赐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平定回部得胜图》和《平定两金川战图》等贵重书籍;鲍廷博高兴之际,专辟一堂,名曰“赐书堂”;堂凡三楹,四大橱,并作《赐书堂记》,专记赐书藏书之事。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便归还其书,在返还的《唐阙史》和《武经总要》上还留有乾隆皇帝的赞誉题诗,其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阙史两篇传摭拾,晚唐遗迹见规模。彦休自号参寥子,参得寥天一也无。”[4]鲍廷博备受鼓舞,随后更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协同子孙将家藏善本刊刻成了《知不足斋丛书》;丛书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王鸣盛在《知不足斋丛书》序言中称赞该丛书:“有功于艺林为甚巨,今夫经之有传注训诂,史之有辩证援据,学问之大者尽于此矣。”[5]同时,该丛书的刊刻,也体现了鲍廷博“以散为聚”的藏书策略和思想,即以刊刻的方法把重要经典文献留存于世,这也是鲍氏书香之家在中华文化传承史上靓丽的一笔和卓越的贡献。

 

《知不足斋丛书》刊出时,嘉庆皇帝“龙心甚喜”,嘉庆十八年(1813)谕旨:“鲍廷博年逾八旬,好学积古,老而不倦,著加恩赏给举人,俾其世衍书香,广刊秘籍,亦艺林之胜事也。”[6]因《知不足斋丛书》中收集了很多海内孤本,非常珍贵,所以成为当之无愧的传世瑰宝;时人尊重尤嘉,清代高承勋续编《续知不足斋丛书》,又有清佚名编辑《仿知不足斋丛书》,还有清代知名学者、藏书家鲍廷爵编《后知不足斋丛书》等,推动了清代刻书事业的发展,足见其影响深远。鲍廷博好学精进、精益求精的家风世代相传直至六代孙,后来,《知不足斋丛书》被宁波天一阁和湖州皕宋楼收藏;鲍廷博及其后代,演绎了一个特殊的书香世家的六世好学家风。

 

4.《章氏家训》崇文重教的历史遗风

 

绩溪县城章家路“西关古里”,是徽州章氏族裔聚居宝地和徽文化核心区域。其百米小巷之中,但见纵横着众多章姓名人故居,有职思堂、慎思堂、文承堂、积厚堂等一一顺势排布,有的故居墙体外至今仍然拓印着《章氏家训》。

 

据了解,《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为五代十国时期章仔钧所立。章仔钧,字仲举,号彰良,自幼才学过人,唐天佑年间受福州闽王节度使王审知举荐,任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北宋宣和二年(1120),章仔钧后裔一支迁徙绩溪县,迄今千年,《章氏家训》一直被章氏子孙奉为传家宝,这是保存至今最早的民间《家训》,中国十大著名家训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标志着徽州地区“家风家训文化”的重要历史传承。

 

《章氏家训》言简意赅,共196字,主要内容: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忍让安家,嫖赌败家,凶暴亡家,不存猜忌,不听离间,不生愤事,不专公利。其核心内容,是耕读和勤俭,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教育子孙后代知书达礼,修身立命,遵守规矩,为家族争光。分析其包涵的内容,“劝学篇”主要训诫: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心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我祠而葬我茔乎?戒石具左,朝夕诵思。“修身篇”主要训诫: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齐家篇”主要训诫:传家两字,曰读曰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立业篇”主要训诫: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在《章氏家训》的熏陶影响下,章姓家族,代有才人,如明代经学家章潢,近代国学大师、民主革命家章炳麟等,历史上虽然绩溪章氏分支庞杂,发展近千年,但崇文重教的核心理念,始终凝聚着宗族的发展主线,秉承家训做人做事,已成为章氏族裔的独特内涵和自觉意识。《章氏家训》千年传承,不仅对于家族、家风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见证意义。

 

综上可见,徽州地区的“家风家训”除了以上谈到的名门望族之外,历史建筑遗存的家风资源还有很多,比如抬头可见的堂额、匾额、牌楼、楹联、祠堂等等各种建筑遗存上保存丰富的家风家训文化;另外,在历代名臣事略、历代名臣琬琰录、古今列女传、方志、家谱、文集、碑碣、碑刻、徽州名人诗文等历史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家风家训,说明了“家风家训”的丰富内容和多元形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当代家风建设新战略

 

历史上,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民风社风的重要根基,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家风建设已经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治国理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六中全会公报上也鲜明提出了“家风”建设重大战略,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号召,“家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战略,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家风”战略,所以只有深刻认识党中央“家风”战略的重大意义,才能够增强贯彻这一战略的思想意识,才能够提高实施这一战略自觉性和积极性。

 

1.家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新策略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讲话中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7]习总书记的讲话,再次明确提出了“家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很多。历史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事业执着追求。他新婚四天,即离别新娘涂山娇,率众治水,历史称赞他“不以私害公”。他的家风,不仅影响了家人和后代,而且也垂范那个时代,完成了中华民族从氏族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转型的重大社会进步。

 

相反家风不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关键的少数高级官员的家风败坏,将会导致世风日下,人心涣散,乃至败政去国。夏王朝的第十六世孙夏桀,就因为家风败坏而丧权去国。夏桀个人能力很强,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敢于空手博虎。他向周边拓土,征服了很多小国。但是听信宠妃之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最后从强国的巅峰跌落下来,被国人流亡到江淮南巢。商纣王也是同样,败于不良家风。他偏信妲己,杀戮忠良,导致惨死于鹿台的下场。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就又多次点燃烽火,戏耍诸侯。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诸侯不再相信紧急军事情报,结果周幽王被杀。

 

外国重视家风也如此。在韩国爆发的“闺蜜干政”门,就是韩国总统朴槿惠家风不正的典型事例,她的亲戚朋友利用总统影响,利益输送,侵吞国家财产,民脂民膏流失。

 

古今中外,正反两种家风证明,家风好坏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今天也一样。尤其是“关键少数高级干部”,家风是否端正,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关系到国家政策法令的权威性。儒家重视家风教育自古有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8]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精英层、特别是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

 

2.家风建设是反腐败的“防火墙”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很多针砭社会腐败疮痍的战略,其中,反腐防腐战略永远在路上,特别深入人心。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建设,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

 

家风优良,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规不严、家风不正有很大关系。从大量揭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很多腐败,祸起萧墙,家风败坏已成为领导干部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2015年10月17日,中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

 

普通家庭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祸及全家;领导干部家庭,如果家风崩毁,则不仅祸害家族,而且还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公权,如若家风不良,其妻子儿女多是贪欲丛生、借权生财或借势欺人、违法乱纪等,现实中常常是:“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一人当官全家涉腐”,最终下场只能是“一人落马牵出全家”。从近几年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规不严、家风不正,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窝案、家族式腐败。比如,中纪委在对苏荣严重违纪案例的通报中,指出其自身严重腐败,并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政,谋取巨额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损害了当地政治生态,性质极其严重,影响十分恶劣,是“家族式腐败”的典型。苏荣“落马”后,自己在忏悔录中也承认:正常的同志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家,成了“权钱交易所”,他自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这种“家风”,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

 

《周易》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最近,大家众所周知的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刘铁男,在他儿子刘德成小时候便告诉他,做人要学会走捷径,要做人上人。经过这样的“家教”,刘铁男从小就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所以当他弄权敛财时,他怎么可能秉公用权?另外,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也是从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中打开缺口,拉其下水。可见,家风败坏是干事创业的负能量、负资产,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家风建设就是要清理这些负能量,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筑牢反腐防腐的“防火墙”。

 

3.党风民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高尚文明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民风;一个政党,需要建设良好的党风。民风、党风,都和家庭紧密相连,家风中也包含着民风、党风。

 

家风建设,是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阵地。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组织,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的最小实体,是家庭成员思想教育的孵化器。无数的家庭组成社会肌体;千千万万个家庭组合起来,就是社会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孵化器,涉及教育类型多样,例如尊老教育,子女成长教育,家人的思想教育,祖业传承的秘技秘籍教育,管家的管理模式教育,凡此等等,关系到国民素质,属于新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是文化建设、文化兴邦战略通向全民的关键“最后一公里”。

 

根据人口调查,我国现有2亿老人。现状很好,敬老、赡老,蔚然成风;但是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进一步巩固这一局面;毋庸讳言,当今社会也存在家庭精神缺失:啃老、虐老、坑老,屡屡有之。通过家风建设,有利于协调家庭,稳定社会。另外,我国现有12岁以下儿童2.2亿,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他认为:这个题目要继续做下去,通过征文、访谈等多种形式,往深里走一走,让每个家庭都做起来。

 

我国历史上的古今名人,多有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宋代包拯严格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其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9]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好的家风,如同“润物无声”的甘霖,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优良家风,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灿烂不熄的宝贵民风,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和家庭相连系,只有家风端正了,才能为提升民风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三、家风家训的当代实践与创新

 

历史上的家风家训,既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还表现出每个时代的精神内涵。今天,我们党和国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家风战略,因为社会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社会格局也有更新的特点,所以积极推进家风建设,才能够与之匹配,才能够满足当代党风、政风和民风建设工程的需求。笔者认为,创新当代家风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让传统家风家训“活起来”。前面提到的《章氏家训》,在今天已经有绩溪自编家教教材《章氏家训导读》面世,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该书3万余字,图文并茂,有简介篇、感悟篇、恪守篇和附录四个部分。简介篇对仅有196字的《章氏家训》全文作了浅显易懂的注释;感悟篇是章氏后裔及社会人士对《章氏家训》传承与弘扬的提炼与升华;恪守篇例举了章氏后裔在为官、为商或从教中恪守家训留下的人物故事;附录部分收集了百余条古今名人各类家训。该书免费面向全镇学生家长、镇机关、县教体局及各乡镇学校发行。《章氏家训》中的“正气守德,代有传人”精神内容,在当代很有树立正气的典型性。其家训,本来是村居委提供的汇报资料,但现在已受到中纪委的重视,并予以全国推荐。章氏名人的例子,前面已有介绍,另外还有章氏家族中的章道基(1756-1830),他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盐官,谙熟盐法,长期执掌多处盐场行政与产销,直接批验“盐引”,为官清廉,他秉承“职所当为必竭尽其力,思不出位无贰尔心。”[10]其内容和精神,至今警示着后代子孙,为官当尽其责,为政要竭其力,成为章氏子孙严格遵守《章氏家训》的典型代表。当代,章氏家训又增加了新内容,比如《宣城章氏新家训三字经》:人不学,理难明。养不教,父母昏。教之道,专且恒。早立志,力奋进。还有,《宣城章氏新家训三字经·笃行》:知行一,德业隆。匹夫责,勇承担。秉赋异,勿相轻。预则立,和合通。平常心,与时进。诚如是,始为人。这是传统家风家训“活起来”的典型例子。

 

其次,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精髓,即: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所有文化建设都应该遵循的文化纲领,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家风家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人们的意愿,适应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历史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化、具体化。

 

第三,与法律相结合创新家风家训。提倡家风创新,必须要有法律意识。在中国,个人的隐私,家庭的隐私,受到法律保护。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民群众,引导每一个家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家风,但是我们不能够干涉,不能够包办,尤其是家规,一定要知晓和牢记:中国是一个法制和法治的国家,允许家庭有自己的隐私,允许个人有自己的隐私,尤其是“民族”“宗教”“商业机密”“知识产权”“区域风俗”“侨胞”等各种政策下的政治生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创新家风、移风易俗,都必须服从“民主”“自由”“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有一些特殊的家规家训应该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

 

第四,创新家风家训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创新家风家训文化,要有灵活的方法和途径,让传统家风家训“活起来”,使其更好的融入当代“家文化”建设中来,融入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笔者建议以下途径:其一,问卷调查,搜集汇集优秀家风家训。实际上,我们身边已经涌现了很多新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新家风,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意搜集汇集,加以引导。现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实践中心,家家门前挂上“家风家训”,有的还以楹联的形式刻在门前,这就是很好的形式,很好的影响,很好的正能量。其二,针对家风家训主题,举办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定期召开关于家风家训的座谈会、学术会,有利于提升对党中央家风战略认识,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家风建设”新战略,焕发家风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从理论层面认识家风家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深刻领会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部署。其三,针对家风家训主题,评比优秀家风家训。在一定社区范围和党政机关,评选优秀家风家训。这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也是家风建设的教育课堂,还是普及家风家训知识的窗口。其四,针对家风家训主题,出版新的优秀家风家训文集。家风家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特点,及时出版当代优秀家风家训读物,有利于积累保存当代社会家风家训建设的成果,也有利于家风家训的历史传承和发扬。

 

注释:

 

[1]廖奔:《中国乡村社会空间文化考察》,《传统村落》,2013年第1期,第19页。

 

[2]廖奔:《中国乡村社会空间文化考察》,《传统村落》,第19页。

 

[3][元]鲍元康:《理财·俭家语》,转引自廖奔:《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空间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第20页。

 

[4]《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唐阙史》之《御题唐阙史》,转引自周怀宇:《论徽商鲍廷博对<四库全书>的贡献》[J].《四库学》2018年第1期,第209页。

 

[5][清]王鸣盛:《知不足斋丛书·序》[A],[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C],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页。

 

[6]《科场条例》卷五十三,清咸丰刻本,第598页,转引自王日根:《清朝皇帝利用科举功名体恤功臣名勋简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第124页。

 

[7]刘新华:《好家风树立形象——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解放军报》2016年4月28日,第6版。

 

[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页。

 

[9]余足云:《当以“清白”惠子孙》,《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7月30日,第2版。

 

[10]绩溪章氏“职思堂”楹联内容,转引自黄英,郭超:《善待乡贤文化的“前世今生”——以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为支点》[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6卷(第11期),第44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