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全荣】在逆境中学会生存——观朱熹手书《四季诗》有感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19-08-07 17:40:31
标签:《四季诗》、朱熹

原标题:不随人俯仰 朱熹手书《四季诗》

作者:邹全荣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一日辛未

          耶稣2019年6月3日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夏,“伪学之党”“逆党”一案兴起,朱熹被指责为“党魁”,这可是不轻的政治迫害,与朱熹一同遭遇“逆党”禁锢、永不叙用的共有59人之多,连宰相赵汝愚也在牵连之中。朱熹退出朝廷后,来到泰宁县。

 

据泰宁县博物馆有关文献介绍,朱熹是在庆元三年至庆元四年(1197年—1198年)隐居泰宁水南的小均坳。在这个远离政治纷争的小山村里,朱熹只住了短短的两年。而在这短暂而平静的两个春夏秋冬中,朱熹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心理转变,曾经有过的亲君王、匡世风、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已完全被山村的四时景色所溶化。心态超然之后,他便静下心来继续做学问,在小均坳读书处高挂两幅匾,上书“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自号“晦翁”的他,身心仍浸淫在读书的快乐境界中,就连长满在窗前小径上的绿草,也顾不得去铲锄了。家居环境的静谧,安养着朱熹淡泊名利的心态,他将一年四季中的山村景致的变幻,读书时获得的感悟,一同融入治学中。

 

天刚拂晓,朱老夫子就起床读书,写下了感怀春日的诗:“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毫有余兴。”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本是极易引发文人伤春的情绪,但年近古稀的朱熹没有这种颓废心态,而是持有人生的积极态度,比以往起得更早,坐在书房中,拿起笔来写文章,兴致十分浓厚。朱熹能适应节令调适,找到了一种贻养身心的好方法。

 

夏季来了,朱熹在山村古树成林的幽静中,仍然是心态平和,手持书卷,宽衣解襟,心旷神怡地来到参天古树营造起的绿荫下,与书中古人对语。对夏日山居的感受,朱熹是这样写的,“古木披高荫,书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

 

秋天是最易引发伤感的季节。夜深人静时,地下秋虫悲鸣,树上的叶子让西风吹落了许多,萧条冷寂的秋天景致,扰得朱熹不能入眠。他在这样静寂的秋夜中,更增添了读书著述的兴致,为此写道,“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看案前书,西风拂庭桂”。

 

一年中的最后季节是冬季。此时山村腊梅盛开,冷峻的景致中,涌动着像梅花一样怒放枝头迎风雪、斗冰霜的感悟,那就是朱熹一辈子都在探究的理学思想。如今人生也和时令一样到了岁暮,即将完成时节的新旧更替,朱熹领悟到冬日梅花透射出的精、气、神,那就是自己孜孜不倦探究的《易》理。朱熹是这样描写冬季的,“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笔者去泰宁县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了用四块黑色页岩镌刻的朱熹《四季诗》,每块石长1.42米,宽0.39米,厚0.06米,每块石板上刻有诗句两行,每行十字。据讲解员介绍,这四首出自朱熹手书的诗,在《泰宁县志》上早有记载。朱熹擅长行草书体,字迹庄重匀称,结构疏朗有序,笔势明快连续,娴熟中透出温文尔雅的风韵。

 

原版《四季诗》,为四块采用行书阴刻手法的石刻,原放置在泰宁城内的孔庙里。因石板均已断裂,1940年泰宁人梁鼎业用梨木两片拓原版字迹,复制珍藏。我们所看到的这四幅字,就是根据原版拓下的墨宝。

 

细读朱熹的《四季诗》,感受到在逆境中学会生存,在读书中学会调适心态的淡定精神。青山与秀木,鸟语与花香,美化了的读书氛围,伴着你读书,难道还陶冶不出愉悦的性情吗?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