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下,仍有很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9-06-19 22:21:51
标签: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下,仍有很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杨东平

来源:“敦和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十七日丁亥

          耶稣2019年6月19日

 

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一方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实质性、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从100年前的五四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一个文明的国家、文明的民族不能够跟自己的传统决裂。正因为如此,这些问题才特别值得关注,这也是我们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一个初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第三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上发言

 

十八大以来,尤其十九大以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专门出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传统文化的复兴从民间的国学热,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国家意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敦和基金会花了一年的时间,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扫描、研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

 

 

 

敦和基金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资助项目负责人王萌,就项目价值及敦和基金会资助理念进行简要介绍

 

这份报告当中,我们区分了几个不同的主体。一部分是在中小学、高中、大学各阶段,政府在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要求和实际开展的情况。

 

除了政府、公办学校,近几年来,社会上最火、生长最快的是民间书院、私塾、国学班等各种民间教育机构。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到公办学校上学,只接受读经教育,对此,教育部是禁止的,但这个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也说明民间自发的国学研习热情还是非常高涨。

 

另外,一些社会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社会组织、媒体等,在这个领域也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正在生长的很有能量的板块。比如,凤凰网的国学频道、光明日报的国学版等等,还有一个新媒体,利用在线的平台和微信群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个途径也是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的。

 

很多微信群,有的是以读《论语》为主,有的是读王阳明为主,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有一个读王阳明的群,是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上班以前先读,先在网上学习半个小时,有一个老师领读或者领讲,然后再吃饭上班,天天如此。这些参与者的热心和热情之高涨,出乎我的意料。

 

 

 

教育专家、实践者以及媒体人,就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国学教育并没有形成自己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系统

 

公办学校系统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究竟如何贯彻落实仍是很大的问题。大多还停留在古典诗词、文章的学习层面。古代经典究竟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占什么样的分量?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读经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能不能用诗词歌赋来取代经典学习,代替四书五经?即便以文学形式的学习为主的国学传承,主要也还是以活动的方式,比如央视的《经典永流传》。

 

国学教育并没有形成自己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系统,包括教材。在不同的阶段,有哪些东西是必须学的,现在还没有答案。

 

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很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

 

民间的国学学习系统,百花齐放,最著名的是一个台湾的学者(新儒家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王财贵倡导的读经模式。他主张从小大量地读,背30万字等等。对于纯粹的读经,大家从经验上可能都会感到它是有问题的,我们在21世纪培养一个儿童,用千年以前的方式是不是合适?这个问题肯定会持续争论下去。即便是读经为主的机构他们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对于读经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我们怎么去确认,究竟哪些经典我们可以定性为优秀的,是必须学的,是需要背诵,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没有标准答案。

 

社会教育系统当中,对于道德教化,改善一个地区的民风作用较为明显。如山东的乡村书院,成为乡村的文化涵养的渠道,的确有助于改善家风、民风。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除了定性问题,也有师资的问题。尽管教育部已经把书法纳入小学教育,实际上绝大多数学校都做不到,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有老师。即使有老师,也会说没时间,这就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想要做更多的加法是非常困难的。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一方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实质性、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正因为如此,这些问题才特别值得关注,这也是我们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一个初衷。

 

对于究竟是主张弘扬传统还是反传统,我们已经超越了20年以前的讨论。从100年前的五四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一个文明的国家、文明的民族不能够跟自己的传统决裂,还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来创新,也就是要通过强基固本获得继续生长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祝愿。

 

(以上内容根据杨东平教授在第三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