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礼茹】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联——重走白沙路兼访江门乡村记

栏目: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19-03-20 23:28:48
标签:江门乡村、白沙路、陈献章、陈白沙

重走白沙路——兼访江门乡村记

作者:龚礼茹(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十四日丙辰

          耶稣2019年3月20日

 

引言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明宣德三年(1428)生于新会县都会村,后徙居江门白沙村,世称白沙先生。白沙之学以静为主,主张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理学转入心学之关键人物。他于成化五年(1469)第二次礼闱下第后,归至新会,侍母至孝,讲学论道。同时,他心系地方政教,不仅与地方官员保持友好关系,还参与地方礼仪改革,广倡忠孝。弘治十三年(1500)殁,终年七十三岁。万历十二年(1584),以白沙“主静”“孝友”等缘由,明神宗准白沙“从祀学宫”,成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

 

从明至今,世人常道白沙心学之精妙,非其事功之不立。有科举以来,事功盖与学问、官职、报效朝廷有关。科举立名是事功的前提,获得官位是事功的手段,报效朝廷是事功的目的。这种事功的标准,是否影响了我们对白沙的看法?如若白沙真无立事功,何以他殁后能从祀孔庙、血食千秋?何以历经明、清、民国乃至今天,白沙仍在注重务实的岭南地区享具影响力?学界对白沙的研究,集中于其思想体系,却相对忽略了在其生活世界中理解其学术与事功。回到白沙的生活世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形态产生的经验来源,更可以看到其所秉持的儒家信念如何体现与落实在地方社会之中,这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联,意义尤为重要。

 

公元2018年12月7至9日,我等前往江门寻访白沙遗迹,意欲回到白沙所处的地方社会,追踪他在乡间的生活、弘儒实践、及他的言行对后学与地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走访了与白沙相关的遗迹多处,以下记述分四个部分:一是对白沙生活轨迹的追踪,二是对白沙弘儒实践的追寻,三是其对家族与学生的影响,四是这种影响在近现代社会的延续。借由这些物质遗迹,我们不仅希望能够直接感知白沙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希望深刻了解儒者、儒学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多重关联。

 

 

一、乡间生活

 

陈白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门乡间生活。我们首先沿着他的生活轨迹,追踪他生前死后的活动轨迹。

 

(一)故居都会村与黄道娘墓

 

1、都会村

 

都会村系陈白沙的出生地,位于江门市区与新会区之间中心位置,有“一仙两贤”之说,即明代学者黎秫坡、陈白沙、女道姑黄道娘均在本村出生,故民国时曾称仙贤乡。村内有黄道娘墓、岳皇庙、华光庙、武探花黎大刚古宅、罗山嘴贝丘遗址和都会桥等景点。都会为半丘陵区,陈白沙的故居靠近北边的山隈,也是在黄道娘墓的东面。白沙曾作诗三首怀念都会:

 

《移居》:“万金论买邻,千金论买宅。岂不念子孙,而以营朝夕。长揖都会里,来趋白沙役。壤地何必广,吾其寄一席。邻曲弥乐今,园林尚怀昔,吾志在择善,无然复离析。留连脯时酒吟咏古人诗夕阳傍秋菊采之复采之采之欲遗谁将以赠所思所思在何许千古不同时四海倘不逢吾宁独去兹愿言秉孤贞勿为时所欺。”;

 

《清明日往孔家山墓》:“旧隐经都会,佳城入孔家。春云低拂马,山路曲萦蛇。只隔飘香处,犹疑坏圃花。九原无晓夜,谁管夕阳斜。”;

 

《经都会故居》:“腊月四日仡归装,舴艇衡寒到石塘。忽见溪边旧环堵,恨随流水绕春长。总角展书溪树根,风光不比洛阳园。碧桃尽属西王母,緑橘先分小弱孙。”

 

2、黄道娘墓

 

黄道娘墓位于都会桥之东。黄道娘(1049-1131),新会县归德都(今都会村)人,工纺织,家富,好施与,家财和良田尽用于建寺修路,尤以捐广州光孝寺者为多。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卒。墓为石条砌筑,地面建筑已毁。目前墓地杂草丛生,只有一块新会(县、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墓地旁边有一棵极为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是名为“太和祖社”的社稷神坛。陈白沙曾作诗歌两首颂黄道娘墓:

 

《斋大父忌作旧居在道娘坟东》:“道娘坟西近官路,朝朝暮暮行人多。世事百年浑不省,满堂宾客竹枝歌。”

 

《经黄道娘坟,颂元人黄子长圆明庄壁诗,有怀旧游,因次其韵》:“(一)总角寻芳野水隈,一坟胜概眼中来。扫开屏翳眠丘壑,打起斬軥辀坐草莱。是处青山堪对酒,何人白骨不生苔?山中旧日菩提树,移向长林特地哉。(二)吾庐直北到山隈,赢得儿时竹马来。圮下影疑黄石履,坟头青是北山莱。苦吟到晓千峰月,胜事平生两屐苔。偶过奇山寻旧侣颠毛衰白菊初哉。(三)东西烟火隔林隈,远近樵歌塞涧来。爱苔独曳浮眉杖,逐我深川没顶莱。绿展芭蕉明旭日,红飞躑躅点春苔。酒酣戏把双桃核,掷向道娘东上坟。(四)暝鸦飞入东林隈,山径人稀瘦马来。何处沧溟明岛屿,此身白日到蓬莱。水边一媪埋真骨,原上诸僧步晚苔。停鞭借问因何事,笑指坟前柏树栽。(五)夜别青丘向涧隈,前身云水一僧来。实消几屐供灵运,虚设一牀眠老莱。旧塚漫题新岁月,今人不见古莓苔。百年未满须行乐,更把闲根作意栽。(六)移家又近江之隈,不到道娘坟上来。三径每嗟邻靡仲,百年长恨妇非莱。寻思世上元无事,久坐池边细画苔。欲起英灵问端的,我无善果底须栽。”

 

 

(二)陈白沙祠与嘉会楼

 

陈白沙祠前身是陈白沙住家之所,依次有:贞节牌坊、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万历二年(1574),陈白沙位列孔庙祭祀。同年,为纪念陈献章,曾任南京礼部尚书何维柏、新会县知县袁奎等人倡议捐资建造陈白沙家祠,祠成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1985年,陈白沙祠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是—高高的牌楼,上有“陈白沙纪念馆”六个大字。左侧有:“真如传孔孟光风霽月耀江门”,右侧有:“哲理绍程朱紫水黄雲兴邑里”的题字。一进入祠堂前面的广场,就看见白沙雕像、“千秋仰止”碑和贞节牌坊。“千秋仰止”碑:上面题“门人增城湛若水题。大清乾隆乙卯季冬重修”。

 

 

1、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奉旨旌表贞节陈献章母亲林氏所建。据《新会县志》载:“林氏,邑南厢人,陈琮妻,献章母也。年二十四而孀居,贞德孚闻。姑吕性端重,严审不妥严笑,家人奉其绳约者神休。事之二十余年,得无怒色也。成化十三年有司具实以开诏旌其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新会知县奉旨重修。“贞节”木匾上款“特旨进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华盖殿大学士文康公门人梁储,赐进士资德大夫吏礼兵三部尚书文简公门人湛若水,为特旨授翰林院检讨从祀文庙文恭公先生陈献章奉旨旌表贞节母林氏夫人题”。下款“新会知县熊维镗、儒字署教论事举人刘上觐、训导邓观政、翟河斗、后学黄淳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立”:“贞节”木匾背面,横刻阴文正楷“母节子贤”四字。1979年1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该牌坊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春阳堂与贞节堂

 

春阳堂为陈白沙生前读书和讲学的处所,倚墙而立有3块高脚牌,分别是“文庙从祀”、“乡贤崇祀”、“忠孝附祀”。春阳堂向里是贞节堂,为纪念陈白沙母亲的贞节而命名,也是祭祀陈白沙父母之所。

 

 

3、崇正堂与碧玉楼

 

崇正堂为祭祀陈献章之所。置有陈献章泥塑坐像,坐像高1.5米;像前置灵牌,刻阳文“明徵授翰林院检讨理学名臣从祀文庙讳献章谥文恭石斋陈公位”。坐像两旁各有一灵牌,皆刻阳文,左灵牌为“明儒文恭公元配张氏夫人位”,右灵牌为“明儒文恭公继配罗氏夫人位”:堂的正门悬挂“崇正堂”匾额,堂内有木刻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均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朝廷的赐额。

 

碧玉楼原为陈献章故居,因当年重获祖传碧玉而建楼志庆,是陈献章珍藏祖传碧玉及奉养母亲之所,龛内置有陈献章的祖先及其长兄的灵牌。

 

 

另,白沙祠堂内保留有碑刻数块,分别为:《孝思堂记》、《恩平县儒学记》、《处士容君墓志碑》、《慈元庙碑》、《嘉会楼记》、《祭陈献章文》、《白沙陈先生祠祭田記》、《明翰林院检讨陈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重修白沙先生鄕祠記》、《明翰林院检讨白沙陈先生记》、《丁亥中恭谒白沙先生家祠敬赋》、《祭白沙祠文》、《重修陈白沙祠碑记》等(见附录)。

 

4、嘉会楼

 

嘉会楼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是御史熊逵为陈献章而建,作为供陈白沙谈文论道之所。楼址在“白沙之江湄”(今白沙公园),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巡道何子明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被毁。民国9年(1920年)疏浚白沙河时,在河床挖出《嘉会楼记》碑,认为此处为嘉会楼遗址。同年,由李淡愚倡建白沙公园,由旅港商人冯平山、陈瑞祺等人捐资,修建白沙公园,并将《嘉会楼记》碑立于园内的喜会亭,原石碑添刻有竖写隶书阴文“民国九年陈子襄捐款筑亭移竖于此”之句。“文化大革命”时期,嘉会亭再次被毁,碑刻保存下来。1983-1984年,江门市政府重修白沙公园。白沙公园内除了嘉会楼,还有新刻的《白沙先生行状》碑。

 

 

 

(三)钓台故址

 

陈白沙钓鱼台旧址位于江门市钓台路路口,相传为陈白沙当年闲暇垂钓之处,新会知县王植曾作诗句以咏其台:“江门风月一台收,放眼高空远近舟。”至同治四年(1865),因占地事宜,陈氏族人与别姓发生纠纷,已日久失修的钓台也被拆毁。后由名仕李文进、张南山等人出面调停,事件方告平息。光绪十二年(1886)再度重修,两年后竣工。民国初年,钓台被地方联防举进驻。民国十六年(1926),为开辟马路,毁前二进,现钓台旧址仅余后座。1979年,江门市政府拨款重修,1989年,被列入江门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钓台故址曾作为古玩商店,2017年才被政府回收整改成为文物展廊重新对外开放。但仍能在钓台内发现旧日古玩商店的“痕迹”——正中红木雕花神龛里供奉着陈献章的画像,画像中陈献章儒冠宽袍,双手交叉于腹前,向人展示出大气凛然的风采。仰望屋顶,“岭南一人”和“岭学儒宗”两匾,而下方则是立有土地财神的神牌。

 

(四)白沙墓

 

白沙墓位于杜阮镇松园村,是新会县文物保护单位。陈献章初葬圭峰山,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葬今址。墓为灰沙夯筑,面积约50平方米,碑文刻“翰林检讨白沙陈先生墓,孝子景云泣血立石,正德辛巳仲冬庚寅”。

 


 

白沙出生于都会村,生活在白沙村,最终葬于松园村。他在家乡奉养母亲,读书静坐,闲暇垂钓,与友人谈文论道,在这种生活中体验着儒学价值的现实开展。虽然由于历史变迁和时光的剥蚀,这个生活空间已经跟白沙生活的时代有了很大不同,但借着故居、牌坊、钓台等物质遗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白沙当时生活的基本情形,并借此理解生活与儒学经典形态之间的多重关联。而作为乡居儒者,即使没有官职在身,弘儒和教化依然是白沙念兹在兹的持续追求和现实努力。

 

二、弘儒明德

 

15-16世纪,两广徭乱,社会动荡不安。未能成功出仕的陈白沙设帐授徒,以教为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各地士子慕名前来求学,江门学派开始形成。同时,白沙与新会地方知县及广东官员交往密切,他作为儒士精英分子,在地方政府与民间百姓的互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地方官员向他咨询“政事”,另一方面他积极在民间推广儒学理念。

 

(一)讲学重教

 

1、圭峰讲学亭

 

圭峰山在新会境内的西北部,峰峦起伏,绵亘数十里,东接江门市区,南与会城镇相邻,西接大泽镇,北至杜阮镇,海拔442米。因山形酷似圭璧,故称“圭峰山”。相传隋唐时,山上多桂树,又有“桂岭”之名;其顶方圆如台,亦称“玉台山”,被认为系新会的龙脉所在地。新会县志载:“圭峰山顶挺拔玉立,其顶四方,故称玉台。”

 

白沙平生好往圭峰,讲学重在山水之间,留有诗歌数首:《游圭峰,同世卿作》、《圭峰阁》、《江村眺望,寄世卿圭峰》、《县主丁积约游圭峰山次,以病不果,赋此》、《廷实协丁明府游圭峰,雨中奉寄》、《与廷实同游圭峰,别后奉寄,且申后来崖山之约》、《壬辰秋九日圭峰作》等。清康熙《新会县志》记圭峰有“白沙讲堂故址”,玉台寺“其东为小庐山,有庐山精舍,白沙先生讲学中。”

 

2、马山讲学

 

马山位于会城东北面,是圭峰山脉向南伸延的一个小山丘。白沙曾在此讲学,嘉靖年间建有陈白沙祠。马山白沙祠原在北门街,明正德七年(1512年)巡按御史高韶建。又请明朝刑部尚书、福建莆田人林俊(1452-1527年)为邑城北门街的白沙祠撰写《邑城白沙祠碑记》(建附录)。正德九年(1514年),林俊还捐赀置田二亩,田租以供祀事,白沙门人张詡作《白沙陈先生祠祭田記》记其事(见附录)。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熊兰、提学副使欧阳铎将白沙祠“改建于学宫左马山”(据道光县志等);都御史林富拨寺田二顷(1顷为100亩),知县张文凤易置民田一顷一十亩,田租收入用于祀事。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黄如桂(江西庐陵人)倡导重修,并作《重修石斋陈先生祠堂记》(如图)。该碑至今仍保留在今竖立在马山白沙亭近旁。在抗日战争期间,白沙祠遭受到了破坏。到了1948年秋,又遭歹徒拆毁。新中国成立后,新会有关部门将马山、学宫一带废墟建设为公园区,即现在的新会马山公园。1956年,在马山白沙祠遗址上又建了一座“白沙亭”。

 

山脚下系建于隋朝的龙兴寺石塔。该石塔原在县城西大云山龙兴寺内,后迁至此。继续往山上走便是白沙祠堂旧址,但早已不在,只剩下一块石碑《重修石斋陈先生祠堂记》。但遗憾的是,相关部门对马山白沙遗址重视不够,白沙遗址及碑记保护程度堪忧,更有再此贴上小广告者,令人痛心。

 

 

 

继续往山上走,我们一行人还走小路探访了古城墙遗址。新会故城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洪武年间以砖石重建。成化、万历年间扩建子城和新城,全长为6800、高7.2米,有八个城门和三个水关。现尚存马山一段城墙。山上有清代修建的炮台、鼓楼和凉亭。

 

 

(二)恪礼崇忠

 

1、外海祭祖

 

陈白沙与新会知县丁积交往密切,《新会县志》载:“丁积,字彦诚,宁都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新会知县。至即师事邑人陈献章,政事必咨焉。”成化十八年(1482),陈白沙与新会县丁积共同推行家礼,丁积遵照《朱子家礼》刊行《四仪礼式》,包含冠礼、婚礼、葬礼和祭礼等内容。科大卫在《皇帝与祖宗》一书中,曾提及两人的合作:“陈白沙讲究‘主静’的个人修为哲学,与丁积等人讲究礼仪规范的管治哲学,二者竟如鱼得水,可以说是有点反常的。”其实这并非反常,恰好说明了白沙之学中重视伦理实践的特色,从日用常行中察见人情物理。

 

墓祭是家族、乡里伦理建设的重要一环。从白沙的实践来看,他有意识遵循丁积刊行的《四仪》。这次我们还探访了白沙先世居住的外海乡。外海乡赤泥岭,至今尚有其曾祖东源公墓,茔碑为翰林院检讨献章书,憾未知路而未能亲至。白沙祖父渭川自外海先迁都会、后居白沙村,每年清明时节白沙与亲返回外海祭祖,留有诗篇四首:《将如外海看山,先寄道傍诸友》、《重约马黙斋外海看山》、《修外海赤泥岭墓作》、《卜日修外海赤泥岭祖墓,值雨》。

 

《卜日修外海赤泥岭祖墓值雨》:“冬雨坟头蒿已生,年年披草祭清明。晩风吹落携鉏艇,又听辀隔水声。”

 

《修外海赤坭岭墓作》:“赤坭冈头封马鬛,生荆死竹无日月。晩生曾孙贱又劣,仰首苍天泪流血。载鉏入山日已决,北风吹我篙橹折。悲鸣中夜声呜咽,晓踏荒山马蹄热。开榛伐树功务捷,指挥羣仆口喋喋。须臾豁见天然穴,高下山川甚蟠结。西南诸峯青不絶,东北漫漫海波贴。向来浅土悲灭裂,再握又恐灵气泄。复以玄石置墓碣,永云云来千万刦。人生贵贱那可必,下山复作儿女别。”

 

《重约马黙斋外海看山》:“春风拟进赤泥舟,曾约看山共此游。落蕋忽过三月半,先生能复一来不。不堪老我痴犹在,且喜娇儿病已瘳。想得渡头杨柳树,清阴闲弄钓鱼舟。”

 

《将如外海看山先寄道傍诸友》:“吾衰何所如,俯仰在一席。舍傍有小水,相望渺南北。静乆动乃宜,住多行亦得。朝往暮南还,路旁事旧识。故人邀我饭,半饷吾未惜。东老对回公,神仙无恶客。”

 

弘治八年(1495)二月,母亲林夫人卒,白沙为母送葬、择墓、修祠、立祭田、迁父坟与母合葬、守孝、撰写墓志铭祭文和哭擗食素等,礼仪“一如先王之礼”。同年冬,将祖父渭川公、祖母吕氏合葬孔山之原。明年正月,迁父乐芸公之墓于小庐山,与其母林氏合葬。

 

 

2、崖山追宋

 

在珠三角地区中,新会因靠近徭乱战事地,故最受威胁。成化四年(1466),为“表异先贤,教德劝忠”,陈白沙、罗伦与广东按察使佥事陶鲁倡建大忠祠于崖山,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后弘治辛亥(1471)年,户部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华容刘夏与陈白沙倡建慈元庙。白沙追宋崇忠之举对地方影响深远,自此以后,崖山逐渐成为华夏江山之象征。

 

陈白沙平生喜与好友、门人、地方官员往崖山吊古,仅诗歌即留下将近二十首,分别为:《陶佥宪约游崖山,立张陆公祠》、《祭大忠祠文》、《崖山看大忠祠竖柱,阻风,七日后发舟,用旧韵》、《力疾书慈元庙碑记》、《吊崖》、《奉陪赵提学崖山慈元殿吊古》、《游崖山,次李九渊韵二首》、《廷实累约游崖山不遂,世卿在数千里外,不期而同,固亦有数,次旧韵寄廷实》、《奉陪方伯东山刘先生往崖山舟中作》、《东山至崖山,议立慈云庙,因感昔者梦之言,成诗呈东山》、《宋行宫》、《题慈云庙》、《题宋丞相陈俊卿画像》、《题宋状元陈文龙画像》、《邓督府欲得慈元庙记,上石答之》、《题慈元庙,呈徐岭南纮》、《崖山杂诗》、《渡崖海》、《登崖山观奇石碑》。至今新会地区传有《陈白沙怒改奇石碑》和《陈白沙崖门遇玺》的故事。(参见:王立新:《江门民间关于陈白沙与崖山的传说考颂》)

 

清人钱谦益曾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亦有民谚:“崖山之后无中华”。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寇新会崖山,破坏了旧有的石刻碑记。因国值危难,地方人士在崖山举行祭祀宋室仪式,以表忠魂,激励人心。

 

 

《厓山总图》:明代三江人赵思仁捐巨款兴修厓山祠庙,纪念殉国的宋代君臣及杨太后。

 

 

抗战前未被破坏的崖山景色

 

 

(资料来源:《申報》,1934年10月13日)

 

如今崖山已经发展成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我们绕至原崖山旅游区的大门遥望崖门风景。

 

 

杨太后陵墓位于古井镇官冲村,为土堆墓,顶有竹笠状石帽盖,由蚝壳搭建而成。杨太后系宋少帝之母。1279年,陆秀夫负主投海殉,杨太后闻耗大恸曰:“我忍死间关至此者,为赵氏一块肉耳。今已若此,夫复何望?”遂蹈海死。张世杰拯而不及,命泅水者得其遗尸,葬之海滨,今新会崖门左侧有冢巍然者是也。据载,昔白沙门人番禺张诩有杨后陵铭曰:“朝闽夕广,提二弱孤,依臣张陆,为宗社图。所奔波者,赵氏块肉。今则亡矣,伊畴之属。茫茫大海,履之若无,止见仁义,不见其躯。曹娥死孝,贞莪死信。惟后之死,仁至义尽。山陵峩峩,尺土孔多,六鳌擎负,毋使随波。”本来陵墓前面是海滩,但沧海桑田,海滩成为陆地。海岸线往后延伸。陵墓右侧有一座原始的社稷坛。

 

 

通过讲学宣扬儒学信念,塑造士人群体的价值认同,是儒者推广儒学教化的基本方式。白沙辞官回乡,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儒学的外王事业,相反,我们看到,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学,以及象征意义的仪式活动,白沙仍然着力推动儒家教化事业在地方社会的开展,由此带来的儒学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儒家观念的普及,对江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流被至今,仍然表现在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之中。

 

三、收敛近里

 

白沙恪礼崇忠的行为也影响至其门人和后学,他以实际行动如撰写诗文、题字等,积极嘉奖友人与门人的在乡里宗族推行的礼仪建设。本次走访的白沙门人——潮连马氏、区氏和卢氏,相较其他,尤为重视家族、乡里伦理秩序建设。或正如《明儒学案》“仇兆鳖序”云:“白沙之学在于收敛近里。”

 

 

(道光《新会县志》卷十,艺文志)

 

(一)马氏与《均田文》

 

8日早上,我们前往世乡贤马大夫祠。世乡贤马大夫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Y107(潮连大道)。潮连马氏始迁祖桂儒与道卿南宋迁入新会。二世持国,官至朝议大夫,主管容州府;三世晞骥,官至朝议大夫,主管雷州府;四世宜祖,官至朝奉大夫,主管英徳府。持国、晞骥均崇祀乡贤。所以马氏三世太守,两代乡贤,传为佳话。世乡贤马大夫祠文革时期被毁,1993年港族胞发起重建,2018年以股份制形式重修,内存有明代碑刻三块。

 

 

潮连马氏家族与陈白沙交往密切。马氏马广生是陈白沙挚友,马广生子国馨与侄国磐是白沙门人。

 

1、马广生与《马氏均田文》

 

马广生,系陈白沙之友,因祖上族田恒产多,拨田以均分而著名。《广东通志》载:“马广生,字元真,号默斋,新会人,白沙之友。子国馨,侄贞,同游白沙之门。尝相与作均田法以祀其兄之无嗣者,白沙嘉之,书其后。知县丁积称马氏处家由礼让之风,均田一事可法于后世,勉之以诗‘有喜见林中有俊英’之句。《白沙弟子传》。”

 

现存马氏书舍的《马氏均田文》碑记载,马广生原兄弟四人,观生、宜生、相如和广生。观生、宜生皆先卒于其父蓬坡。观生有一女,宜生有一子即马贞。莲坡生前将田产除去给孙女和用于祭祀的剩余部分,平均分为三份,相如、广生、马贞各一。后来,相如生有四子,广生、马贞认为,若仅分相如所得田产,四子生活堪忧。为避免相如四子为争夺田产而伤骨肉之情,二人决定将原先分配的田产收回重新分配。观生之女所得及祭祀的部分不动,其余由广生、马贞及相如四子均分。成化十五年(1479)八月,马广生亲书上述均田法,并由五个侄子刻石。(参见:高东辉:《江门陈白沙遗迹考》)

 

陈白沙嘉之,作文《书马氏均田文后》,碑立于世乡贤马大夫祠内(碑文见附录)。又作《阅马氏均田文》:“王侯尚爱槖中装,何况田家弟与兄。孟子未知人世事,独将仁义教齐梁。”

 

 

按:马广生及其侄马贞对家族田产重新分配的做法,为地方宗族管理提供了指引。除均分之外,还另设祭田“轮流耕收”,能够帮助地方确立礼仪制度,故陈白沙大力嘉之。

 

2、马贞与陈白沙

 

马贞,潮连人,又名马国磐,字伯乾,别号甘泉。马广生之侄。早年失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游白沙之门。(《古冈处士马君墓表》)《广东通志》载:“白沙与马贞书曰:‘贞父不幸早逝,贞卒成立。贞有母也,有母而无年,贞之不得于天也。奈何奈何!’陈白沙尝《饮马氏园赠童子马国磐》之作。”

 

《饮马氏园赠童子马国磐》:“日转芭蕉双窦鸣,飞飞蜂蝶喜新晴。衰翁醉卧溪园里,一曲春牛和国馨。白髪跏趺溪树根,还从地主见诸孙。醉中自唱渔家傲,击碎花边老瓦盆。”

 

《与马贞二则之一》:“舟中与一之谈及神理为天地万物主本,长在不灭。人不知此,虚生浪死,与草木耳。神理之物,非但不可恋着,亦其势终不能相及,于我何有?”

 

《与马贞卜筑圃中,与容贯同处》:“何处有花堪结椽,溪边园里树相伴。一齐一榻同灯火,江草江花自岁年。元亮高棲须避俗,岩青异骨合成仙。东风两岸黄鹂语,我亦中流坐我船。”

 

 

(二)区越与“慈母石”

 

在区小健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方岳家庙、区氏大宗祠和其他区氏宗祠。

 

(区小健,男,广东新会人,潮连区氏德新公房二十四世孙,九世祖西屏公区越后裔,曾供职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他退休后热心本族宗祠事业,出版著作《区奉政遗稿》、《乡贤区西屏集》和《岳伯家声——潮连区氏十一龙祠堂录》)

 

1、慈母石

 

区越(1468-1555年),字文广,号西屏,弘治八年(1495年)中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左参政。区越8岁丧母,继母唐氏对他关怀备至,区越也侍母至孝。每当区越外出求学,唐氏站在海边石上等待区越归来,习以为常,乡人颂之,称她站的石为“慈母石”。“谁化江边石,世传慈母名”,这是区越的老师陈白沙先生写的《慈母石歌》中的诗句,以歌颂其母慈子孝的诚挚亲情。嘉靖十八年(1539年),区越的学生李翔(潮连富冈人,进士),将《慈母石歌》刻于石碑上。石碑日久残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乡人伍有庸将其重新镌刻。清末潮连乡绅倡议,特意修建慈母石碑亭,以示纪念,供世人瞻仰。

 

 

2、区岳伯大宗祠、慈母亭与“慈母娘娘”神牌

 

区岳伯大宗祠位于潮连镇富冈村冈背里,坐西向东。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区氏九世孙区越集资倡建,原名“大中家庙”,祀奉始祖竹溪公妣萧氏等。根据族谱记载,嘉靖二十九年区越作《区氏初祖祠堂记》、永历戊子年(1648)区珏作《重修初祖祠堂记》、康熙二十九年作《始祖原祠记》、道光九年作《始祖原祠记》、民国五年《始迁祖祠》以及1995年作《区氏始祖》等。内存1995年的石碑一块。

 

 

慈母亭是为了纪念区越“母慈子孝”的故事。亭内立有《慈母石碑》。

 

 

在区氏大宗祠后,是一座社坛,设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神像。旁为丢弃的大大小小神像。另有一块石刻神牌,刻有“慈母娘娘乙酉冬重修”,不知是否与慈母石有关。

 

 

3、方岳家庙(追远堂)

 

方岳家庙位于坦边方岳街11号,背靠龙岭山。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区越倡建,内祀区越高祖、曾祖和祖父。1996年,其后裔发动海内外乡亲捐款,以“方岳家庙康乐中心”,原地重建方岳家庙,方为现貌。

 


 


《追远堂祀事凡例》《岳伯区家庙碑记》

 

 

 

(三)卢氏与“敦本堂”

 

1、卢应华与“敦本堂”匾额

 

卢氏大宗祠位于江门市区潮连镇卢边村中央。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由九世洪斋公倡议建祠,购地于大社坛之左,建一中堂。其堂名初为德名堂,后改为敦本堂,祭祀始祖宋宣教郎龙庄公等。悬挂在潮连卢边卢氏宗祠内的“敦本堂”匾额,落款为“白沙陈献章”。据《新会潮连卢边卢氏族谱》及《潮连乡志》载,该匾为正德三年(1509)卢氏十世祖东华公扩建卢氏宗祠时请其老师陈白沙所书。东华公,名应,又名协,由其舅父宋子敬引荐受业于白沙先生。其茅龙书法深得白沙真髓,几乎无以分辨。族谱称“其茅笔书遗墨二帧,咸以为酷肖陈白沙也。”(参见:高东辉:《江门陈白沙遗迹考》;)

 

 

2、卢氏名宦家庙

 

名宦家庙位于潮连卢边海田街,占地面积737.5平方米,供奉卢秉章奇峰公。卢秉章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人,任湖北荆州府监利县教谕。据介绍,卢秉章天性敦厚,对母亲极其孝顺,常常因为不能在老母亲身边侍奉而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在多次陈情之后,卢秉章辞官归故里,与母亲相依为命。嘉靖28年(1549年)卢边十二世公慕轩,为将其风范发扬光大,始建“文林郎卢公祠”,成为卢边第一个乡人名宦之宗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新会知县侯学诗主持建忠孝祠,卢秉章因“为官清廉,为子至孝”,作为孝养名宦而入祀忠孝祠。其后裔澳门富商卢华绍(卢九)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捐巨资重修文林郎卢公祠时,改名为“名宦家庙”。

 

 

3、卢九和寡嫂

 

卢九,是澳门博彩史上第一代赌王,原名卢华绍,字育诺,号焯之。据祠堂老人介绍,卢九的寡嫂抚养他长大,然后让他出外拼搏。待卢九荣归故里才发现,寡嫂逝世。为纪念寡嫂,特意重修了祠庙祭祀她。

 

《新会潮连芦鞭卢氏族谱》载“公讳华绍,字育诺,号焯之,躯干雄伟,头特大。少年怙恃,生计殊窘。弱冠后,始至澳门,业钱银找换。稍有蓄积,设宝航钱号。既而以善营商业,雄财一方。性友爱,两兄早逝,事寡嫂有礼,抚诸侄如己出。”又载:“前清封恭人二十世谦臣公淑配陈氏太恭人恭人姓陈氏,适谦臣公。早丧所天,无所出。焯之公敬事寡嫂,以次子宗璜嗣之。宗璜既贵,赠谦臣公中宪大夫,恭人亦循例受封典。”

 

 

4、封圻家庙

 

封圻家庙位于潮连镇卢边村庙前。坐南朝北,与卢氏宗祠并靠,主体建筑三进深,牌楼、中座、后座。两侧有青云巷,还有厢房,占地面积510平方米。该庙是登州府知府、督办四省粮台芦鞭卢氏二十世卢朝安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由于卢朝安任职期间,屡立奇功,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专折保奏,谓其才可当封圻重任,故家庙名为“封圻家庙”。家庙因奉旨而建,故牌楼正中有“圣旨”石匾。后座原有慈禧皇太后御笔“福寿如意”4字木匾。现为潮连曲艺社排练所在地。

 

 

 

5、卢氏宗祠群

 

 


马氏、区氏和卢氏均是江门当地大姓,与白沙渊源颇深,其家族建设深受白沙观念影响,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实践确立自身的宗族传统。保存至今的众多祠堂,正是白沙门人在地方社会实践儒学教导的证据遗存,它们的存在,说明白沙“收敛近里”的一系列努力是富有成效的。这种成效未必在白沙在世时即已表现出来,但借由历史的积淀和传承,这种影响最终渗透在了江门社会的精神气质之中。

 

四、百年影响

 

陈白沙在明代儒学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江门而言,陈白沙重视礼仪制度、忠孝理念以及学教结合的伦理实践,对于地方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一)都会村宋忠武庙

 

现在都会村已无白沙故居遗址,剩下黄道娘墓。从陈白沙所作《经黄道娘坟,颂元人黄子长圆明庄壁诗,有怀旧游,因次其韵》来看,“水边一媪埋真骨,原上诸僧步晚苔。停鞭借问因何事,笑指坟前柏树栽。”、“夜别青丘向涧隈,前身云水一僧来。”、“欲起英灵问端的,我无善果底须栽。”,黄道娘坟旁很可能是一间佛寺,或是由僧人打理的寺庙。但我们到访的时候,发现黄道娘坟旁是岳皇庙,又称宋忠武庙,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从庙内碑文来看,民国七年、2005年和2009年均有重修。很可能后人据原址佛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奉祀岳飞的庙宇,强调忠的理念。

 

一进入庙大门,便看见双手绑着身后,跪坐的秦桧像。据守庙婆婆介绍,岳王庙系生产大队的人修建的,秦桧像在庙宇落成之后便在这里了。岳皇庙大门的名称是“宋忠武庙”,对联是“精忠岳宋史,神武耀庄山”。

 

 

一进山门,便能看见一块木制的刻着“忠”的屏风,屏风左侧刻写“屏风由里人黎家川率男健明捐建”。左右两边是庙碑。山门右侧供奉土地神像。

 

 

 

正殿中间供奉岳飞元帅及其将士张实和黄贵?。有对联“忠勇经邦贞心传万代,义恩报国大节耀千秋”,横批“山河我色”。左右两侧分别供奉吕祖仙师和观音。

 

 

(二)叱石

 

在广东新会县杜阮,是圭峰山的一条支脉。山势象大鹏鸟,故又称鹏山。山涧一带原名羊石坑,有巨石壁立,称观音岩、童子石。周围乱石累累,有卧有立,有俯有仰,酷似羊群。明末,里人黄公辅少时常游玩于此,他借用黄初平叱石为羊的神话,取“叱石”为山名。“叱石”因忠明英雄黄公辅而著名。

 

1、黄公辅祠

 

黄公辅(1576-1659),字振玺,别字春溥,广东新会杜阮(今属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福建浦城知县、山西道监察御史、湖广布政司参议、湖广参政。明亡,与王兴起兵新会抗清。曾登杜阮叱石北燕岩,感叹:“思燕人已远,北望一茫然。惟有岩前树,年年泣杜鹃。”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平南王尚可喜致书公辅劝降,公辅复函表明“生为明孤臣,死为明故臣,辅志决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公教我矣,辅安敢当明公之赐。”后被困,宁死不屈,与王兴等自焚于新宁(今台山)汶村。后人以黄公辅的佩剑衣冠葬于叱石岩上、鹏山山腰高处山窝中,历代均有重修,现在仍然存在。墓碑刻有“大司马兵部尚书黄公辅之墓”字样。

 

庙门有对联曰:“长念汉家营议昔北燕为戎西宁死节忠烈之气以穷问当年故国河山谁宾谁主,可怜明社屋到今岩阿石老木末飚狂狗芻如昨慨此日中原兵甲争地争城。”,旁书“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秋九月邑人简清吾题。功南建南居宗侄孙礼端、琴谱敬*”。

 

 

2、叱石寺与白仙祠

 

据清代新会县志载:“相传宋嘉泰年间,白玉蟾仙师在此修炼得灵芝十二茎服之升仙。”后人因此建白仙祠。

 

叱石寺系清初玉泉寺僧人到此开辟山门,不断发展起来,成为新会五大禅寺之一。1995年,叱石摩崖石刻、碑廊和大雄宝殿被列为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叱石寺有一副由朱光坤于1932年撰写的对联:“白祖谈禅黄公报国恰有名山志胜并传儒士各千秋,崖门纪宋叱石思明空嗟华夏沦夷两代兴亡悬百里。”

 

 

 

3、黄大仙庙和车公庙

 

1986年,香港侨胞黄炳照和黄成广回乡投资重建叱石寺,并为“叱石更趋兴旺,必须继续扩充设施。有感于香港有黄大仙祠、车公庙,港人极为信仰,而外国人士到港旅游,多到两庙游览。相传黄大仙叱石成羊,叱石寺亦因而得名。关系如此密切,而庙宇商缺,得此启发乃再拟捐资建黄大仙祠、车公庙、长寿桥及爱活亭。”

 

 

 

 

(按:90年代香港兴起回家乡捐建庙宇答谢神恩的浪潮。40-70年代逃港人士因贫,集中定居在香港黄大仙庙附近。因60、70年代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这些底层人士发家致富,他们以为黄大仙等神明的庇护之故。改革开放后,他们有组织有计划回大陆投资建庙。)黄

 

4、玉子庙与文武殿

 

 

(三)圭峰重教

 

在白沙的影响下,地方对教育极为重视。1919年的重阳节前夕,新会文化名人何琴樵先生组织300人声势浩大游圭峰,发起装点名山活动,如拱壁亭、四君坟、八贤亭、东坡纪念碑、朝安亭及思源池、李淡愚圭峰祝寿碑、明锡坊、永镇山门等。

 

 

1、讲学亭

 

民国9年(1920),新会人李淡愚先生函请旅居越南海防华侨谭雨苍(植三)捐款建成讲学亭,自此讲学亭成为文人瞻仰白沙的好去处。白沙讲学亭联三副,分别是“地如蓬岛春常在;人到琅娱景亦闲。”“道悟鸢鱼情怡泉石;云拖塔影月印湖光。”(注:上两联为民初怡云诗社社员九畹花农撰);“讲学在名山,出北郭而来,陟彼崔嵬,预留我辈登临地;”(此联为李淡愚撰。)

 

民国二十七年(1938),李淡愚先生年届八十,李门弟子李香介、李明若、李仪可等在圭峰玉台寺旁、白沙讲学亭下举行“圭峰九老耆英会”,为他举行特别的祝寿。九老是他和八位年过七十的好友,他们乘板轿登山赴会。会场挂满串花、贺联、诗词,当场赋诗征和,到会的人很多。会后,李门弟子捐款立此石碑,为先生祝寿,且留以后人作风范。

 

(按:李淡愚,名春华,字世馨,号淡愚(曾作淡如),又号守梅居士。清咸丰九年(1859年)生,1942年卒于香港,终年84岁。李淡愚幼时师从新会宿儒古井文楼举人吴铁梅,研习经史词章。光绪近末考科举得廪贡生,之后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他一生热心公益事业。1919年至1924年间,策划倡建会城象山公园和江门白沙公园,出面商请港商捐建了象山公园和白沙公园的亭台及圭峰山白沙讲学亭。)

 

 

2、三君墓

 

民国9年(1920年),李淡愚在白沙讲学亭下兴建“三君墓”,祭祀吴铁梅、林仲駽、关兆沅三位新会名士师生。吴铁梅与林仲駽是师生,林仲駽与关兆沅是师生,故有“两代师生都向名山占一席”之说。“三君”的三个墓原本不在一处,李淡愚将三墓迁葬于此,让他们永远共聚于白沙讲学亭下,既是慰其生前向往白沙先生的心愿。

 

吴铁梅(1827—1890),名荣泰,字文翰,慕仰白沙。广东新会古井文楼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人,以后八次上京会试,皆不及第。回乡遂弃举业,设馆授徒。邻乡近邑,慕名来学者很多,晚清新会名士,多出其门下,如谭镳(曾任新会县立中学校长)、李淡愚(曾任冈州中学校长)、林仲肩(诗人)等均为其高足,一生育才逾千人;吴铁梅生前向往白沙之学,曾撰联刻匾悬于北京新会会馆白沙像前,联云:“水紫云黄五百年必有名世;橙红葵绿八千里同话乡风。"

 

林仲駽,名文聪,表字仲駽(仲肩、仲坚),新会罗坑人,秀才,品学兼优,精于书法、金石,曾任冈州中学校长。他与李淡愚都是吴铁梅的得意弟子,又是吴铁梅的第二女婿,55岁卒;

 

关兆沅是林仲駽、李淡愚的学生,聪明勤奋,深得老师器重,与师长感情深厚,后“赴港习英文,得冯君锡蕃青眼,荐于其兄平山君,授以银业要职。”(《关兆沅墓志》)后因劳病死于香港,年仅27岁。

 

 

 

3、《新会县长李公纪念塔碑记》

 

三君墓旁系为新会县长李公纪念塔碑记。民国廿七年(1938),新上任的县长李务滋清发前任积欠的教师工资,此举在地方意义重大,故新会县中小学教职人员立塔纪念。此塔立在白沙讲学亭下,盖有其尊师重视教育之寓意。

 

(按:李务滋(1893—1974),号伯潜,广州从化县(今从化市)人。幼读村塾,10岁转学到广州。小学毕业后,投考黄埔陆军小学,毕业时适逢辛亥革命,随邓仲元师长参加惠州起义。至1936和1948年,两度出任新会县长。)

 

 

(四)五邑“三陈”与白沙

 

我们此行除了参访白沙遗迹外,还参观了三位江门陈氏名人故居,他们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或多或少都与陈白沙具有某种特别的联系。

 

1、外海陈少白

 

陈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闻绍,号夔石,江门外海人。清末期间,陈少白追随孙中山先生策动辛亥革命,被清政府列为“四大寇”之一。他参加革命活动后,为逃避追捕者的耳目,仰明代理学家陈白沙之名始改为少白。

 

陈少白故居位于江门市外海街道南华里1号,近代建筑,分为两处,隔河相望,以“白桥”连为一体,分别为“莎萝坪”和“白园”,白园右侧有一池塘,故居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内有《重修陈少白故居碑记》一块。

 

 

2、石头村陈垣

 

陈垣故居位于新会县棠下镇石头村坑塘,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前有晒坪,后有山冈,是一座砖木结构平房,一厅4房,有天井和伙房、杂物房。建筑面积124平方米。陈垣(1880—1971年),又名陈道宗,字援庵,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生于广东省新会县棠下区石头乡富岗里。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有《史讳举例》、《元西域人华化考》、《通鉴胡注表微》等著作传世。

 

陈垣始祖名陈宣,至明朝始迁邑定居,为石头陈氏宗族的开基始祖。疑十世祖伯谦公为白沙门人,据传石头宗亲诗“世德施光裕,明廷擢茂良。学维宗孔孟,华国以文章”为陈白沙所作。陈垣按“宗”字辈列,结婚时更依族例起为“道宗"。因不以行,故鲜外露,间或见诸家书中。陈垣“日懔自沙追古训”等诗句多次表达了对陈白沙先生的景仰,1910年将李承箕(大崖)的《陈氏承先裕后堂记》碑拓印传播并识云:“碑在新会石头富山书院,院为余十世祖伯谦公与白沙及湛甘泉、李大崖诸先生讲学处。”(参见:欧济霖:《陈垣的世系与故乡情》)陈垣收藏有陈白沙字画,1965年,沈尹默为陈垣作《为援庵题陈白沙所书心贺诗卷(减字木兰花)》:“崖山风月,千古精诚相对接,省识堂堂一卷昭然日月光。活活乾乾此趣於今腕下传。狂心飞鹤动静随时都是学。”

 

 

 

石头村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石头小学内,建于明嘉靖八年冬。陈垣曾执教于此,晚年有两首诗回忆,《寄汉侄太祖祠》:“昔吾廿五居乡校,今汝传经太祖祠。日懔白沙追古训,湖广山色最宜诗。”“崎山头畔百花鲜,艳说真人圣水传。为问近年傩礼日,祠堂香火否如前?”(按:汉侄指的是陈垣的侄子陈珍汉先生,上世纪60年代曾出任石头小学校长。)

 

公元1994年,香港族人发起《陈明禋堂香油基金会》,重修祖祠。1999年重修祖墓。如今陈氏宗祠旁仍屹立着石头小学。我们傍晚到达之时,正逢小学生下课。目睹穿着校服、排队整齐的小学生经过陈氏宗祠,不由得心生感动。孩童稚子与先祖祠堂和谐相处,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文化教育传承更有效的呢?

 

 

 

 

坑塘洪圣宫

 

洪圣宫位于石头坑塘村内,供奉南海神。庙内的扒龙舟文化甚为隆重。由于西江在棠下镇由西北向东南环流入海,镇内河网纵横,过去村民有以舟代步的习惯,所以村民都善于扒船,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扒龙舟文化。该庙为2002年重修。

 

 

 

石头村社稷神

 

 

泰山石敢当

 

 

3、开平南溟里陈荣捷故居

 

陈荣捷(Wing-Tsit Chan.1901-1994)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1916年,进入岭南大学学习,1924年7月从岭南大学毕业,9月赴美国继续攻读学位。1929年4月,陈荣捷完成博士论文《庄子哲学Philosophy of Chuang Tsu》获得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博士学位。1929年秋,陈荣捷接受岭南大学邀请,重回母校并出任教务长。1942年任新罕布什尔州查塔姆学院教授,后任荣誉教授。1951年起任夏威夷《东西方哲学》编辑,中国哲学研究顾问。

 

陈荣捷先生对孔子、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颇有研究,他在60年代写了《白沙之动的哲学与创作》一文,着重发挥白沙“静中养出端倪”之养出二字。

 

 

 

村落的碉楼

 

 

偶遇陈荣捷的堂侄。据介绍,前段时间江门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下来调查,开始重视陈荣捷故居的重修工作。在陈伯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陈荣捷的故居——即位于南溟村第十四巷21号以及陈荣捷小时候就读过的“履安书屋”。遗憾的是,由于天色已晚,陈伯无法联系上掌管锁匙的人员,故未得机会入去参观。据介绍,由于年久失修,“履安书屋”前些年曾遇上火灾。

 

 

 

忠义和重教,是弥漫于江门社会的重要精神气质,无论是供奉不同神灵的庙宇,还是专门记述教育事业的遗迹,都体现了这一点,以至近代“三陈”的生活和学术事业,也都可以视为这种精神气质在不同领域中的开展和延续。陈白沙及其所开创的江门学派,无疑是江门这种精神气质的重要塑造力量,由此我们也正可理解,对于隐居乡村的大儒白沙来说,事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在仕途的“高位”上推政化民,隐入民间的“布衣”儒者同样可以推广儒学的教化事业,而且其成效可能会更加深入和久远。

 

结语

 

本次重走白沙路,我们不仅是缅怀先贤,更重要的是,回到白沙所在的地方社会,了解他做过什么、留下了什么。文献中的白沙,沉醉于山水之间,自然自得,甚至被时人批有“近禅”之意。但真正追寻他的脚步和足印,我们才明白他的学问绝不只是一己之心,亦非超尘出世。他以身作则,孝母重祖,恪礼推制,追表忠贤,讲学重道,成名教楷模,以尽报君之道,“名教可尊谁敢后,少年空有气凌云。得终残喘留将母,直拟孤诚死报君。”从他所言所行,我们能发现独特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异于时世的事功标准。当儒家士人无法通过科举出仕,却也未必投身佛、道等门,仍能以儒学为自己开辟一方天地。在陈白沙开辟的新天地中,孝、忠、礼、学等至今影响地方深远。但这次走访也发现,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学界对于传承保护白沙文化仍有许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作为学者,我们诚衷希望白沙思想及其文化能够继续在今天发挥重要作用,继续追寻岭南血脉里的儒学复兴之梦!

 

附录

 

1、景泰五年(1454)《孝思堂记》

 

人之生,乐莫乐于父母之俱全。番禺陈生献章,方娠而严亲弃世,则不幸之大者也。赖三迁之教,中戊辰乙榜进士。笃漆雕之信,复淹吾馆。每痛鲤庭之永隔,感孟机之多违,间者动心焉,家僮之返,予为大书孝思题其白沙之堂,而又文以广其意。君子之于亲,跬步不忘于孝,况幽冥之异,侍养之旷哉!然其大必全,当略其小,慈颜无恙,伯氏综家,正自求多福之时也。及是时,悉其心以立乎己,俾人知陈氏之有子,先君为不亡矣,陈生勉乎哉!伯氏朝夕为我申其说,于定省之余,亦足稍慰倚闾之况云。时景泰五年,岁在甲戌,临川吴与弼记并书。”

 

(按:此石刻是明景泰五年(1454年)吴与弼为其弟子陈献章的孝思堂而作。碑文中叙述陈献章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乙榜进士”有误,应是“明代正统十二年丁卯中举人”。孝思堂是陈献章为纪念其父亲而筑于白沙村仁贤里的小庐山上,清康熙年间已毁,只存此石刻。)

 

 

2、成化十八年(1482年)《恩平县儒学记》

 

恩平,古恩州之域。国朝置恩平驿,隶阳江县,今恩平堡是也。堡立于成化之己丑,先是西獠入寇,景泰、天顺间剽掠高凉以东亘数百里无完城。民争起从贼.远迩巢垒相望,此其地也。成化改元,圣天子念两广夷贼未平,命将讨之,而用其偏师于此,既而贼势复炽,当道者以恩平地四达难守。简畀我邑令郁林陶侯鲁。侯素有威略,至则急捣其巢穴。既杀其桀黠者,遂以其众还各郡县,且数万人。而又虑其向背靡常,一旦复起为患,有如前日充斥,将何以待之?此堡所以建成也。成化丙申,右都御史郴阳朱公奉敕总督两广军务,既至,环眠列郡,昔尝为贼所破者,亟谋所以善其后.谓恩平故多虞,且其地介数邑之间,当东西行之冲。送往迎来,民劬于道路者无虚日.不如以堡为邑便。会我陶侯亦以边功,累升按察副使,奉玺书专经略是方,公于是俾侯成之。区画既定,悉以上闻。凡割阳江、新会、新兴三县人口三千户,粮一万石,县仍驿名,城以堡建,无所改于其旧。城之中为治戎之所,东则县治,西则学宫。既成,诸士子远近云集,学舍不能容,诵弦之声盈耳。过者叹日:‘美哉!洋洋乎!昔为盗贼之垒,今为诗书之府。谁之力欤?’邑令翁君以书属予记其事而尤于学宫。倦倦焉!嗟乎!翁君其知理民之本乎?自有边患以来,狼吞虎噬以残民之生,人所知也。汤沸火烈以贼民之性,人未必知也。颠沛流离,死生利害怵于前。而父子失其亲,兄弟失其爱。水火之患不息,斗争之情日炽。则五品之伦、五常之性,几何而不与生俱灭耶?故夫君子之政,在于拯民。则军旅之兴,有时而不获已。在于防民,则俎豆之事不可一日而不讲

 

也今寇患虽平,民俗未新。邑长以是为政,而忠信发之;学官以是为教,而忠信导之;诸士子以是为志,而忠信体之。习端而俗正,教立而风行,民乐生而好乱者息,有耻而慕义者众,则刑罚可省,礼义可兴,囹圄可空,干戈可戢,守令之责尽矣。而君之心宁不亦乐于斯乎?予不文,谨具其事之始末与其所当先者以复君。碑于学宫,俾来者有考焉。

 

成化十八年岁次壬寅冬十二月。古冈陈献章公甫撰文,丁未春三月知县陈汉昌求书立石。

 

 

3、成化十八年(1482年)《处士容君墓志碑》碑刻

 

东良处士既殁之二十八年,为今之成化十一年,岁值乙未。其子珪始以其状乞铭于白沙陈先生。辞之曰:铭以昭徳,考行予生也。晩不及见乡先,进而今谈者,亦不闻乡先进某有某事某异也。恶乎!铭珪以状,进予阅状喟曰,是何足以惊动?世俗儌誉于乡党闾里耶。盖世所恒称道者,其事必有异乎。其众骤而语之,可喜可愕,故相与乐道,而传之也。处士才不为世用,施于其家者,亦曰:为子不得罪于父,为弟不得罪于兄,为父兄不虐弃其子弟云尔。处士之不见称于时宜也。虽然常道如菽粟布帛,时而措之如冬裘夏葛,不离人伦日用之间。故道率其常者,无显显之形也。惟夫事变生于不测,智者尽谋勇者尽力,捐躯握节,死生以之。夫然后见其异也。而岂人之所愿哉?处士韬光里,闾正终袵席,则其见诸铭者殆,亦不过是而已,兹其常也。处士姓容氏,名某,字某,娶阮氏,生四男一女。处士之生,以永乐庚寅二月十九日,卒时年三十九。珪率其弟珽璇玑,以某年月日塟处士于三冈社马鞍山木已拱云。铭曰:伏其龙蛇逍遥,云霞纲纪,孝友以裕,乃家干我。铭者其在兹耶。大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夏五月辛巳同邑检讨陈献章公甫撰文并书

 

(按:此碑是明朝容硅为纪念其父容处士而求明朝检讨陈献章用茅龙笔撰写刻就。容处士,号静轩。)

 

 

4、弘治十二年(1499年),《慈元庙碑》

 

世道升降,人有任其责者,君臣是也。予少读宋史,惜宋之君臣,当其盛时,无精一学问以诚其身,无先王政教以新天下,化本不立。时措莫知。虽有程明道兄弟不见用于时,迹其所为髙不过汉唐之间。仰视三代以前,师傅一尊而王业盛,亩畆既出而世道亨之,君臣何如也?南渡之后,惜其君非拨乱反正之主,虽有其臣任之弗専,邪议得以间之,大志弱而易挠大义隠而弗彰,量敌玩雠国计日非,往往坐失机会,卒不能成恢复之功。至于善恶不分,用舍倒置,刑赏失当,怨愤生祸,和议成而,兵益衰岁,帑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气息奄奄。以及度宗之世,则不复惜为之。掩巻出涕,不忍复观之矣。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刘文靖广之以诗曰:王纲一紊国风沈,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细玩蓍,万古在人心。噫,斯言也。判善恶于一言,决兴亡于万代,其天下国家治乱之符验欤!宋室播迁,慈元殿创于邑之厓山。宋亡之日,陆丞相负少帝赴水死矣。元师退,张太傅复至厓山,遇慈元后问帝所在,恸哭曰:“吾忍死万里,间闗至此,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投波而死,是可哀也。厓山近有大忠庙以祀文相国、陆丞相、张太傅。弘治辛亥冬十月,今戸部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华容刘公大夏行部至邑,与予泛舟至厓门,吊慈元故址,始议立祠于大忠之上。邑着姓赵思仁请具土木,公许之,予赞其决曰:“祠成当为公记之。”未几,公去为都御史修理黄河,委其事府通判顾君叔龙。甲寅冬,祠成,是役也,一朝而集制,命不由于有司所以立大闲、愧颓俗而辅名教人心之所不容已也。碑于祠中,使来者有所观感。弘治己未夏予病小愈,尚未堪笔砚,以有督府邓先生之命,念慈元落落,东山作祠之意,久未闻于天下,力疾书之,愧其不能工也。

 

 

5、弘治十六年(1503年)《嘉会楼记》

 

嘉會樓在新會縣東南二十里許,地名白沙之江。湄樓為重斯道而作者也,而其名則□易嘉會,足以合禮之義也。白沙先生倡道東南,幾四十年矣。天下之士聞風景從而凡東西往來,與夫部吏過者,必謁焉。村落茅茨土棟,至無所於容。宏治甲寅夏六月,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南昌熊君成章,始謀剏樓爲衣冠。盍簪之地,會藩憲郡守諸公議甫定卽檄通判顧文時來,卜地百工力作,浹數月乃告成焉。地凡若干畝,樓凡三楹,高若干丈,廣如之南望厓山大忠諸祠,西接圭峯玉臺寺,北聯丁令祠貞節橋,東控江門山環水遶,足稱名勝云。維斯道之在人心,猶日月之麗天,川嶽之列地也。無日月則萬古冥冥矣,無川嶽則化育功虧矣。人心失口貿□□亦焉,所底止也。然倡之者,蓋難乎其人□苟非心傳神會,有以默契數千載,不絶如綫之傳,則窮理之功,有慊涵養之力,莫施無臨生死之變,禍福之大,雖功利得喪絲毫不斷,物我是非一念猶存。以是誣已欺人,□愚懵或信矣。賢智者信之□□人者,或感矣天地鬼神,感之乎中庸曰誠之,不可掩如此乎?又曰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世道□□有真儒者,作□如日月如川嶽開迷育物之功大矣,見之者得不謂之嘉會乎?

 

自唐虞三代君臣,以斯道嘉會於上,而道寓於政者,天也,如洙泗如濂洛,師友以斯道嘉會於下,而□寓於言者,亦天也。□寂寥數百年,始得先生者為之倡焉。雖不見用於時,而泝流窮源,指示來學,異時岀而爲世用者,安知非其人也。然則先生所遇獨非天乎?今刑部侍郞白洲李先生,時為廣東按察使,徵記於定山莊先生記,未成而白洲遷官去。定山尋亦故物矣穹碑臥荆。中殆十年,宏治癸亥吉水羅君,惟□以名進士來。知縣事不勝羮牆之思,且念樓記,久不樹無以紀前功,而啟嗣修也。以詡一日在先生門下者,囑記之。夫樓之剏不剏,記不記,烏足以繫斯道之加損也哉。所謂在人心者,亦必有因,而見不可少也。故曰樓爲重斯道而作者也,於戲先生往矣。傳其道者見之聞之世,豈無人而散處四方亦已久矣。獨斯樓之在白沙巋然,如魯靈光之存,千載之下,過闕里而起敬味,昌歜而致思者,亦必有感於記。□□乎羅君,名僑,為人惇信,治邑綽□廉能之譽云。宏治十六年歲在癸亥秋八月,下浣南海病夫張詡廷實撰并書。

 

(按:《新会县志》云:“詡,白沙門人,此碑筆法,宛然白沙所書。翁方綱粤東金石畧,右刻在白沙村嘉會樓故址。按王志羅僑,宏治十四年知新會縣,碑云宏治癸亥吉水羅君以名進士來知縣事,則王志誤也。得此碑可以正之。”又,《嘉会楼记》为弘治十六年(1503年),即陈献章逝世3年后,白沙门人张诩所写,原位于白沙公园嘉会楼旁,后移迁至祠内。)

 

 

6、正德改元(1506年)《祭陈献章文》

 

维正德改元,岁次丙寅,五月庚辰朔,越十有五日甲午,晚学见素子林俊,谨具教醴,托乡友邱君泰致祭于老友石翁陈先生有道之祠。呜呼!先生澄莹开朗,韵致极高,自游康斋而心学正支一峰,而节筑明友定山,而诗学又大进。勾押烟霞,陶雪风月,尧夫之襟度识量高洪,才虑深远,有道之风致而春容懿纯,轩特崭绝,则*叔度之雅,与子陵之风。先生非隐者也,元亮八十日县令,晦翁四十日朝官,先生盖无一日焉处士名高而用多不副,先生盖未尝试焉。彭从吾首荐未郴阳,再荐不揆。小子默致力其间,然所以处先生者,诚情明翰林之寿我。宪宗之特见云耳木高风摇行高人毁然而攻洛者蜀人也。先生则乡人焉,何心哉?我孝宗恭默思贤言者恒及焉,而彼人方据要使清,朝缺审象征聘之盛举,彼人死,先生老且病,无复周公梦矣。先生虽不用于时,而道风义㮣起乡人,而歆动天下广之风,所以大异畴昔者,谁之功夫?天下之士稍知自立,而不随风以靡者又谁之力?呜呼!东汉名节之士固*有赖于此者,况先生重非其俦耶?使游濂洛关闵得其微言奥旨,侣群哲会数圣以肩项四子无疑也。俊自京师幸亲,光霁慨岁月之永达,而唔言之不可复再今已矣。奚墓草几*一觞未致托心语于俊,鸿寄世风于远涕,呜呼哀哉!浩浩南海,巍巍崖山,张陆俨在,公神其间。呜呼哀哉!尚享!”

 

(按:林俊,莆田人,成化進士,仕履具明史本傳。邱泰,亦莆田人,正德初知新寕縣。)

 

 

7、正德七年(1512年)林俊《邑城白沙祠碑记》

 

白沙先生石斋之崛起於南粤也,不階一命甘韋布以老薦書連絡迫部檄不得己起,起而又去。憲宗皇帝知其賢,特授翰林院檢討先生,受,不辭又去,竟未嘗一甲立於朝,無所得於言,無所施於政,以收有尺寸之功。然而孤風遠韻,上溢旁流,盡一世而仰服之目,領者神降聞,風者意往,賢者式不賢者愧以阻且化,椎埋胠篋脂貌漆中之流聽下風而馴。素節黜浮鎮雅名儒高士後先焉。先生於名敎可謂雨澤枯水,熄焰風奪炎其盛矣乎。先生殁十有四年,内江高君大和以名御史來,按部惻然曰:“大賢君子身之所生,政之所臨,與凡過化之鄉,莫不有祠,表先民崇道化也。先生白沙之祠顧獨無立,非曠典,抑非吾人責與?”謀之大參黄君伯、望僉憲王君叔毅,為立祠堂。又求先生故嘉會樓而修葺之。義風奮激,遠邇騰歡,舊門下士為市田合若干畝,以充祀匱。侍御君以俊辱先生知,致書來屬記。嗚呼!元氣會而名世生,在我南服,楚春陵、閩建安,嘗載當其盛,而黃雲紫水,亦宇宙川嶽於今矣。氣之會意者,其時先生葢當之也。先生身長八尺,右臉有七黑子,開頴絶人,舉於鄉棄而從康齋吳先生學。康齋之有先生猶挺之之有康節。先生始求之,博久之,日雜矣。又求之靜久之日偏矣。雜佛老而超佛老,張朱貳夫子先迷而後也。遂以宋大儒爲依歸,其立志甚專,向道甚勇,涵養甚熟,德器純粹,脱落瀟灑,獨超造物牢之引寓言寄興于風烟水月之間,與天地同流,擊壤同其自得,舞雩相始終焉,。先生之隱與措施之大致於是乎具矣。用世之志阻,於鄕爭名,而晦處無間,其窮其達其亦故有命。,邪夫。麟之出爲時瑞者也,容有不知麟龍之在田在淵,其方所容模量邪時也者,聖賢不能易也。侍御君首及是舉其風神意氣,有所感孚,而欲寄素衷於瞻趨景行之外者,豈獨表勵然哉?二君相成亦具知其趣矣。

 

清道光《新会县志》白沙祠及林俊撰祠记

 

 

8、正德九年(1514)《白沙陳先生祠祭田記》

 

甚矣!按治高公之為治之,識大體也。西廵至新㑹縣,首命有司創白沙先生祠,次修嘉會樓于,以昌吾道表先哲,栽培國脉。嶺海之民而風動之,爲世道計也。或曰:迂乎!詡則諭之曰,盍觀之武王得天下之初,乎訪于箕子,式商容閭封比干墓,其大體如是而已矣。是故大而天下,次而一省,又次而一州一邑,治道能外是乎。甚矣!按治高公之爲治之識大體也夫。當世衰道散之餘,大敎瀾倒乎,紛拏功利之場,仕方驅逐于事,爲之末漫,弗究植敎作人之本,甚至脂韋淟涊,狐媚鼠竊,觀望時好以爲趨避之地者,皆是也。能心公之心,爲公之事者,誰乎?先生祠落成矣,入其祠者,見屋宇蔽虧,儀容如在,靡不起敬起慕而動其思齊之念矣。又僉以爲不有祭田,則禴祀蒸甞,無所於取給,亦缺典也。於是昔在先生之門之後裔遠近,輻輳各願割其産以充者甚衆。公曰美則美矣,未也復命有司,估直以鬻之,如時例凡若干畝焉。杜後訟也,於時分守大參黄公容、分巡僉憲王公宏咸,協相厥事。王公以公意俾郡别駕,陳君璜來徵詡文爲之記。詡也,先生之門人也。誼弗容遜避,遂記之。而首述公之識治體,以為今之俗。吏勵焉公,名公韶,字大和,蜀之内江人。以宏治乙丑名進士,出理撫州,治有狀擢居近侍才識超卓,決斷如流,兼之正氣凛凛,而不露圭角。蓋濟時之偉器云。至若田之畝數,邱段界至與夫所鬻人之氏名,悉俾刻於碑陰。正德九年歲在甲戌春三月上澣。南海病夫張詡廷實甫撰。

 

9、正德十六年(1521)《明翰林院检讨陈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碑刻

 

惟明宣德戊申岁十月二十一日,白沙陈夫子诞于新会,惟育成于妣旌节林氏,惟生于考琮乐芸之既卒。乐芸生于渭川,渭川生于东原,东原生于判乡,惟乃高祖。

 

惟夫子有生乃异,始读《孟子》,志于天民。二十年举于乡,二十有七年罢于礼闱,从学于吴聘君,闻伊洛之绪。既博记于群籍,三载罔攸自得;既又习静于春阳台,十载罔协于一,乃喟然叹日:“惟道何间于动静?勿助勿忘何容力?惟仁与物同体,惟诚敬斯存,惟定性无内外,惟一无欲,惟元公、淳公其至矣。”故语东白张子曰:“夫学至无而动,至近而神,藏而后发,形而斯存;知至无于至近,则何动而非神!故藏而后发,明其几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夫动,已形者也,形斯实矣,其未形者,虚而已矣。虚其本也,致虚所以立本也。”语南川林生日:“夫斯理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橘柄,更有何事?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是一片。自兹已往,更有分殊,终日乾乾,存此而已。”甘泉湛生因天壶梁生以见,语之曰:“噫!久矣!吾之不讲于此学矣。惟至虚受道,然而虚实一体矣。惟休乃得,然而休而非休矣。惟勿忘勿助,学其自然矣。惟无在不在,心其无忘助矣。”问体认天理,日:“惟兹可以至圣域矣。”问参前倚衡,日:“惟子是学矣。”问:“东所张生敏也,子何不之讲?”曰:“弗问弗讲,且顺其高谈,然而禅矣。”甘泉生日:“夫至无,无欲也;至近,近思也;神者,天之理也。宇宙,以语道之体也;乾乾,以语其功也;勿忘勿助,一也,中正也,自然之学也,皆原诸周、程,至矣。惟夫子道本乎自然,故与百姓同其日用,与鬼神同其幽,与天地同其运,与万物同其流,会而通之,生生化化之妙,皆吾一体充塞流行于无穷,有握其机,而行其所无事焉耳矣。惟夫子学本乎中正,中正故自然,自然故有诚,有诚故动物。”

 

惟岁丁亥,游于太学,祭酒邢公为之彰誉,一峰罗子、定山庄子为之左次,辽阳贺子为之从学。惟岁壬寅,方伯彭公、督府朱公为之荐其才,夫子疏于朝日:“臣母贫贱早寡,俯仰无聊,殷忧成疾,老而弥剧,使臣远客异乡,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躯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则衰,心有为而力不逮,乞归养。”钦授翰林院检讨,不辞;自尔荐书岁至,不行;或劝之著书,不答。夫不辞,以尝系仕籍也,恭君命也;不行,达可行志也;不答,著述之精寓诸诗也。夫道,知语默动静而不失其正焉耳矣。

 

惟弘治戊午遘疾,弥留弗兴,越二年庚申二月十日乃卒。方伯周公葬之于圭峰。越二十有一年,惟正德辛巳,胤子景云谋及门下晋江知县梁生景行、翰林院编修湛若水、庠生邓生德昌、汤生雷、太学生赵善鸣、处士梁生景孚、黄生吴日:“惟予家中否,惟予兄弟二人,景易也先折。惟诸子弗振,惟我显考之藏卜罔知吉,至以累子。”若水等乃以邓生、汤生具,以十一月十二日改葬皂帽峰下。闻于宪长汪公簸,以闻于巡按谢公珊,下于府太守简公沛,为助之白金。总镇韩公庆闻而先助之,吏部方公献科益助之。府命县典史贺恩、义官邓南风、士人马国馨董葬事,乃襄事。馀置祭田,买其前湖,湖日“自然”,昭至学也。昔者水也闻诸夫子日:“天下未有不本于自然,而徒以智收显名于当年、精光射来世者也。”夫自然则诚矣。是故夫子之生也,人荣之;其死也,人哀之;其诚之所为乎!铭曰:

 

混沌既凿,源远益分,分乃支离,体用弗原。孑L孟而后,若更一门,门各为户,竞出异言。浑浑濂溪,有沿其源,一为圣学,示我大全。学绝道丧,千载棼棼。天笃夫子,握会之元。诉程而周,再复浑沦。何名浑沦?溥博渊泉,直指小体.挽漓而淳。孰惑寓言?孰惑其禅?惟此天理,二途判然。师于救世,可谓元勋,念功考德,永护兹坟,毋毁支木,以伤其根。j嘉靖元年正月。

 

(按:此碑下半部分已毁,抄录于湛若水撰:《甘泉先生文集》,嘉靖十五年刊本,内编,第20卷。《新会县志》载:“明翰林院检讨陈白沙先生改葬墓碑铭,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前南京兵部尙書奉敕參贊機務。國子祭酒翰林侍讀同修國史經筵講官門人八十四甘泉生湛若水撰并重書。嘉靖二十八年丁酉二月廿七日知新會縣事。進士閩永安三泉林騰蛟刻石,元孫陳觀光等立。右刻在白沙村南嘉會樓故址,湛甘泉結銜已位至尙書,而此文仍稱編脩。蓋文作于正德十六年,而碑重書于嘉靖二十八年也。”

 

 

10、嘉靖二十八年(1549)黄如桂《重修石斋陈先生祠堂记》

 

白沙先生二十七喟然事聖賢之學,聞康齋先生名,往從之。康齋每敎人讀書窮理,下學上達,截然無凌躐先據德而後依仁,由涵養而致知而力行其學,大要以伊川爲宗先生篤任窮研,以規於成,竟無所從入,乃辭歸。白紗杜門謝俗朝夕擁蒲團靜坐,編籍無一入瞬者。久之覺心體森然,萬象具在恢乎,有不安排而定,不旁求而足者,於是渙然自信,日作聖之功,其在兹乎!自是專意本原以勿助勿忘爲極,則種種色色聽其本來,而我無與焉,故能識動於無會神於近藏而後發形而斯存,與他門所為積累至者不相爲謀。先生常有云:周子主靜,程子見人靜坐,輙稱善得之,周也;朱子不言有,象山也。又曰:戒慎恐懼,所以閑此心而非勞之也,宋儒言之備矣。吾嘗惡其太嚴焉,由此觀之先生從違之宜,指微意之所歸類,可槪見豈非冥造自得不出師傳者邪?時論競以其出處劑質是非微哉!桂自結髮知重先生名長,而服敎前哲始聞先生之學之大致而深以未及見,與不得究其旨爲憾。戊申之秋,桂與甘泉翁會於增江,其論先生之學,若茹飴啖。蔗服先生若七十子服仲尼桂是以得聞其學術之詳,而願爲執鞭,無從焉是。歳仲冬,按新㑹首謁祠拜之祠,弗稱人士從行,咸謂請改作云。大參沈君應、龍僉憲諸君斂之相謂曰:樹德作人政之經也,弗可以已。於是命通判王子輅相度命知縣林子騰,蛟經庀事,事以公需,易民居之,相參謻者。中爲神室遺像,棲焉東西構堂。舍視其地,翼以兩廡昻廓,其門宇復亭於後山之高,平處以志仰止。曁明年三月工告竣,有司請題其額嗟乎。先生盛德士也,安敢易言哉?嘗讀先生答張東白書云,虚其本也,致虚所以立本元。旦詩云:除却東風花鳥句,更將何事答洪釣。與李世卿間談詩云:五湖烟水能多少,更整絲綸釣八溟。是故讀溟悔絲綸之句,可以觀志焉;以名東堂讀東風花鳥之句,可以觀趣焉;以名西堂讀致虛之文,可以觀學焉;以名亭馮虛也。後之同志者入是祠,睹遺象若見其人,睹諸題辭若親聞其敎志,先生之所志學,先生之所學必冀有得於東風花鳥之趣,與舞雩游泳鳶飛魚躍,同一襟況是以先生之道尊之者,尊之至也。而余今日之役,亦豈徒哉?或又曰:記有之士有田,則祭祠而無祭虚器也。乃復籍閒田三頃,有奇歲徵所入供祀事。餘以周其子若孫之不給者,或繕葺遺業公家理之。

 

嘉靖己酉夏日吉旦。

 

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后学庐陵黄如桂撰

 

11、萬歴十二年(1584)《明翰林院检讨白沙陈先生记》

 

賜進士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尙書致仕前吏部左右侍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協管院事翰林院庶吉士同郡後學何維栢撰。賜進士第文林郞、新會縣知縣古豐後學袁奎篆。賜進士第邑後學黄淳書。

 

白沙先生生都會里,里俗悍。先生長遷白沙小廬山下,築春陽臺碧玉樓奉太夫人居之。先生篤志聖學,德成道尊。天下學者稱爲白沙先生。東西使節取道進謁觀風者,欲於居南建道德坊以風來學。先生止不可,乃改創爲嘉會樓,今巋然屹於江門之濱,過者必式。萬歴辛巳冬,維栢泛舟江門,謁先生居里,偕陳子吾德行釋奠禮。其孫觀光等奉遺像設位,爲祭禮成。歴觀舊廬,臺鞠爲草莽,樓半欹圯,摳躡凛凛,不能安履。大令豐城袁侯奎至,自邑相對太息有改創之議。未幾,制府臨武劉公堯誨遺金修祠,議遂決。陳子吾德曁邑博蕭子端升郝子□馬子堪各捐金來助,越歲,莆陽郭公應聘。鎮以諸生之請,檄邑從宜措處務底厥成。爲文遣官祭之於是,袁侯得以行其議,捐田□□計直若干,召巨室董厥役而歸之。田應之者,乃先生門人聶元會之孫九賦矢志殫役,以隆茲創,以癸未冬,定度審式,拓樓後隙地□□。上爲碧玉樓,樓前接簷爲堂三楹,祀其先公與太夫人,扁曰貞節,存制也;中建崇正堂,以祀先生,四方學□□□咸在此祠前。春□□賓客告䖍式宴,亦咸在此堂之前,爲□表曰:聖代真儒志實也,甲申九月旣望告成,袁侯致書。山中質予言爲記。予曰:維栢責也。栢少時稍知學村,居無師友,杜扄讀性理諸書,篤信李延平默坐澄心體認天□,□旨夙夜端省弗敢有懈。逾二年出□□□□至京師,取友天下,祇見侈談元虚,依傍光景,覘其行類,多不掩同。心觀磨鮮,當意者□□山中與一二同志,静修討□□□□□□□□渢渢乎有曠世同然之感。及得白沙子與京中初藁參玩要旨,窮竟先生之學。先生嘗自言曰:僕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游,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旣無師友指引,惟曰靠書册尋之。累年而未有得。於是舍繁反約静坐,久之然後見心體隱然呈露,日用應酬各有頭緒,來歴如水之有源,委始渙然自信,爲作聖之功。旣而又曰:道無動静也,無將迎無内外,苟欲静卽非静矣。善學者主於静,以觀動之所本,察於用以觀體之所存,動静周流體用一致默而識之,而吾日用所出,固浩浩其無窮也。故曰藏而後發明其幾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此先生學力功案與時偕進,真積充實,馴致光大,歴可睹述如此。栢得於私淑而終身服膺,惟先生爲得力程叔子有言,孟子没千載無真儒。自漢唐晉魏以來,訓詁支離溺於影響,淸談頓悟淪於虚無,見解搜元競肆幻弄詞章,踵陋何異俳優八。宋理學大明濂洛關閩諸儒,並起其間,尙有不免各守師說,徇於角勝之私,躬勵局持昧。夫自得之妙,高曠不疑,多歉允蹈之實,易簡直截未底涵造之純,求其智崇禮卑,下學上達,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蓋自濂溪明道以來,惟先生獨得其宗,是故由先生致虚立本之教,以深造動静合一之妙,過則聖及則賢,不及亦不失爲令名;是在吾同志法先生,事親從兄之實,以致謹於家庭宗族之間,則可以稱孝稱弟;是在其後,昆薰先生樂易温良之德,以敦睦於黨里。是在其鄕人道德齊禮平政,明刑迪民,知方以崇絃歌之化;是在良牧作率,匡翼長善,救失以崇成人之美;是在名師矢,自今生於斯居於斯游於斯學於斯各思奮起於先生之後庶乎。崇重之道有在也。萬歴十二年歲次甲申秋九月吉旦四世孫觀光同立石。

 

12、崇禎十三年(1640)《重修白沙先生鄕祠記》

 

賜進士及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尙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順德黄士俊撰文。賜進士第資德大夫正治上。南京吏部尙書邑人何熊祥篆額。賜進士第文林郞吏部文選司郞中邑人梁應材書丹。神廟時以理學從祀者凡四,陳先生居一焉。諡曰文恭,重真儒也。居新會白沙里,海内咸稱白沙先生。會省邑城各建先生專祠,而祠在白沙則尤鍾靈。講學故址往兩臺司道郡縣,屢有表章,乃歲久漸頽,諸裔孫議修,而限于力。屬右司馬張公督兩粤緯武經文,念江門當兵燹之餘,士民甫脫湯火一切利弊嘉與興釐。復念先生鄕祠圮者,弗葺非崇儒重道至意,其謂風化,何特捐月奉錢下記。邑令庀材鳩工,如期竣事。於是署邑别駕張君謁記於余,余生也晚然。先生流風未遠,帶水非遥景行私淑之日久矣。先生自幼器度超人,每讀忠孝節烈傳,輒奮然起。二十領鄕書,再罷,禮闈從吳康齋聘君學。窺濂洛之緒歸,而博綜載籍寝食俱廢。己却掃見聞築春陽臺静坐。其中卽家人罕見其面積,數載,仍未有入處。已乃閒嘯長林孤吟,别嶼或倚棹垂綸於江干月下始自信焉。馴悟又廿餘年,覺廣大高明不離日用,勿忘勿助,非假人力。欛柄在手,動静兩融,繇濂洛之心,傳溯源鄒魯,其曰:至無無欲也,至近近思也。宇宙爲體乾,乾爲功總之道,本自然學。惟中正故能與天地同運,與萬物同流。當日主静致虚,有以禪見疑者,試繹理無内外,無精粗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行所無事,而流行充塞於無窮,此豈空寂語乎哉?當遊太學,試和此日不再得詩。大司成邢公嘆賞曰:山不如也。名震京師,咸謂真儒復出,一時賢士樂與爲友,且師事之。而先生志篤潛修,退處江門,遠近來學者户外屨常滿比歴薦入都門。隨以母貧,早歲孀居,老而衰病增劇。陳母子相依爲命,一字一血,上覽疏感動,授翰林簡討歸。昕夕膝下,承歡不離,跬步築小廬山書院,究聖賢之藴,探天人之微,常事爲剏嘉會樓及門賓友相與講論,不倦自是。歲有薦書,悉堅辭。母壽九十一而終,先生年六十有八矣。雖在山林,念念不忘君父,或問其出處曰疏陳始終願仕云。爲教不立語言文字,而春浴咏歸意趣。光風霽月,襟懷往往發之於詩。讀其詩,想見其爲人,謂之詩教不虚爾。先生未及大用于時,然存而明道開來。殁而廉頑敦薄,有功于人心,世教豈渺少耶?詞祀千秋,久而無斁,固其所也夫?名賢國之紀也,正學化之原也,張公以重道崇儒之盛,舉闡發幽濳則茂績壯猷奠安兩粤信乎?其有本也。已祠樓棟宇煥然一新,經始于崇禎庚辰季夏十日落成,於是歲季秋壬午日,張公,名鏡心,號湛虚,河南彰德府磁州人,天啟壬戌進士,初董役者邑令。王君,名泰徵湖廣江陵人,丁丑進士,未幾以艱去,攝篆爲廣郡别駕。張君,名瑋,四川宜賓人,繇恩選實課成事得附書。崇禎十三年庚辰季秋吉旦。

 

(按:《新会县志·艺文志》载:“右刻在白沙村陳文恭祠内,張鏡心由蕭縣知縣擢諫垣上封事,有關治體洊歴。班崇禎十年,總督兩廣擒盤古峒猺連州宼,發駐節乳源,命將搗其巢,功鐫兩粤,碑有平巒紀事八卷語,詳雍正通志宦績。黄士俊,順德人,萬歴三十五年殿試第一,仕履具明史。張至發,傳何熊祥梁應材,皆邑人有傳。”)

 

 

13、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亥中恭谒白沙先生家祠敬赋》碑刻

 

古冈瞻礼具文告祭景仰典型*圣教远近良朋古掉来揩我白沙谒家庙之前一水自洋:巍*敕建旌表坊丹节子贤垂宇宙神跻**是显扬爰者延陵*贞*兴酣浓墨*衣裂烟霞*舞光陆离银*钱画珍奇绝仰瞻遗像沐光风道貌温恭迥不同春阳默契问道早盖在遗容图画中。(先生行乐图及遗像光霁洒落与文籍**迥*)当时崛起肩开继*遇成弘逢*世君臣一德际明良荐剡征**遂锡扁锡联*纶音天章巍焕冠古今一代真儒*紫水致虚立本作传心肃诚*礼乐云子*贤应泣感*祀碧玉露荒修者谁风雨萧萧,闻倾圯携玉邀**质润体洁一圭桓色应四时浮詹*辟邪镇恶文坛更*绿*颁大内*龙*舞云叆瑷*礼*征聘荷书恩岂容曷攘焉赖固知神物不曷*何时**爆牲醴酒羹韵享拜辞前*神独生丹心水恣徜徉又纂闵学存天壤

 

谒白沙先生墓

 

遗编纂罢**茔韦接文孙**行一片秋光开老眼无边瑞气护佳成*揪碧荫平泽道学岳流百代明瞻仰渊源溯洛水钓台烟***

 

云见浚学张张桓拜稿

 

 

14、乾隆十六年(1751年)《祭白沙祠文》碑刻

 

维清乾隆十六年岁辛未仲秋朔越祭日戊午文林郎翰林院编修改知广东鹤山县令署新会县事纪录一次记大功一次张甄陶,谨以牲醴香帛之仪致祭于此。

 

先儒白沙陈先生之灵曰:古之为政者稽于文献咨于故老。若邑有明贤君子风嶶未泯,则必崇其庙貌,表厥里闾,示民兴行,以树风声,盖其亟也。惟先生性资近道,学问天成,周元公之主静是属渊源程伯子之无欲。若合符节加以至孝卓为醇儒,五岭以南与于。先圣之庙廷者一人而已,甄陶奉檄署令新邑典型斯在景企,惟殷谨奉牲劳抵谒。祠下伏惟昭格。

 

 

15、2000年《重修陈白沙祠碑记》

 

陈白沙祠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余年矣。*各朝各代均有重修古祠,历劫沧桑,而毕寸祠深四进两间三间,坐北朝南,依次为贞节牌坊、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洋“洒”一气呵成,蔚为大观。欣逢盛世,岭南文化之光,日益昭显,陈先生之哲理思想,备受推崇。先生之茅龙墨宝,更为后学楷模。为弘扬民族文明,保护历史文物,吸引海内外游客,江门市人民政府壮阔陈白沙纪念馆之檐兽碧龙,凤尾梁架,斗拱砖石,地台楹联、匾额等详加推敲,确定修葺方案,多方寻觅修葺队伍。几经筛选,始由广东省揭阳市文物古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修葺。立从民间挑选匠*艺人,采用传统工艺,精雕细琢,涂漆抹金,三塑砖瓦木石,一丝不苟,历经数月,终使古祠再显神韵,重现华彩。甫成之日,立碑㕥记。

 

后学王炳森撰文,邑人梁炳尧书。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立石。公元二零零年仲夏吉旦。

 

 

再附:

 

重走白沙路参与人员名单:

 

李兰芬:中山大学哲学系

 

王光松: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

 

刘贻群:五邑大学

 

雷静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

 

李辰:深圳大学文学院

 

陈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清江:中山大学哲学系

 

龚礼茹:中山大学哲学系

 

区小健:中国人民银行江门中心支行(退休)(文中区氏家族后人,推动宗族文化、伦理、礼仪等建设)

 

林震宇:台山市山咀港务局(不遗余力地为保存江门地区的传统文化奔走及呐喊,有着丰富的文史知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