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赵匡胤》的宰相任命状,太好笑了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9-03-13 15:45:42
标签:宰相任命状、赵匡胤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赵匡胤》的宰相任命状,太好笑了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初六日戊申

          耶稣2019年3月12日

 

作者按:这篇文章昨天推送过,但由于本人看剧不仔细,将剧中宰相任命状的落款人看成了“赵匡胤”(实则是“赵光义”),导致在这一点上对编剧的批评有误,十分抱歉。但我对整份任命状的评价没有改变,所以文章修订后,再次发出——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是高希希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由陈建斌演宋太祖赵匡胤。最近我涮了几集,发现雷点特别多。而将我彻底雷倒的一处情节是:剧中讲魏仁浦等宰相辞职后,宋太祖任命赵普为相,赵普手执太祖的任命状,大摇大摆前往政事堂上班。这张任命状上写的文字是:“敕令:政事堂乃全国之中枢官署,现宰相一职空缺,经多方考证,朕决定由赵普担任宰相之职,任命主办理政事堂事务,即日赴任。赵光义”

 

这份不足百字的任命状写得半文半白,言辞不通,而且错漏百出,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有哪些谬误?

 

1、宰相只是泛称,宋朝并没有一个职位直接叫“宰相”的。宋前朝,宰相一般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宋代的拜相制书也不叫“敕令”。

 

3、宋代任命宰相的文书格式绝对不是剧中这个草草的模样,而是有着非常庄重的形式,前面是言辞华丽的制词,后面是一长串签名。

 

4、历史上赵普拜相的制书由赵光义签署,这没有错。如果剧中任命状的格式十分雷人:前面是“朕”任命赵普为相,落款却直接写赵光义,令人摸不着头脑。

 

5、宋代拜相制书的出台,更是有着十分繁复的程序,从翰林学士草制,到宣麻,再到制作告身,非常的隆重、繁复,并不是像剧中那样手持一张任命状就完成了拜相流程。

 

其实,历史上的赵普拜相,过程还比较曲折,这个过程,恰好可以说明宋朝政制的一些特点,所以我这里干脆将赵普拜相的故事讲一下:

 

 

 

宋太祖受禅之后,仍拜大周的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为相,礼待有加。留用后周旧臣执政,有利于将政变产生的政治动荡降到最低限度:“太祖既受位,使告诸道,东诸侯坐使者而问:‘故宰相其谁乎?枢密使副其谁乎?军职其谁乎?从官其谁乎?’皆不改旧,乃下拜。”诸藩镇得悉一切沿用旧人,才接受宋太祖受禅的事实。

 

但对于范质等人来说,作为后周旧臣,继续当大宋的宰相,于心不安,所以一再上表请辞。乾德二年(964),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再表求退”,太祖批准了辞呈。此后数日,大宋的行政中枢出现形式上的“权力真空”,“内殿起居无宰相”。三日之后,宋太祖才拜赵普为相。

 

这时候,赵匡胤才发现,他对宰相赵普的任命,面临一个程序上的大问题。原来,按照从唐代传下来的惯例,皇帝发布的正式诏令,包括任命宰相的制书,都需要宰相副署,方得生效。

 

对于宰相副署制度的理解,我们不妨来温习一遍钱穆先生的解释:“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故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这仍是说一切皇帝诏命,必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时,发生过“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的事情,“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在当时便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因此在历史上传下。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据此一例,便知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也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

 

宋太祖先批准了范质等三位宰相辞职,三日后才拜赵普为相,那么谁来副署赵普的拜相制书呢?找不到人了。没有宰相副署,制书便无法生效。怎么办?

 

宋太祖军旅出身,绝不是拘泥于礼法之人,他对赵普说:“朕为卿署之,可乎?”不就是署名吗?朕是皇帝,宰相是朕所任命,朕来署名,还不行吗?

 

根据制度与惯例,这还真不行。假如宋太祖不经宰相副署而径自署名任命赵普为相,往重里说,无异是对制度的破坏;往轻里说,则是对赵普的不尊重,堂堂宰相,难道也要成了受人鄙视的“斜封官”?

 

所以赵普拒绝了皇帝署名:“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申明副署乃是宰相之权,非帝王可以越俎代庖。

 

 

 

宋太祖只好“使问翰林学士讲求故实”,让翰林学士检索典故、先例,看看能不能从先例中找到变通的办法。

 

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陶谷通过检索史书,提出一个建议:“自古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后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署敕。”

 

陶谷说的是唐朝太和九年(835)的旧例。当时宰相李训谋划诛杀掌权的宦官,不料事情败露,反被宦官所杀,史称“甘露之变”。事变之后唐朝数日无宰相,唐文宗以尚书左仆射令狐楚代行相权,副署制书。其实,说起来,尚书仆射在唐初也是宰相,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但李治即位后确立了一个惯例:尚书仆射须兼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方得为宰相。唐玄宗以后,尚书仆射不再加领“同平章事”,自此被排除在宰相行列之外。现在陶谷提议,遵照唐朝太和年间旧例,由南省长官——尚书仆射来副署赵普的拜相制书。

 

但是,另一位翰林学士窦仪反对陶谷的意见:“(陶)谷所陈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据。”唐朝“甘露之变”是衰世征兆,尚书仆射“奉行制书”只是乱时变通权宜之法,“因尚书省长官只有政事上之执行权,而无出令权,……此乃变乱时故事,承平之世不得援例”。但不让尚书仆射副署制书,又该由谁署敕呢?

 

窦仪提了另一个建议:“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按唐朝制度,同平章事就是宰相,不过自晚唐至宋初,不少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也兼领同平章事之衔,称为“使相”,是名义上的宰相,并不行使相权。但不管怎么说,同平章事在名义上确实是宰相,亲王、开封府尹赵匡义既然领有同平章事衔,就是名义上的宰相,由他来副署赵普的拜相制书,倒也符合名分。

 

宋太祖说:“仪言是也。”即命赵匡义以同平章事的名义副署制书,总算合乎程序地完成了对宰相赵普的任命。

 

宋太祖在任命赵普为相事情上颇费周折,显示了赵匡胤初任皇帝的经验不足,因为经验足够的君主不大可能先批准全部宰相的辞呈,然后再任命新宰相;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也说明赵匡胤还是尊重宰相署敕的惯例与制度,寻求通过先例解决拜相的程序问题,而不是运用开国皇帝的权威挑战惯例、破坏制度。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很可能对宋朝的政制一无所知,才制作出这么一张可笑的任命状。更好笑的是,剧中赵普到政事堂上任,百官居然齐涮涮跪下来祝贺。百官跪宰相,这不是扯蛋吗?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