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儒】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元旦之际,回忆我在书院读书的日子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19-01-07 21:02:09
标签:落笔书院、青春儒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元旦之际,回忆我在书院读书的日子

作者:陈俊儒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廿九日辛丑

         耶稣201914

 

 

 

时逢2019年的元旦,谨以此文回忆我在落笔书院读书的日子。

 

得相识。20129月,我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了这所位于最南方的岛上大学三亚学院,学校占地五千余亩,分东北南三个区,我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住在东区。校内生长着大量的热带植物,又种植了大量榕树,有的地方枝叶十分繁盛,甚至将道路上方完全遮蔽起来。入学约一月,社团在风雨球场招新,我闻讯前往,球场由一个占地数千平方的钢架棚子笼罩,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社团,当时有两个温婉窈窕的女生着汉服而立,还有一个双目炯炯的男生持折扇而坐,背后立一展示牌,曰“东崖书院”,我素慕儒学,当下大喜,又相谈甚欢,于是入社。此三人即是高艳丽、章乃月、王峰了。之后王峰引荐我加入了落笔书院。

 


 最左边是冯建章老师

 

有同道。约一周后,我按期来到东区图书馆,经王峰接引来到二楼某会议室,首次见到了王宏海老师、陈彦军老师、冯建章老师,以及史耀荣、李直、王方、郭俊、张芳、王志远、张正桥、乔帅、刘艳、胡菲、区丽丹、刘馨悦、吕晓康、陶义等学长学姐。当时读的是论语的某几小节,我心神不静,又比较紧张,有时干脆闭目不看大家,轮到我发言,却又滔滔不绝的说出一番记诵而来的东西,也是比较好玩了。

 

亲师友。几位老师讲的比较深刻,我闻之常有云开雾散的被点拨感。我家在黔西山区,当地有儒教的家祭传承。不过,在此之前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如几位恩师一般能够对儒学、社会现象、文化知识讲解和剖析得如此透彻明白的人。几位老师鼓励我们多实行、多读书、勤进修,他们几位敦敦长者对同窗们有很多的引导和教导。

 


 右一是王宏海老师,右二陈彦君老师,右三,赖伟钧老师


受教诲。王老师是我的师父,他认为逻辑学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因此鼓励我们学习,他还希望我们多做事,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我读了一些基础的逻辑学书籍,感觉非常有用。陈老师具有醇儒气象,他对儒学的热爱很深,儒学成为了他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和我们交谈的时候自然流露出的激情和价值观体现了这一点。冯老师对西方文化有很多自己独到的理解,对社会体制和历史解读很有独到的地方,而且,冯老师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他即是一名画家,又是一名诗人和文学家,因此他展现给我们的状态是文雅的,充满诗意的,这些只要和他接触几次就会感觉到。

 

读子曰。我刚刚加入落笔书院读书会的时候,大家正在读《论语》,之后又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论语》这部二千多年的圣贤语录,被老师们逐字逐句的细细剖析,我们慢慢地诵读和理解,将这些精华的言语记忆进自己的心里,并通过其他人的理解受到启发,这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妙,用一种比喻来说,就好像你在春日的和风里嗮着温暖的太阳,呼吸着清新的草木清香的空气,同时还欣赏着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蓝蓝的湖面,对了,天上还有几朵白云,这些读书的时间就像沐浴在春晖中一般美妙,往往能够引起参与者来自身心的天然触动,所以你就能理解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什么会得到先师孔子的赞许,因为大家读书的确是在产生心灵的触动并自然地激发大家自然的性情,也就是天命之性了,也就是我心的本来光明。书院的读书会是一种群体学习的方式,老师们借鉴了习明纳读书法,大家围绕着大桌子坐在一起,读完一段后,大家按顺序依次发言,因此这需要提前做好预习,有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后有较好的发言。

 

诵孟言。之后大家开始读《孟子》,当时我是书会的主持人,需要提前将大家要读到的内容进行编辑:对原文的翻译,对文义的简单提炼,附带经传等。我比较认真地编辑了卷四公孙丑章句下到卷七离娄章句上,这四卷的编辑让我对《孟子》有了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又通过在读书会与老师同学们切磋交流,我感觉十分受益。读《孟子》的感觉又与读《论语》有所不同,论语中的段落一般比较短,可以说是三言两语就描述了一件事,而且孔子的性情整体比较温和,感觉他对待事情很少有激烈的时候,孔子用拐杖敲着原壤的大腿骂老不死就已经不得了了,但《孟子》不同,孟子展现出一个有棱角的个人形象,他傲视公卿,批驳异端,在国君面前侃侃而言,而且一说就是长篇大论。在读《孟子》的时候,大家相对容易有所延伸,因为孟子是明明白白地在说治国之道,大家更容易拿他的话与现实进行对比。之前有说读《论语》是舒适的,那么读《孟子》就是痛快的,以练拳作喻,这种痛快就像练拳时找到到了协调和平衡,气血流贯全身,呼吸充分而舒畅,一举手一抬足都暗合法度,人的心胸也随之开明喜悦起来。

 

七日一省。落笔书院每周的读书会,让师生们形成一种有规律的自修方式,因为人的惰性,我们可能会懈怠对自己的要求,而读书会就会让大家再次给自己补充能量,激发大家蓬勃向上的精神气魄,何况,这种能量又是如此的刚健而活泼。冯老师曾笑言,信基督的人礼拜天去教堂,我们不去教堂而是来读书。

 

我心大愧。一直以来基本都是每周一次读书,因为我有时候会熬夜玩游戏,于是第二天就起不来床,记得有一个周日,我就这样耽误了当天上午的读书会,起床以后打算去图书馆看看其他书,不料一到馆门就迎头碰到刚从读书会出来的王老师,当时我是即羞且愧,只好讪笑而逃。游戏、赌博、吸烟这些行为对人有很强的成瘾性,手机成瘾就更普遍了,如果我们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每天早晚读书健身,特别是诵圣贤之言让自己的精神意志得到提升,就很能帮助我们坚定自己的心,从而能够抵御外物的诱惑,让我们不至于“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我很感动。我生长在贵州西部,当地经济落后,老百姓普遍贫穷,很多老农民十几年没买几件新衣服,我耳闻目睹了许多家庭的贫穷和悲伤,看到了当地滥采煤矿导致的河流污染和地表塌陷,见闻了很多惨无人道违背人伦的惨事,比如一个儿子竟然打死他的母亲,比如一个儿媳竟然打断公公的腿,比如索贿和行贿,这些经历让我激愤,因此,我在读书会上会有激烈的言辞,而几位老师只是认真地听着,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即便他们不赞成,他们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作为老师的权威不允许我说这些过,后来有一次闲聊,陈老师偶然说道“俊儒,你说的一些东西我本来是不太赞成的,但想想也没有说你,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陈老师的这几句话无意中展示了一种博大的包容。正是因为陈彦军老师、王宏海老师、冯建章老师、赖伟钧老师这几位老师的这种博厚,读书会的成员拥有着一种十分稀有的自由性,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天马行空,可以突发奇想地提议办一个活动,而从不用担心受到他们的轻视或嘲笑,我如今毕业两年了,更加感受到几位恩师这种品质的宝贵,因此我认为他们是成全别人和引导别人趋向更加美好的人。

 

人皆能言。可能有人很难想象,几位老师学历那么高,知识储备那么多,人生经验那么充足,却能认真地听一群学生发表自己可能还比较浅薄的观点,然后他们还会认真地进行解答,而且他们这样的行为已经持续九年了,我认为,只有对儒学的信仰十分坚定的人才做得到,只有对这个世界充满仁爱的人才能做得到,只有自律进取的人才能做得到。

 

见义即为。因为受到儒学熏陶,书院成员对于认为当为的事情就愿意迅速去做,2014年,书院师生见校内乘校车秩序比较紊乱,潜在安全危机,就自发组织去维持校车排队秩序,通过半个月的时间塑造了新的有序乘车规则。儒学对于是非之辨和义利之辨十分重视,对于捣糨糊的乡愿之辈则十分厌恶。如果一个人不讲是非,这个人就不值得信任,如果一个社会不讲是非,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人们的地狱。因此我认为,我们这些书院同学得闻圣贤之言又得相聚而读圣贤之书是十分幸运的。

 

我见光明。我在学校时,一天夜里鬼压床,梦到一只苍白的大手从床沿伸上来紧紧地抓住我的胁下,我当时动弹不得,连睁眼也做不到,诡异的是,与此同时我感觉旁边室友在艰难地呼吸,因为他发出了十分粗重的喘息声,当时我很害怕,于是诵《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想象一轮烈日位于室内空中),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chí)其国,欲治(chí)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想象烈日开始发热),知致而后意诚(想象烈日更热),意诚而后心正(想象烈日变得酷热),心正而后身修(想象烈日更加酷热),身修而后家齐(想象烈日更加酷热),家齐而后国治(想象烈日更加酷热),国治而后天下平(想象烈日更加酷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后想象这轮烈日遍照室内,日光穿透一切物体把室内室外照射得十分光明和酷热,我就这样默诵和想象数遍,于是身体开始轻松起来,而室友粗重的喘息声也渐渐趋于平缓。或许,这是我最坚定的信念给了我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从睡眠失常中摆脱出来,因为这确实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事,因此一并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永铭于心。在落笔书院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读书的四年时间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在这四年里了发生许许多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得到了长者的指引,收获了同窗的友谊,我诵读了圣贤的言语,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也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些事情,我永远感谢落笔书院的老师和同窗们,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时光。


 

2018年的书院

 

载之于文。落笔书院最早成立于200910月,如今已经有九年多的历史了,眼看今天就进入了2019年,我作为已经毕业两年的书院一员,谨以此文回忆在校时和老师同窗们一起读书的日子。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