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阶段性成果推介会在上海书城举行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01-04 09:37:30
标签:开成石经、石经研究

原标题:石经研究新进展:从开成石经管窥历代经典之流变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廿六日戊戌

          耶稣2018年1月1日

 

12月29日,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阶段性成果推介会在上海书城举行。本次会议由“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课题组主办,共有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及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课题组已有成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也旨在促进学界及社会了解石经研究,推进石经学研究深入发展。

 

 

 

会议合影

 

石经研究

 

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展示了课题组的新近三项成果: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石经研究专论》、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七朝石经研究新论》、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开成石经》。他进而指出石经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空间,呼吁学界重视七朝石经研究。

 

 

 

虞万里教授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认为,石经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古代权威经本面貌,更能通过石经重建当时的社会样貌。举例而言,孟蜀石经作为五代时期影响深远的文化成就,对认识孟蜀政治文化就有着重要意义。他希望能继续推进唐石经研究,并将其与唐代文学、科举等进行结合。石经研究虽然比较碎片化,但集腋成裘,若能把所有信息汇总起来,那么所得到的东西可能远远超乎想象。

 

 

 

陈尚君教授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泽逊指出,在当前儒家文献研究方面,学界普遍重视新出金文、简帛及敦煌文献等,反倒忽视了曾在二十世纪初一度兴盛的石经学研究。石经作为古代历代相承的官方权威定本,其定本之意义使其在文本价值、历史影响方面应当远高于出于未定型时代的简帛以及出于民间俗手的敦煌经卷。杜泽逊还希望石经研究能与雕版时代的儒家经典校勘结合,这也是他主持的十三经注疏校勘工作所侧重的一个方面。

 

 

 

杜泽逊教授

 

研究成果介绍

 

《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

 

二十世纪儒家石经研究导源于二十世纪初汉魏石经之出土,进而产生相关收藏、传拓、考证、汇聚、复原及科学考古之业,以汉魏石经为研究重心,扩展至其他各朝。而现代意义上的石经研究乃起于王国维,后罗振玉、马衡、张国淦等人相继为之。至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陆陆续有残石出土,屈万里在台湾接续七朝石经之研究工作。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张国淦、章炳麟、王献唐、屈万里等近70位学者关于七朝石经之研究专文122篇,时间辐射汉、魏、唐、五代孟蜀、北宋、南宋、清等七朝,范围涵盖文字、考古、校勘、文献、经学、历史等诸面向。如对各石经拓本之跋语、如讨论各朝石经之价值,集证汉魏石经之文字、考订石经文字与传世文本之同异,辨论石经所见之经学史如今古文问题等。诸文收录自期刊杂志、专书著作等重要研究论文,集中展示二十世纪学者研究石经之过程与成果。相较于简牍学关注儒家经典之原貌与原始文本,石经研究则偏向于经典在历史传承中的今古文文本之同异与变迁。

 

本书在便于读者研习之同时,俾使读者于现代石经研究、现代石经学与其发展脉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借以促进学界深入了解石经研究,并且推动经学、文献及历史等多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当前以传世文本与出土文本互证的经学研究。

 

 

 

《七朝石经研究新论》

 

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以及清干隆石经等七朝石经,乃为国家意志下经典的统一文本,对于探寻经典发展、衍生、演变等议题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二十世纪石经研究多集中在上半叶。八十年代以后,学者渐渐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石经有所考订。

 

本书集结了当代学者对七朝石经进行了经学、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的研究,集合了部分会议之成果与多篇已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反映了当代学者研究石经的进程。《新论》中之论文在方法论上,融会传统的治学方法与现代的学术视野,在接续二十世纪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与基础的同时,努力挖掘经籍背后多样的历史层面。研究辐射七朝石经,涵盖自古典文献学、古文字学、经学史、学术史等各领域。有对石经研究之宏观论述,如对于石经刊刻背景动因之考索;亦有对于汉魏石经碑图的复原,如对魏石经《尚书》《春秋》的复原;复有对相关细部问题的推敲与考证,如对开成石经磨改添注现象的考实、对汉魏石经文字的考辨;再有对于涉及的相关经学问题、学术史等的考论,如考论赵明诚所记《汉石经遗字》之价值、揭示《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的源流与意义。《新论》希冀能够展示经典文化递迁的丰富的历史层面,并起到抛转引玉之功,引起学界的注意。

 

 

 

《唐开成石经》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成为二千年来中国教育、政治及铨叙之基础,而经学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经籍从书于竹帛,到刻于碑石,再到刊于书本,历代均有统一文本之需求。历代学者均重视版本之流传递变,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识文化流衍、政治变迁之迹。七朝石经均为国家官方认定的儒家经典的标准与统一的文本,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乃至其后之四朝石经皆然。其中尤以唐开成石经占据关键位置。

 

在唐以前,六朝经典异文纷杂。至李唐王朝定鼎宇内,五经文字与文本始得统一,并进入国家科考拔擢之制度序列。唐初即有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后又有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等。开成石经应运而生,号称“太和本”。及其刊成,影响后世经籍刊本甚巨。所刊十二经,大经二:《礼记》《左传》;中经三:《毛诗》《周礼》《仪礼》;小经四:《周易》《尚书》《公羊》《谷梁》。《论语》《孝经》,并兼及《尔雅》。五代后蜀长兴本取太和本刊于木,并及注文,北宋景德监本复取之,开成石经成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以唐开成石经为基准点,往前可及六朝异文,向后则继以五代、两宋诸版本,其文献价值可知矣。故此次出版《唐开成石经》,在存唐石经文本之真的基础上,更可从开成石经一窥历代经典文本之流传与变异。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