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中国慈善领域“体用分离”的困境?第一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8-12-21 18:04:37
标签: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慈善文化

原标题:第一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办

来源:“人大公益创新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十五日丁亥

          耶稣2018年12月21日

 

引言

 

2018年12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23会议室如期进行。

 

会讲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二十余位关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学者与业界代表围绕以上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第一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办

 

 

 

会讲现场

 

会讲缘起于中国慈善领域“体用分离”的现状。透过中国传统的“体/用”思维分析中国慈善乃至中国文化会发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之“用”与“体”大举进入,而中国传统之“用”与“体”则全面退却,当下中国慈善领域同样面临慈善之“体”混乱交织与西方慈善之“用”水土不服的双重困境。

 

走出这种困境的必由之路与最佳途径就是返本开新,其基本策略包括:

 

其一,创建“新中体”,赓续中华之“体”,同时吸收西方之“体”的有用成分,发展完善中华之“体”;

 

其二,创建“新中用”,根据中华之“体”,创造现代中华之“用”,同时博采众长,学习、改进、完善西方之“用”,以使其为我所用;

 

其三,以“新中体”解释“新中用”,为“新中用”赋予意义。

 

由此,重建“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

 

 

 

李守力先生聘任仪式

 

会讲由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主持。

 

会讲的第一个环节,聘请李守力先生担任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守力先生是青州市尧山书院山长、青州市经典书院名誉院长,三十年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经学道统,重建经学,倡导道器合一、经世致用思想。在《周易》经学、儒学、佛学、道学、命理学、堪舆学、奇门学等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李守力先生发表就职演讲

 

李老师随后发表就职演讲:《从经学视野看慈善》。

 

李老师首先从“慈善”的文字训诂解读慈善的本质。《说文》:“慈,愛也。从心兹聲。”慈,对于社会大众就是心连心。善,金文中上为“羊”下为“言”,即人与人之间的直言、真言,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慈,表现了人类和谐之体性;善,是人类和谐之相用。因此,慈善事业是人们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也体现着慈善之本体,就是对人类的热爱,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等这些手段来达到对人类的热爱或增加人类的福利。

 

然后重点解读了《周易》中与慈善有关的卦:屯卦(第三)与君主的自润、同人卦(第十三)与大同、谦卦(第十五)与公平、损卦(第四十一)与税收的起源、益卦(第四十二)与公益等。最后解读《周礼》、《礼记》与慈善相关的思想,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以保息六养万民”。

 

 

 

康晓光教授介绍研究构想

 

康晓光教授详细介绍了会讲的缘起与计划,并重点介绍了关于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整体构想,分为五个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研习社”是由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组成和治理的共同体;系列“慈善文化会讲”是研习社社员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平台;“慈善文化研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的落脚点,也是建立与推广成功模式的根据地;“慈善文化资讯中心”是汇聚有关慈善研究的专业性文献、数据、机构、研究者、实践者的信息平台;而“慈善文化研究资助”是为了协调整合有限资源以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扩大这一领域的资金规模。

 

 

 

王银春老师主题发言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银春老师,侧重从慈善之“体”的层面进行中西对比,发言题目是《中西方慈善伦理文化碰撞、比较及其启示》。王老师首先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慈善伦理在交汇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互斥、互融、彼此独立等三种情况。然后重点分析中西方慈善伦理思想资源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内容。进而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慈善伦理文化的可能路径,既要注重构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价值理念,又要注重吸取与借鉴西方社会处理慈善与正义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褚蓥老师主题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褚蓥老师,则侧重从慈善之“用”的层面揭示中国传统慈善形态的演变,发言题目是《家社会的历史转型与慈善的演变》。

 

褚老师认为传统中国是一个家社会,即以血缘情感——“仁爱”——为主轴形成的社会,其基本单元是单个的家,传统上为“宗族”。家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三次转型:从诸侯到阀阅,再到寒士家族,最后到寒民家庭,呈现出四种状态。与之相应,中国的慈善形态也呈现出四种形态,先是家慈善,再到国家与阀阅分庭抗礼后的国家主导形态,再到国家与寒士家族相抗衡后的国家主导形态,最后是国家主导、民间补充的官办慈善。可见,慈善事业发展不能完全甩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具有延续性,而这一延续性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有影响的。

 

 

 

陈进国主任发言

 

 

 

滕树龙主任发言

 

 

 

方嘉珂董事长发言

 

 

 

唐山女士发言

 

 

 

刘玄奇先生发言

 

在随后的开放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陈进国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德本教育基金主任、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滕树龙先生,鹤童公益养老集团董事长方嘉珂先生,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唐山女士,湖南世创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玄奇先生,以及主持人康晓光教授分别做了精彩回应与观点分享。

 

 

 

徐明部长主题发言

 

下午,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团委书记、企管法规部部长徐明先生主题发言,《道术结合、以心为本——以富士达公司实践为例,试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徐部长从文化之“体”与“用”结合的角度,展示了富士达公司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种种方式,并以这些具体做法为基础提炼出一套“道术结合、以心为本”的中国式管理模式,目前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应用传统文化智慧治理现代企业的典范之一。

 

 

 

汪亦兵先生发言

 

 

 

李敬先生发言

 

 

 

刘威老师发言

 

这一生动案例激发了与会嘉宾的讨论热情,大家围绕富士达的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康晓光教授,鹤童公益养老集团董事长方嘉珂先生,中国孔子基金会德本教育基金主任、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滕树龙先生,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顾问、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汪亦兵先生,文化传统平台负责人李敬先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刘威副教授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在往复的探讨中深化了对这一案例以及文化之体用的理解。

 

 

 

李德嘉老师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李德嘉老师主题发言,题目为《儒家德治与传统社会的自治》的。

 

李老师认为,儒家所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德治社会,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德治不等于“以德治国”,也不等同于“人治”。传统德治模式主要依靠儒家士大夫在乡土社会领导义庄、善堂、乡约等民间组织进行百姓的自治,这种德化而成的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社会秩序。

 

 

 

段炎平院长发言

 

这一观点同样引发了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因为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恰恰不需要专门的慈善组织,这为今天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另一种借鉴思路。康晓光教授,李守力先生,曲阜国学院院长、曲阜圣贤教育学校校长段炎平先生,中国孔子基金会德本教育基金主任、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滕树龙先生,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褚蓥老师分别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在汲取传统智慧进行现代创新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

 

 

 

谷青女士发言

 

 

 

李健老师发言

 

 

 

黄茂慧秘书长发言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对以“行动性研究”建立现代中华慈善的思路表示认同,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以期推动这一研究思路的进一步落实。

 

 

 

会讲合影

 

本次会讲集思广益,与会嘉宾围绕中国慈善的体与用、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构想贡献了精彩纷呈的见解,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慈善体用关系的理解,也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下一步开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其中涉及到的话题重大而紧迫,需要在今后的系列会讲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此外,为了汇聚各界人才、集结研究力量,本期会讲尤为关注青年研究者,安排三位青年学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系列会讲中,也欢迎更多青年研究者与实践者加入。

 

本会讲逢双月举办,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