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系“谦之论坛”第十六期举行,杨立华主讲朱子天理观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8-12-07 18:43:26
标签:

原标题:再观天理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官方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九月廿八日辛丑

             耶稣2018125

 

20181130日,中山大学哲学系谦之论坛第十六期于锡昌堂515室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以《所以必然:朱子天理观的再思考》为题,向中大师生及校外听众作精彩报告。本讲座由陈少明教授主持,陈立胜教授担任评论人。

 

 

 

.现代汉语视域下的天理内涵

 

 

 

杨教授介绍,对朱子天理观的不断思索,在他执教北大二十年来一直萦绕于心。“天理”贯穿于朱子哲学中理气、生生、心性等重大论域,但迄今为止,学界对此概念本身的内涵还未达到一个清晰的界定。尤其在他阐发朱子哲学的新著《一本与生生》(三联书店2018年)面世后,与学界的讨论让他深感有必要再对朱子的天理概念作一更深入把握。而把握的关键,在《四书或问》“所当然而不容已,所以然而不可易”一句及相关的“当然”“所以”“必然”等诸概念。

 

在进入主题前,杨教授尤其强调了一种方法论自觉,即务必使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代的哲学概念。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汉语从古到今已经经历了巨大变化。像朱子所使用的“当然”“所以”等概念,不仅古今之义有所差别,在其日常语境和哲学语境间又有不同用法。只有立足于现代汉语,才有可能避免混淆,进而才能释放现代汉语作为哲学思考语言的潜能。这项研究正是要在此方法论视域下厘清上述概念。为此,不妨从朱子的气化论看起。

 

.气化的有差与不齐

 

如果气的层面相当于经验世界,则问题在于,气化世界是否存在今天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呢?出身理工科的杨教授,表达了对科学理性宰制人类生活及其价值信仰的焦虑。而回到朱子,其对古代造历技术的看法或许能够提供反思的出路。朱子明确指出,无论历法多么精密,其行久必定与实际天象有差,而不可能完全一致,即所谓“天运有差”。也就是说,天运有其不确定的“无定”因素。不过朱子同时也强调,这种“无定”本身自有其“常度”,亦即符合天理、理所当然的。

 

同样的,气化流行不仅在天运上有差,体现在人事上也有诸如德福不一致的不齐。尽管儒家相信大德者必得其禄位,但像孔子不得志、盗跖得善终等例子如何解释?杨教授认为朱门弟子王过的回答深得朱子之旨,即“必然之中,或有不然者存”。由此从朱子的观点看,气化世界亦即自然科学的经验世界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必然性与普遍性。朱子意义上的“必然”,指向的是与气化不同维度的天理世界。要探究天理世界的“必然”,则需厘清与之相关的诸概念。

 

.天理内涵诸概念及其主宰义

 

首先,杨教授辨析了“所以”与“所以然”一组概念。在朱子哲学中,“所以”表达了天理的决定义,对理解天理内涵至关重要。而“所以然”还强调了天理内容在人的认知中的呈现,但这就不能等同于天理本身了。不过“所以然”还被表述为“所以当然”,为我们由“当然”来追寻天理义涵提供了线索。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杨教授指出,朱子哲学中的“当然”、“自然”、“必然”、“不容已”与“所以”,往往是表必然性、可交互使用的相通概念。但这样意义上的必然性,绝不等于自然科学客观规律意义上的必然性,而应从前揭“所以”的决定义或主宰义来理解。

 

进一步看,朱子哲学中的“主宰”有两层关键意思。第一,“主宰”有个不为他者影响、左右的“定”义,亦即保持自身同一的意思。第二,这种保持自身同一绝不是僵死不变的同一,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对立双方的永恒转化变通为前提的同一。结合这种自身同一意义上的“主宰”,以下就可更深入探究天理的内涵。

 

.理、神、一

 

杨教授指出,朱子哲学中的理正是主宰者。如果紧扣主宰之义,就可看到理与神正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不仅朱子明确说“神,即此理也”,而且又道出神与万物之间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神又自是神,神却变得昼夜,昼夜却变不得神。”并且“神又自是神”,又道出神的主宰不是别的,仍是一种自身同一。这种自身同一在于,阳的自身同一以阴的存在为条件,阴的自身同一以阳的存在为条件,而神就是贯穿于对立双方中的自身同一。只有这种意义上的自身同一,才能包含对立双方中的无限差异,因而阴阳“推行乎此一”既能变出世间万物种种有差与不齐,又能维持其“定”与“常度”。

 

杨教授还强调,朱子哲学中的一,亦即理的别称,其主宰万物不是别有一物在外部对万物进行主宰,抑或生成万物后撒手不管。天理只是世间万物一切差异和存有的自身同一。而这其实绍承自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精髓。《太极图》所绘恐怕不是一个本源生成万物的时间序列,其想表达的是自身同一的太极恒常处于阴阳、五行、男女、万物诸范畴中的转化变通之中。所以理、气的孰先孰后,在朱子那里其实并不构成问题。

 

最后,杨教授极富启发性地指出,这种“洁净空阔”、纯一无杂的天理,落实至道德领域,便可化作君子仁人不论处于逆顺、穷达、贵贱等境地都能维持意志坚定、“一以贯之”的儒家真精神。

 

.评论问答环节简述

 

 

 

陈少明教授:杨立华教授的报告提供了一项专门、具体的研究。这项研究至少有以下三点特色:(1)表面上采取了哲学史叙述方式,而实际上是一项基于论证的中国哲学创作。(2)在这项研究中,可看到杨教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他从朱子“必然”“当然”“所以”等表述展开辨析,是很有深度的。(3)在杨教授的报告中,还可见一种宝贵的现实问题关怀。

 

陈立胜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一直以来说教多于说理。而杨立华教授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在于,其研究是立足于说理的。并且其说理一方面既讲究逻辑,另方面又能贴近文本,对朱子的义理系统作了十分细致的辨析工作。问题:朱子天理观涵盖天、地、人、自然与历史,无法完全对应到现代科学下的知识体系,如何让现代人理解、接受这样的“天理”?

 

杨立华教授回应:现代自然科学并没有达到其所宣称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那么“天理”中的人文价值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义。

 

傅锡洪副研究员(博雅学院):可否再具体阐释一下“神”的概念?

 

杨立华教授回应:“神”的要义有两层:(1)是“不测之妙用”。“不测”意味变化的边界与可能无法确定把握。(2)与“神”紧密相关的“精神”之“精”。“精”应从纯一无杂上理解,由此“神”才有发动之妙用。

 

杨海文教授:题目“再思考”的“再”,是否意味着从哲学史研究转向哲学创作?

 

杨立华教授回应:确实是。在全世界哲学界失去对像本体、心性、价值等宏大问题思考兴趣的背景下,中国哲学工作者确实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华文明的责任。中国哲学包含解决未来世界文明问题的要质,其说理性与包容性有益于解决文明的冲突。

 

现场学生:理有主宰义,而性即理。那么人性也有主宰性,为何还须心的主宰?

 

杨立华教授回应:这个关键问题的困难在于尚未在朱子的文献中找到明确的答案。一个尝试回答是:人维持自身的同一,是维持自身的无限性,而其他物类维持其自身同一只是维持其有限性。由此,人因其自身无限性而有犯错的可能,而如果没有心的自作主宰,则人将役于物而被“质料化”。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