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复原亮相达沃斯论坛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1-16 17:36:24
标签:

 

《仪礼》复原亮相达沃斯论坛

来源:清华大学礼学中心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初八辛亥

            耶稣2018年11月15日

 

2018天津夏季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于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向参会的国际人士介绍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 “《仪礼》复原研究”。该报告曾于2018年8月6日由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在瑞士洛桑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表演艺术——存世传统文化研讨会”上做过,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于达沃斯论坛上亦然。

   


莎拉·肯德丁教授在达沃斯论坛介绍

   


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艺术实验室主

 

 

兹将讲稿附之如下:

 

 

1《仪礼》简介

 

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

 

东、西方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有“原罪”,人的灵魂必须交给上帝来管理。中国文化从周代(1046 B.C.—256 B.C.)开始,就否定了商时期(~1600B.C-1046B.C)的礼神思想,而改为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性本善,通过教育,人可以成长为君子,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理性意义上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公元前1045年,武王克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周人从商纣王暴虐无道、失德亡国的教训中,意识到道德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杰出的政治家周公,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德治”的理念,并且“制礼作乐”,创建了一系列礼仪,使德治的理念制度化,《尚书》中均载有周公时期的政令,《召诰》为营建成周洛邑时(周朝陪都)的文告;商代官员好饮无度,周公痛惩其失,颁《酒诰》禁百官酗酒。周公推出以“德”为灵魂的新政,毋庸置疑,口号不能治国。再美好的词语如果不能落地,就只是空中楼阁。为此,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将“德”落实到社会的各项制度之中,使之边界清晰,内容具体,具有实操性,因而,德不再是虚幻的理念。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评论周公“制礼作乐”说:“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是将“德治”落到实处的工具,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 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走向天下大治,此乃“周人为政之精髓”。

 

春秋末期(770 B.C.—227 B.C.),孔子将社会上流传的冠、婚、丧、祭等人生礼仪,以及乡射礼、聘礼等社会礼仪整理成文本,取名为《礼》(汉代以后称为《仪礼》),作为教材传授给弟子。《仪礼》作为孔子整理的“六经”之一,共十七篇,记述周代的冠、昏、丧、祭等人生礼仪,以及乡射礼、聘礼等社会仪式,是中国历朝历代国家与民间礼仪的渊薮。由于年代久远,社会不断发生变化,以至于到唐代(618A.D – 907A.D),连著名古文学家韩愈都认为《仪礼》古奥难读。因此,利用当代的科技手段,将《仪礼》转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子节目,向中外观众介绍两、三千年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非常有必要。这项工作不仅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回应社会对传统文化关切的现实意义。

 

  


武威汉简《士相见礼》

 

 

2.《仪礼》复原的准备

 

从2013年起,清华大学中国礼学中心就与香港城市城市大学新媒体中心、香港嘉礼堂合作,谋划有计划地复原《仪礼》,主要过程如下:

 

《仪礼》复原的基础,是正确解读文本,只有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复原才有真正的价值。为此,课题组建立了“会读”制度,每周用一整天的时间集中研究文献,逐字逐句研读经文与汉代、唐代经师的注疏,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求透彻了解经义。发现问题后,大家分头查找包括考古资料在内的各种材料,分析、比较,提出初步意见,下周再做讨论。

 

   

 

《仪礼》会读

 

由于《仪礼》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大致的分工如下:

 



礼仪的基本动作研究

 

 


服饰制度研究

 

 


宫室制度研究


  

古器物研究

 

 


仪节研究

 

在上述研究完成后,再由专人撰写拍摄脚本,然后演员培训,与导演沟通,最后投入拍摄,以及后期制作。


  


 


2016年8月河北大厂拍摄现场照片


   


彭林教授在现场指导演员

 

后期交互平台制作

 

 

3.《仪礼》复原性拍摄介绍

 

 

近五年来,我们拍摄了《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与《乡射礼》,现结合拍摄的片段,将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士冠礼》。在中国周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此时,家庭要为之举行加冠礼。仪式由乡中的德高望重者主持,通过三次加冠(先后是:缁布冠、皮弁、爵弁),对冠者进行成人教育,希冀其从此抛弃儿童的玩耍之心,担当起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并为之取“字”。冠礼之后的男子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社会也将用成人的标准来约束他。





《士昏礼》。男子行冠礼后,始可娶妻。士娶妻要经过纳采(提亲)、问名(询问女家姓氏,避免近亲结婚)、纳吉(向女家通报占卜的结果吉利)、纳徵(订婚)、请期(商定婚期)和亲迎(上门迎接新娘)等六个主要仪节,故又称为“六礼”。女子在出嫁之前,则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如何做一名称职家庭主妇的知识。

  


《乡射礼》。人类的弓箭起源于中石器时代,原本是狩猎或战争的武器,到了周代,中国人将射箭改造为修身养性的竞技运动。《仪礼·乡射礼》,记载了周代乡一级的射礼的完整规程,其年代与首届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当。射道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五十把弓、七十把弓、九十把弓的长度。比赛有专设的教练、裁判、报靶员、记分员。乡射礼要求参赛的射手彼此尊重,在每个比赛环节上行礼致意。要求射手做到气息要下沉,不要心浮气躁;目标始终如一,用力要精猛;发而不中,要反求诸己,不怨胜己者。比赛分为三轮,称为“三番射”;最后一轮比射时,乐队演奏《诗经》中的乐曲,射手只有按照节奏射中箭靶,才计算成绩。整个比赛富于东方哲理与人文内涵,所以传入韩国、日本后,被称为“弓道”。

 

上述复原,最重要的收获,是推动了我们对《仪礼》文本的研究。以前,学者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往往粗枝大叶,忽略许多具体细节。如今由于要完整的复原,文本记载的或者语焉不详的,都必须作出解读,由此发现了许多清代学者未曾注意的问题,解决了某些误读。我们制作的交互平台,将为专业人士与爱好者提供各种查阅与研究的种种方便。其次,通过会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仪礼》研究的青年,而《仪礼》之学,此前不断有人惊呼可能会成为“绝学”。最后,《仪礼》复原的视频完成全部制作后,将在网络上展示,届时必将引起热烈反响,激发民众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热情。

 

明年起,我们将继续复原《仪礼》中的其它各篇,希望得到诸位的指导!

 

责任编辑:刘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