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旧学,培养新知”:闽学考察记
作者:曾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八月十二日丙辰
耶稣2018年9月21日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南宋淳熙十年(1183),武夷精舍落成,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中以这样的字句勉励来学诸人努力用功。朱熹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福建度过,著述、讲学与任官也主要在闽中,其创立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闽学”。近日,记者走访八闽大地,了解闽学研究现状。
走进道南理窟武夷山
闽北是闽学发源地,武夷山被称为道南理窟。记者走访的第一站便来到武夷山。武夷山山体雄深磅礴,竹柏丛蔚,溪流曲折,岸侧巨石奇秀崚嶒,山水间有许多前贤讲学遗迹。记者沿九曲河而行,穿过一片参天古树,在岔路的山坡上立有一块大石,上有“朱熹园”三个字,此处便是武夷精舍入口。大门两侧挂有对联“致广大而尽精微网罗百代,尊德性而道问学体用兼赅”。
武夷精舍位于九曲河畔、隐屏峰下,迎面为晚对峰,与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诗序中的描述相比,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大。
“溪流两旁丹崖翠壁林立环拥,神剜鬼刻不可名状,舟行上下者方左右瞻顾错愕之不暇,而忽得平冈长阜,苍藤茂木,按衍迤扉,胶葛孟翳,使人心目旷然以舒,窈然以深,若不可极者,即精舍之所在也。”
现为武夷山市文保单位的武夷精舍,历经沧桑,原建筑早已毁损,清代重建的书院也只剩下两道残垣。当地政府于2002年重建精舍,并布置了简明扼要的朱熹生平和成就展陈。展室内还展示了一些朱熹著作、书法、题刻,相关的朱氏家谱,海内外学界的研究专著,学者题写致敬的书法作品等。
朱熹创建武夷精舍后,袁枢、陆游、杨万里等都有诗文祝贺。陆游在《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中写道:“先生结屋缘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在朱熹影响下,学者纷纷在武夷山区择地筑室讲学,使得南宋时期武夷山水间书院林立,被称为“道南理窟”,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的奇观。
从武夷精舍继续前行,山势渐高,树木丰茂,在接笋峰下有游酢书院遗址,山崖上留有题名岩刻“水云寮”三字。
游酢与杨时是宋代闽中学者,师从二程,是中原洛学南传入闽的关键人物,对朱熹有学术影响。成语“程门立雪”就来自游、杨师从二程的佳话。《宋史》卷四二八中记载,游酢、杨时“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即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游酢自河南颍川返回家乡后,即卜居武夷山,北宋元符二年(1099)筑水云寮于云窝接笋峰下,潜心研经,聚徒讲学。游酢去世后,水云寮曾改为廌山祠。朱熹对他颇为敬重,称颂“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
朱熹创建闽学,对闽中前辈学者颇为敬重。朱熹的《建宁府学游御史祠记》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杨时为游酢所作墓志铭,曾引用程颐对游酢的赞语,“其后得邑河清,予往见之。伊川谓予曰:‘游君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于师门见称如此,则所造可知矣!”朱熹在文中又引了杨时这段话,颇有深意,通过二次引用,关联了朱熹与游酢、杨时与二程的学术关联,表达了情感和学术上的认同。所以朱熹写道,“先生远矣。学者登是堂而拜其像,于是记也考其师友之渊源,退访其书而读之于以求先生之所以学者,果恶乎在?幸而有以自得之,则亦无以异乎亲而炙之矣”。
武夷山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文化”部分与朱子闽学有直接关系。朱熹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武夷山有着密切联系。朱熹在世七十一载,有近50年在武夷山度过。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方彦寿曾考证,朱熹在武夷山著述考述有17种,易学有《易学启蒙》《程氏易传》,四书学有《论语要义》《孟子集解》《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诗经学有《诗集传》《诗序辨》,还有教育学、史料学等著述。朱熹在建阳完成的19种著述中,也有一部分是于建阳和武夷往返两地完成的。
朱熹等学者在闽北地区留下大量生活讲学遗迹,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翔实的整理研究。对朱子文化而言,闽北地区分布有尤溪出生地、五夫古镇成长和读书地、黄坑归葬地,以及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三大讲学书院。今后应加强保护,并合理开发使用闽北地区的这些文化资源。
探访闽学重镇福州
记者的第二站来到了福州。宋代福州人文兴盛,书香满城。“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宋代学者吕祖谦曾这样称赞福州。
位于福州鼓山顶峰的摩崖“天风海涛”,与朱熹、赵汝愚二人情谊有关。朱熹在武夷山创建武夷精舍时,赵汝愚时任福州太守,对朱熹此举表示关切支持。赵汝愚在《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写道,“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此处“故人”指朱熹。后来朱熹登鼓山,书写“天风海涛”四字刻于鼓山之顶,可见二人交契之深。
武夷山区的建溪、九曲溪属于闽江上游水系,福州临近闽江入海口。在鼓山顶可以俯瞰榕城,东眺大海。闽江是朱熹四方讲学的主要通道,闽江两岸许多地方都流传着朱子讲学的各种传说。记者梳理发现,从闽江源头的九曲溪到入海口的琅岐岛都有朱子祠、文公书院等历史古迹,可见闽江也是一条闽学流播的文化走廊。
与鼓山相比,福州城内的乌山只是一座小山,但不失为文化名山。山上古榕遒劲,遍布摩崖石刻。乌山又称“闽山”“道山”。在乌山一侧有石刻“清隐”,落款为“晦翁”,据说为朱熹避“伪学”禁入福州,与赵汝愚同登乌山,在山麓石室讲学时所刻。乌山的朱子祠近年修葺一新,建筑及装饰具有闽中特色,祠堂两边分别写道:“忠厚培元气读书发异香;竹雨松风秋茶炉梧月夜。”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日报社等单位都位于乌山西侧。记者来到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探访近年来福建社会科学院的闽学工作。该院闽学工作围绕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研究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社会教化论、闽学历史地位与当今价值、闽台文化交流等内容。其相关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闽学源流》到2015年的《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延续推出集体成果,保持着规模不大但年龄梯队合理的学术团队。第二,在海峡文化研究中心框架下,注意闽台儒学研究特色。第三,保持学术合作,例如,位于武夷学院的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合创办的。
考察闽学开宗地闽南
以厦漳泉为核心的闽南地区向来以“海滨邹鲁”闻名,又称“闽学开宗”之地。这里的闽学研究者主要分布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记者走访的第三站来到闽南。
闽南有大量闽学文化遗迹,朱松、朱熹父子先后在泉州安海讲学。朱熹曾在同安、泉州等地任职,在此期间朱熹受李侗影响,完成学术思想转变。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研究认为,朱熹真正完全回到儒学,是在同安从政四年期间。
记者首先来到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位于建南楼群的南光楼。该楼作为老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人求向记者介绍了该校朱子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如出版了《朱子学年鉴》《朱子学文库》等学术书刊。厦门大学朱子学研究起步很早。2011年,国家一级学会朱子学会在厦门大学成立,标志着厦门大学的朱子学研究迈上新台阶。厦门大学的闽学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发扬学术传统,既有旧积淀,又有新发展。闽学已被列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第二,近些年加速发展,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朱子学会,加强了学科建设,出版了不少学术丛书,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会议;第三,拓展新视野,以“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两个重大项目为依托,在更大时空框架下推进学术创新,走向国际化;第四,服务地方,积极为厦门市、福建省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华侨大学是闽南地区一所具有办学特色的高校,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兵向记者介绍说,华侨大学于2017年成立国际儒学研究院,立足闽学,开展了一系列儒学义理研究与儒家文化传播活动。其中,该院特别关注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作为侨校,华侨大学的闽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冯兵表示,“会通中外”一直都是华侨大学的办学主旨和特色,有鉴于此,华侨大学的闽学研究,不仅注重海外朱子学的研究与交流,具有国际视野,而且注重朱子学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凸显了“侨校”特色。
从武夷到榕城,再到闽南,记者初步梳理了福建省内闽学研究现状。目前,闽学存在历史发源地、政治文化中心、当代研究中心不重合的现状,这虽然不利于集中力量研究,但也促成了闽学研究的多点、多层次发展。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朱熹这首《偶题》富含哲理,启迪思考。探寻真理源泉,寻找源头活水处,要把握整体,涵泳贯通。作为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闽学的当代发展需要多方求索,以彰显生命力,体现新价值,开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料链接
闽学又称朱子学、考亭学派,以朱熹为核心,包括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理学家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
【福建早期理学】
游酢、杨时:北宋福建学者,在中原师从“二程”,将洛学传到闽中。
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三人学术思想一脉相承,是洛学到闽学发展的关键人物。
武夷胡氏家学:宋代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派别,以胡安国、胡寅、胡宁、胡宏、胡宪等为主要代表。
【闽学代表人物】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自号晦、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等。《近思录》是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撰的一部理学经典。《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据学界考证,朱熹门人多达四五百人,著名的有蔡元定、黄榦、真德秀、陈淳等。
【福建闽学研究机构】
目前,福建省内涉及闽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学研究中心,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三明市闽学研究中心,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等。
学会有朱子学会、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等。
学术刊物有《朱子文化》《朱子学年鉴》《闽学研究》等。
责任编辑:柳君